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低血糖症

糖症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并发症,糖症状出现时静葡萄糖浓度常低于2.8mmol/L(50mg/dl)。糖发作时可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如虚弱、多汗、心悸震颤、饥饿感、注意力不集中、视力障碍意识模糊,甚至抽搐昏迷。持续性严重糖将导致不可逆性损害,甚至致死。(一)糖症1、胰岛素分泌过多(1)胰岛疾病:包括胰岛β细胞......
目录

发病原因

(一)糖症

1、胰岛素分泌过多

(1)胰岛疾病:包括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伴胰岛的多发性分泌腺瘤

(2)外恶性肿:最常见是起源于间皮的巨大肿,包括纤维肉瘤,其次是肠道恶性肿,偶见于肾癌肺癌等。这些肿诱发糖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肿细胞产生高浓度的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过多的葡萄摄取有

(3)胰岛素自身免疫综症:由于自身免疫、自身抗体作用而起的糖症。

2、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过少 包括垂体前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上腺皮质功能低下、高糖素缺乏均易产生糖症。

3、源性

(1)严重病:肝脏组织弥漫性严重破坏,可糖原储备严重不足,糖异生能力减弱。

(2)细胞酶系功能异常或不足:如糖原累积病、糖原成酶缺乏等。

4、葡萄糖供应不足、消耗过多 如长期饥饿,剧烈运动、厌食、严重呕吐腹泻、大量的糖尿等。

(二)餐后糖症

1、养性(又称滋养性)糖症

(1)大部切除后糖症。

(2)肠运动功能异常综症。

2、特发性(功能性)糖症。

3、先天性酶缺乏 如半乳糖血症、果糖耐受不良症、亮氨酸敏感症等。

4、偶见于糖尿病早期,大量饮及摄入荔枝后,这些物质能抑制糖原分解而产生糖。

(三)药源性

(1)胰岛量过多。

(2)磺脲类服降糖药过量。

(3)其他药物:如水杨酸、抗组胺制、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普萘洛尔得安)等,这些药物或促进胰岛素释放,抑制高糖素的分泌和释放,或延长加强降糖药的作用,减少糖原异生和分解而糖。

病理生理

激素糖浓度以及糖代谢的调起重要作用。参与糖调激素有多种,胰岛素是体惟一的降糖激素,也是机体在正常糖范围起支配调作用之激素。升糖激素种类较多,作用机制和升糖效果各不相同。要有高糖素、上腺素、去甲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糖时这几种激素释放增加,糖浓度迅速上升,发挥对糖的对抗调作用。此外ACTH、β-啡肽要通过促进皮质醇释放,发挥对抗调作用。生理量的泌乳素升糖作用不显著。

除了激素的调作用外,在糖时尚有神经性调和认错 物自动调因素发挥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对糖最为敏感。系因神经细胞本身无贮备,其所需能量几乎完全依赖于糖提供,即使在1型糖尿病亦不例外。这是因为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无需外周胰岛素参与。中枢神经每小时约消耗6g葡萄糖,糖症时细胞能量来源减少,很快出现神经症状或称神经糖(neuroglycopenia)。最初表现为智、精神活动轻度受损,继之出现大脑皮质受抑制症状,随后皮质下中枢和脑干相儿子受累。最终累及延髓而致呼吸环功能改变。若糖不能逆转常致死亡。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顺序与发育进化过程有,细胞愈进化则对糖愈敏感。当补充葡萄糖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上次序逆恢复。糖除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外,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交感嗜铬系统功能活动,发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症状,如心悸震颤、苍白、出汗等。该组症状由β2上腺能受体受刺激而介导,无察觉性糖患者往往伴有β2上腺能信号通路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

糖尿糖的症状表现不一,多数感到无力,难以支持。通常都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要为手抖、出冷汗心悸、饥饿感以及烦躁不安等。然而糖尿症在并发自神经功能障碍时,这些表现并不明显,或者比较迟钝。中枢神经症状要为头痛头昏视物模糊,有时定向力障碍、无欲状、嗜睡,严重时陷入昏迷癫痫发作。糖尿糖发生很隐袭,有时始难以觉察。脆性糖尿症患者容易突然发作,多数呈急性过。老年性糖临床表现常常不够典型,应细检查可发现。

诊断鉴别

实验室检查

(1)糖较正常下限为低,<2.8mmol/L即可诊断糖。

(2)糖化血红蛋白检测>7%,可能提示糖呈急性发作;<7%可能有较长时间慢性过。

(3)、尿酮体检查 中酮体增高,尿中酮体阳性提示脂肪分解代谢增强,出现饥饿性酮症鉴诊断要依症状发作时糖浓度,如此时糖>4.0mmol/L,可排除此诊断,如<2.5mmol/L,且可重复出现,则基本上可肯定诊断,对于年龄>60岁者,其确认标准可定为<3.0mmol/L。本症要应与癫癎、晕厥脑瘤管意外、无痛性梗死、癔症及其他昏迷的原因做鉴诊断。

疾病治疗

一、紧急治疗

1、自救 一旦患者确认出现糖的症状,应立即进食含20-30g糖类的食物或服糖水,而不必于每次发作时均作糖检测,进食量过多可致发作后高糖。在不能确认糖时应自作快速糖检测,或去附近医院急诊。若患者糖严重而不能自救时,应由亲友帮助进服糖或富糖食物,丧失吞功能而备有高糖素者可由亲友注射1mg高糖素。若自救未能好转,或糖严重有志不清、抽搐胸痛压等症状,均应送医院急诊救治。

2、院抢救 凡可疑糖症患者在留取标本和(或)快速糖测定后均应立即补充葡萄糖,若糖症状迅速缓解或昏迷志转清醒,均是糖症的有力。通常用50%葡萄糖40ml静注射。为防止糖再发,需继续静滴注10%葡萄糖液维持。氯磺丙脲或格列本脲所致糖,补糖至少持续2-3d。对静注射困难者应立即或皮下注射高糖素1mg(儿童15μg、kg),此后再设法建立静通路,通常高糖素注射后10-15min可见糖浓度上升,升糖作用持续约1-2h。

二、缓解期治疗糖纠正后要及时治疗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调整胰岛素或服降糖药量。祛除诱因,防止糖再发。

疾病预后

(1)糖尿糖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2)中度昏迷过及时抢救治疗,多数仍可恢复,预后尚好。

(3)严重昏迷过时间较长,虽然抢救治疗,但对细胞损害严重,难以逆转,留有不良后遗症,如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甚至痴呆等。

(4)糖尿病1型发生昏迷病情严重,预后不佳,其死亡率在0.4%。

(5)少数老年糖尿糖患者易并发糖尿心脏病、律不齐、梗死等预后不佳。

疾病预防

(1)广泛展宣传教育,使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糖的病因症状,轻度糖应及时处理,防止糖由轻度发展为昏迷

(2)糖尿病人要做到定期检查糖、尿糖,发现有糖倾向时与医师密切作,以确定糖原因,或者及时服糖水或遵医属治疗。

(3)注射胰岛素或服降糖药避免大量或自增加量以防糖发生。

(4)胰岛素注射后要规定进餐,胰岛素注射后拒食或空

(5)饮食结构理,防止偏食只食用蛋白质和脂肪,这是一种错误的饮食法,应该避免。

(6)常在早餐前发生空糖要排除胰岛β细胞

并发症

一、部并发症

糖的最初改变是导致组织流量的不对称性增加,灰质部分和右半球流量增加更多。继之出现组织水肿,此时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糖症群。糖纠正后上述变化可很恢复,不留有永久性损害。若糖持续或反复发作,可致灰质部分的细胞变性和点状坏死。若糖十分严重且长时间未得到纠正,可造成大组织坏死软化,致脑萎缩和痴呆。动物实验提示:在猴糖降至1.1mmol/L(20mg/dl)以下则可造成持续性的神经系统损害。糖最严重的后果是去皮质状态,导致死亡,侥幸存活者亦成“植物人”。糖对组织的损害与糖程度、持续时间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

二、心脏并发症糖发作时,因交感一嗜铬系统兴奋,导致率加快或窦性动过速。但极少数患者反而窦性动过缓。其他多种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上性动过速、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等亦可发生。伴冠病者常因糖发作而诱发绞痛甚至梗死,但常因为有糖尿神经病变或年老对疼痛反应减弱而属无痛性梗死,易被忽视,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其他并发症Somogyi反应可使糖尿病病情恶化,甚至出现酮症。反复发作的糖可减少糖发作的警觉症状,促发无察觉性糖产生。昏迷分泌物或异物误吸入气管易继发脓肿或其他部感染,甚至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症(ARDS)。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