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三棱
形态特征
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块茎膨大,比茎粗2-3倍,或更粗;根状茎粗壮。茎直立,粗壮,高0.7-1.2米,或更高,挺水。叶片长(20-)40-90厘米,宽0.7-16厘米,具中脉,上部扁平,下部背面呈龙骨状凸起,或呈三棱形,基部鞘状。
圆锥花序开展,长20-60厘米,具3-7个侧枝,每个侧枝上着生7-11个雄性头状花序和1-2个雌性头状花序,主轴顶端通常具3-5个雄性头状花序,或更多,无雌性头状花序;花期雄性头状花序呈球形,直径约10毫米;雄花花被片匙形,膜质,先端浅裂,早落,花丝长约3毫米,丝状,弯曲,褐色,花药近倒圆锥形,长约1-1.2毫米,宽约0.5毫米;雌花花被长5-7毫米,宽约1-1.5毫米,着生于子房基部,宿存,柱头分叉或否,长约3-4毫米,向上渐尖,花柱长约1.5毫米,子房无柄。果实长6-9毫米,倒圆锥形,上部通常膨大呈冠状,具棱,褐色。花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生长习性
黑三棱植株完全淹没于水中14天对植株存活影响不明显;但超过14天后,其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存活率显著下降;到第28天时,水下10厘米和50厘米的植株存活率为30%左右,水下20厘米的植株存活率则达到62.5%。植株完全淹没于水时,酶活性的升高有利于植株对不利环境的抵抗;但酶活性长时间维持在60微克/分钟以上植株的正常代谢活动受到严重的胁迫,7天内植株就会大量死亡。
繁殖方法
黑三棱用块茎繁殖。冬季收获的块茎,浇透水,放于客土中贮藏,翌春用贮存的块茎或临时挖取的块茎为繁殖材料,按30厘米开穴、深约10厘米,每穴平放块茎2-3个,栽后浇灌清水,经常保持有水。保持水深15-20厘米,待苗高20-25厘米左右时即可移栽。
栽培技术
移栽:移栽地于早春将地块施肥,耙平。栽前将苗床灌水,拔出幼苗,随拔随栽于放净水的大田中,株行距可按15-20厘米×30厘米浅栽于泥中。肥沃土地可适当加大株行距,栽后灌水6-8厘米深。
浇水:栽后2个月内必须有充足的水量,其后可时有时断,以利晒田提高地温,促进生长,但水深不能没顶,以免造成苗株死亡。
施肥:返青后可每666.7平方米施人粪尿或饼肥50千克,尿素10千克,施肥时排水,仅留浅水撒施。3个月后可酌情再施1次。
拔草扶正:早期拔除杂草。7-8月易发生倒伏,要及时剪顶扶正,并防止家畜家禽危害。
采收加工:地上茎枯黄时即可采收,挖前10-15天排水晾地。割去地上茎叶,留10-15厘米茬,用锹挖或拔出,根茎用三棱叶盖好,以防风干,晒千不易去皮。刀刮去皮,将毛根里皮刮至呈粉白色处为度。晒干,晒时不可让雨水露水淋湿,以免变质。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