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跳疽
基本内容
疽之生于环跳穴(髋关节部)部位,故名。其病因病理与「附骨疽」相同。 初起寒热,髋关节部漫肿隐痛,皮色不变,继则疼痛加剧,腰难屈伸,臀部渐渐外突,大腿略向外翻;约一至三个月左右,皮色微红,持 续壮热,为内已成脓之征,溃后脓水清稀,不易收口,治疗不当或继续发展,则该侧下肢每成残废。类于髋关节结核病。
病因
症状
1、初起恶寒发热,髋关节处筋骨隐痛,皮色不变,继则疼痛加剧,不能屈动,臀部外突,在脚略向外翻。
2、中期皮肤热,皮色微红,疼痛,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壮热持续,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脓已成。化脓期在得病后1~3个月之间。
并发症
若治之失时,则有坏骨的可能,可出现患肢僵损、脱臼,每致残废。治疗以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为主。湿热证[证见]发病较快,髋部红肿热及压痛,患肢屈不而伸,甚者因髋关节渗液而有应指感,兼见寒热起伏或高热难退。舌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髂窝流注及髋关节流痰相鉴别。髂窝流注患肢不能伸直,大腿略向内翻,愈后不会造成残废。髋关节流痰初起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期约在得病后半年至1年,溃后脓液中夹有絮状物质。 本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邪之轻重及骨、关节受损的程度。早期阶段多无明显全身症状,髋部漫肿、微痛,触之不甚热,患侧屈曲不能伸直,是为邪阻局部,经络气血郁滞不通所致。医学教育网整理随着病情发展,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髋部疼痛彻骨,不能活动,局部可出现红肿热及压痛,甚有应指感。如兼见高热,或寒热起伏,则为热盛肉腐,有化脓的可能。
治疗
[方药]其他疗法
1、主方: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加味处方:茯苓15克,金银花15克,牛膝12克,车前子9克(包煎),紫花地丁9克,苍术9克,黄柏9克,薏苡仁15克,赤芍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时而跳痛,内脓将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水牛角30克(末先煎)。
3、单方验方:血藤粉(唐泽银《广西中医药》1989.1)处方:血藤根、叶粉各20克,蜂蜡100克。将蜂蜡装入缸内,置火上熔化,掺入血藤粉,搅匀,离火,趁热未凝固时捏作厚1厘米与疮面大小形状相当的饼块,覆盖疮面上,每日1次。阴寒证[证见]髋部漫肿,皮色不变或色白,局部微热,患肢屈曲而不能伸直,形寒怕冷,疼痛夜晚尤甚。舌淡苔白,脉沉细。
护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