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黍米

黍米 黍为一年生草本。 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有上密生髭毛。 叶鞘松弛,被毛;叶舌长约1毫米,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长10~30厘米,宽1.5厘米,具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 花序展或较紧密,成熟则下垂,长约30厘米,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粗糙刺毛,下部裸,上部密生小小穗小穗卵状,长约4~5毫米;颖纸质。 黍,是中国古代要粮食及酿造作物,列......
目录

植物形态

黍无毛,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锥尖,具5~7,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大多为11;第一外稃似第二颖;内稃薄膜质,较短小,长1.5~2毫米,先端常微凹。 颖果,平滑而有光泽,长约3毫米,乳白、淡黄红色种子白色黄色褐色,性粘或不粘。 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 一般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粘者为黍;秆上无毛,穗,种子不粘者为稷。 本植物( 黍根)、( 黍茎),以及稷的种子( 稷米),稷的( 糜穰)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黍米,又称糯秫、 糯粟、糜子米等,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 农作 物,被列为五谷之一。一般来说,黍米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黏者为黍;秆上无毛、穗、种子不粘者为稷。有白、黄、红诸色。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当地民间百姓黍米制成面粉,再制成油炸糕,无论逢年过,还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来款待亲友和客人。传统小吃“驴打滚”就是用黍米中的黄米制成的。黍米还是酿造黄的最好原材料。黍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量高出 粳米1倍,蛋白质中有 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 醇溶蛋白等种类。所含淀粉略低于粳米。脂肪含量高于米、麦,近似玉米要有棕榈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黍米中还含有粗纤维、 灰分、黍素等。

栽培技术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

去壳黍米含 灰分(ash)2.86%,纤维(crudefiber)0.25%, 粗蛋白(crude protein)15.86%,淀粉(starch)59.65%,含油5.07%,其中饱和脂肪酸生为 棕榈酸(palmiticacid), 二十四烷酸(carnaubic acid),十七烷酸(daturic acid),不饱和脂肪酸要有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异亚油酸(isolinoleic aced)等。蛋白质(protein)要有:白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 谷蛋白(glutelin),醇溶谷蛋白(prolamine)等种类。黍米又含黍素(miliacin), 鞣质(tannin)及醇 六磷酸(phytate)等。

主要价值

黍米颗粒大于小米,呈金黄色,粘度很大。据分析:每100克黍米含蛋白质9.6%、脂肪0.9%、糖16.3%、热量1515千焦,以及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这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在中医中药中被列为“补中益”的具有食疗价值的食品。中医认为:黍米具有滋补肾阴健脾的 作用,还有治疗杖疮疼痛和小儿疮的功能。中医还指出:黍米黏性大而难以消化,切忌过量食用,尤其老弱病人和肠功能欠佳者更要少食,心血管病人、脂过高者,最好不食,以防止固醇、脂的升高。

除此之外,黍米是酿造黄的最好的原材料。

黍米图册黍米图册

药用价值

性味】甘,平。

①《吴普本草》:甘,无毒

②《录》:甘,温,无毒

③《 饮膳正要》:甘,平,无毒

④《纲》:黍米:甘,微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

黍米的功效】益补中。 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痛,小儿疮,烫伤

①《吴普本草》:益补中。

②《录》:黍米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③ 孟诜:患鳖瘕者,以 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用法与用量】服:汤、粥或淘取泔汁。 外用:研末调

【选】①治小儿,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 (《千金》)

②治 汤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等分。 各令黑如炭,捣末,以 鸡子白和涂之。 (《肘后》)

保健功效

黍米性平、味甘,能补中益、益、安助眠、止泻、乌发。治咳逆、烦渴、霍乱、止泄、除热、痛、不思饮食、肺虚咳嗽烫伤等。《录》中记载:黍米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黍米中医中药中被列为“补中益”具有食疗价值的食品。黍米中所含的脂肪要有棕榈酸、廿四烷酸、 十七烷酸、油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均有利于生长发育黍米中含有的粗纤维、灰分、黍素等有促进消化、滋补身体等功效。黍米中还含有多种米、麦中所缺乏的 氨基酸,对调补机体代谢十分重要。此外,黍米还有治疗小儿疮及水烫伤的功效。

选购方法

选购黍米时,可抓一把黍米两手轻磨,手上沾有糠面的为新黍米,若无糠面且有黄色沾在手上的,即为掺假黍米黍米宜储存于低温、干、避光处。

植物文化

陶弘景:黍,荆、郢州及江北皆种此。其苗如芦,而异于粟,粒亦大。今人又呼称粟为黍,非也。北人作黍饭,方药黍米,则皆用秫黍也。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间,江东时有种而非土所宜。   2.《 本草衍义》:黍米,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着难解,然亦动。   3.《日用本草》: 黍米浙人呼为红莲米;江南多白黍,间有红者,呼为赤米。   4.《 纲》: 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

5.《类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类固醇肌病

下一篇 按摩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