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低血糖综合征

糖综征(hypoglycemic syndrome)是一组由多种病因起的综征。糖浓度常低于3.36mmol/L(60mg/dl),严重而长期的糖症可发生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与并发症。常见的有功能性糖与源性糖,其次为胰岛及其他分泌性疾病所致的糖症。糖综征(hypoglycemic syndrome)是一组由多种病因起的综征。糖浓度常低于3.36mmol/......
目录

概述

糖综征(hypoglycemic syndrome)是一组由多种病因起的综征。糖浓度常低于3.36mmol/L(60mg/dl),严重而长期的糖症可发生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与并发症。常见的有功能性糖与源性糖,其次为胰岛及其他分泌性疾病所致的糖症。糖综征常被误诊为癔病、癫痫精神病、脑瘤炎等,过恰当治疗后,症状可迅速好转。早期识糖综征甚为重要,可达治愈的,延误诊断与治疗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病变而不可逆转,后果不佳。

诊断方法

本征依靠典型的糖表现,糖测定低于2.2mmol/L多可作出诊断。功能性糖测定多属正常。

治疗措施

要采取对症治疗,纠正糖,重者需长期补充葡萄糖。为防止糖发作,可多次加餐进食。应用糖皮质激素高糖素可提高糖浓度以改善症状。积极找原发病并进治。

病因原理

糖的常见病因胰岛、应用降糖药物、腺外肿、早期糖尿病以及肠手术后等使糖过度利用;皮质醇等激素不足,糖原沉积症等酶缺乏病;硬化肝癌等获得性病;重度养不良、妊娠后期等养底物不足;乙醇、得安、水杨酸其它因素使糖生成不足,等等,均可导致糖。神经体液对胰岛素分泌及/或糖代谢调欠稳定,或因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使排空加速可起功能性糖。

病因很多,据统计可多达100种疾病,仍在发现其他病因。本症大致可分为器质性糖。(指胰岛外原发病变,造成胰岛素、C肽或胰岛素样物质分泌过多所致);功能性糖(指患者无原发性病变,而是由于养和药物因素等所致);反应性糖(指患者多有自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使得胰岛素分泌相应增多,造成临床有糖表现)。

10314例尸检中实44例(0.4%)为胰岛。正常人糖受多因素调控,如中枢神经系统分泌腺、肝脏肠、养、以及运动等因素等。升糖激素高糖素、上腺素、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及一些激素等。降糖激素仅有胰岛素及C肽。糖升降还可受很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如食48~72h,剧烈运动,饮哺乳可致糖,新生儿及老年人糖往往偏低等。糖也可由长期糖摄取不足或吸收不良糖原储备减少,糖原分解酶减少,促进糖升高的激素不足,胰岛素与C肽或其他降糖物质增多,组织消耗糖过多,以及一些中毒因素如水杨酸蘑菇中毒等皆可诱发糖综征。

临床表现

糖常发生在原发疾病的过程中,由于交感神经上腺质对糖的反应,起多量上腺素的释放,出现心悸、饥饿、手足颤抖、出汗、皮肤苍白和轻度压升高。糖所致细胞供能不足,功能障碍,逐渐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逐渐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幻觉、躁动、甚至癫痫抽搐惊厥、痉挛 、昏迷

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表现 糖发生后刺激上腺素分泌增多,可发生糖症候群,此为糖的代偿性反应患者有面色苍白心悸、肢冷冷汗手颤、腿软周身乏力、头昏眼花饥饿感恐慌与焦虑等,进食后缓解,如糖逐渐发展则可出现下列临床表现

2.意识障碍症状 大脑皮层受抑制,意识朦胧,定向力、识力减退,嗜睡、多汗、震颤、记忆力受损、头

痛、淡漠抑郁、梦样状态,严重时痴呆,有些人可有奇异为等这些神经精神症状常被误认为精神错乱症。

3.癫痫症状 糖发展至中脑受累时,张力增强,阵发性抽搐,发生癫痫癫痫样发作其发作多为大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当延受累后患者可进入昏迷,去大脑僵直状态,动过缓,体温不升各种反射消失。

4.锥体束及锥体外系受累症状 皮层下中枢受抑制时,智不清、躁动不安、痛觉过敏阵挛性舞蹈动作、瞳孔大、甚至出现强直性抽搐,锥体外系与锥体束征阳性,可表现有偏瘫轻瘫、失语及单瘫等。这些表现,多为一时性损害,给葡萄糖后可快速好转。锥体外系损害可累及苍白球、尾状核、壳核及小脑齿状核等组织结构多表现为震颤、欣快及运动过度、扭转痉挛等。

并发症:胰岛素增生病例,术后并发症有胰瘘,其次为假性囊肿糖尿病,急性腺炎等。

发病机制

糖以损害神经与交感神经最重要。1971年,Briely发现部病变与局部缺性细胞病变相似,基糖综征变为神经元变性,坏死及质细胞浸润。代谢能源要靠葡萄糖,神经细胞自身糖原储备有限,依靠糖来供应。而神经系统各部分对糖敏感性不一致,以大脑皮层海马小脑、尾状核及苍白球最敏感。丘、下丘脑干神经核次之。最后为脊髓水平的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组织改变为神经细胞核染色质凝集与溶解,核膜不清胞浆肿胀含小空及颗粒1973年Chang给小注射普通胰岛素2U后,15~20min小嗜睡30~75min小阵挛,有癫痫发作,40~120min进入昏迷期。嗜睡期小糖由6.72mmol/L(120mg/dl)减少至1.18mmol/L(21mg/dl),昏迷期小糖水平仅为1.01mmoL/L(18mg/dl)。

糖脂肪与氨基酸神经代谢中能量的来源,这些物质氧化后放出能量储存于ATP及磷酸酸中,待需要时释放。糖与氧减少时,ATP磷酸酸,神经苷脂中的结葡萄成减少由于ATP少而核苷酸成也减少,导致神经功能减退。糖时高能磷酸盐复物的代谢及神经功能不仅与糖水平有,而且与氧分压的系也很密切,糖时由于氧摄取降低葡萄糖的摄取率也受抑制单纯依赖糖不足以维持氧化代谢水平必然影响脂肪酸及氨基酸的代谢,磷脂分子水平可下降35%。组织糖时,大脑皮层先受抑制,继而皮层下中枢受累,波及中脑,最后延受损而发生一系列临床异常表现。当糖降低后,机体有自调机制,可刺激上腺素分泌,促进糖原分解,使糖回升达正常水平。

诊断

诊断标准

Whipple的糖综征三项诊断标准为:①食与用力后可诱发糖发作;②临床糖症状可用葡萄糖迅速缓解;③发作时成人与儿童糖常低于2.24~2.80mmol/L(40~50mg/dl),新生儿低于1.68mmol/L(30mg/dl)。特发性糖常发生在10岁左右的儿童。遗传性酶缺陷,Reye综糖也多见于儿童期。胰岛多发生在13~57岁患者,男∶女发病比为5∶1,此类患者常不耐受饥饿,有进食增多习惯,故而发胖者多,且病人既往健康基础好,有助于鉴诊断。

诊断

糖综征的鉴诊断比较多,鉴时应注意:①年老体衰轻症患者、有动脉硬化症患者的个体差异;②伴发腺垂体功能低下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与甲状腺功能低下者;③糖尿病产妇;④重型炎、肾炎;⑤并用潜在性降糖药物如保泰松、磺胺异恶唑、氯霉素及双香豆素等可加强D860作用,兴奋胰岛素的分泌而降糖。

Whipple三联征诊断糖的准确率可达91%,再加病史,糖及胰岛素的测定等可提高诊断水平。一般临床上比较少用D860、左旋亮氨酸及高糖素试验。可选择性地做各种检查,常用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及食试验。正常人腺β细胞在不同因素的刺激下释放胰岛素数量不一,由多至少的顺序为葡萄糖耐量试验>D860试验>高糖素试验>亮氨酸试验,而胰岛者的顺序为高糖素试验>D860试验>亮氨酸试验>葡萄糖耐量试验,对葡萄糖的敏感性较低应与癫痫晕厥脑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甲旁减管意外尿毒症、癔症、原性昏迷等症作鉴诊断。常见三种糖综征的鉴

检查

1.电图 与缺氧相似,无特异性改变,呈慢波或其他变化,长期糖症有脑病变者可有异常变化

2.电图 神经传导时间正常。远端肉有去神经表现运动单位电位数减少。弥漫性去神经纤维尖端及巨大运动单位放电,多相电位。比较符周围神经原或前角细胞型变化。

3.X线检查 偶见钙化腺瘤,邻近器官或移位。动脉造影显示运增加选择性肠系膜动脉动脉造影有助于病变定位。

4.CT与MRI扫描 可发现腔部位及腺部位的占位性病变。

5.B超检查 可发现腺部位肿小于1cm者容易漏诊,不如CT与核磁共振检查可靠。

6.其他 放射核素扫描,ECT扫描75Se-蛋氨酸检查可发现外的占位性病变。

治疗

概述

应针对病因治疗。查出胰岛应作手术切除。术前可用氢化可的或泼尼松(强的松)苯噻嗪类升糖药物如二氮嗪(diazoxide)或三氯噻嗪(trichlormethiazide)恶性腺瘤可用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破坏胰岛β细胞缓解糖发作,用法为20~30mg/kg体重,静滴注,每周1次,共8~10次总量8~9g。另一法是将链脲霉素直接注入腔,15~40mg/kg体重,2天1次,5~10次为1疗程,给药时应注意肠道损害,副作用为恶心呕吐约占94%,毒性65%,毒性67%毒性20%。

预后

病因,功能性糖,胰岛β细胞药物起的糖,早期糖尿糖的预后一般良好,先天性酶缺陷与恶性肿糖的预后较差。

术后并发症以急性坏死性腺炎的预后最差可致死亡。肿切除后尚有复发可能,应随访观察。糖患者多次复发后可致糖性脑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而终身致残,甚至死亡。因此,糖患者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力争治愈诊断不及时延误治疗,可造成致残与死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