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造干细胞的克隆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PV起病隐袭,进展缓慢,通常历以下两个进展阶段:①增殖期或红细胞增多期常有红细胞增多;②红细胞增多后期表现为细胞减少、外造肿大、亢和骨髓纤维化。出栓是PV的两个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进展为急性病。1.非特异症状包括头痛、虚弱、眩晕、疲乏、耳鸣眼花健忘等类似神经症状。重者复视、视力模糊。5%~2......
目录

临床表现

1.非特异症状

包括头痛、虚弱、眩晕、疲乏、耳鸣眼花健忘等类似神经症状。重者复视、视力模糊。5%~20%的PV患者可以出现痛风关节炎。

2.皮肤瘙痒及消化性溃疡

将近40%的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特是温水用力搔抓后。PV患者常有消化道不适,要包括不适,镜提示有十二指肠糜烂等,推测可能与液黏度增高造成黏膜供异常有

3.红斑性肢痛病

表现为四肢末端烧灼样疼痛、发白或发绀,但动脉搏动正常。

4.成、栓塞或

流显著缓慢有,尤其伴有增多时,可有成和梗死。成最常见于四肢、肠系膜及冠状管,严重时出现瘫痪症状

5.倾向

由于管充膜损伤以及第3因子减少、块回缩不良等原因,可有倾向。最常见于皮肤淤斑、牙龈,有时可见创伤或手术后出不止。

检查

1.

血红蛋白≥180g/L(男),≥170g/L(女);红细胞计数≥6.5×1012/L(男),≥6.0×1012/L(女)。白细胞、计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2.骨髓

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及巨核细胞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显著。

红细胞容量增加:51Cr标记红细胞法:男>39ml/kg,女>27ml/kg。

红细胞压积增高:男性≥55%,女性≥50%。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100(无发热及感染)。

3.动脉氧饱和度

正常(≥92%),维生素B12增高(>666pmol/L)。

诊断

1.临床有多血症表现。

2.血红蛋白测定及红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3.红细胞压积增高:男性≥0.54;女性≥0.50。

4.无感染及其他原因而白细胞计数多次>11.0×109/L。

5.计数多次大于300×1012/L。

6.骨髓象示增生明显活跃,粒、红与巨核细胞系均增生,尤以红系细胞为显著。

7.除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特是由于功能不全,小脑及妇科肿等所致者。

治疗

治疗的是尽快使容量及红细胞容量接近正常,抑制骨髓功能,从而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

1.静

可在较短时间使容量降至正常,症状减轻,减少出成机会。每隔2~3天放200~400ml,直至红细胞数在6.0×1012/L以下,红细胞压积在50%以下。放一次可维持疗效1个月以上。本法简便,可先采用。较年轻患者,如无栓并发症,可单独放治疗。但放后有起红细胞及反跳性增高的可能,反复放又有加重缺的倾向,宜加注意。对老年及有心血管疾患者,放要谨慎,一次不宜超过200~300ml,间隔期可稍延长。细胞分离可单采大量红细胞,但应补充与单采等容积的同型浆,放时应同时静补液,以稀释液。

2.化疗

(1)羟基脲系一种核糖核酸还原酶,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良好抑制作用,且无致病副反应。如白细胞数维持在3.5~5×109/L,可长期间歇应用羟基脲。

(2)烷化有效率80%~85%。环磷酰胺及左旋苯胺酸氮芥(马法仑)作用较快,缓解期则以白消安苯丁酸氮芥为长,疗效可持续半年左右。苯丁酸氮芥副作用较少,不易减少,为其优点。烷化也有病的危险,但较放射性核素为少。

(3)三尖杉酯碱报告应用本品加于10%葡萄糖液中静滴注每日一次,连续或间歇应用到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降到正常为止。达到缓解时间平均为60天,中数缓解期超过18个月。

3.α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近年也已始用于本病治疗。皮下注射治疗3个月后脾脏缩小,放次数减少。缓解率可达80%。

4.放射性核素治疗

32P的β射线能抑制细胞核分裂,使细胞数降低。约6周后红细胞数始下降,3~4个月接近正常,症状有所缓解,约75%~80%患者有效。如果3个月后病情未缓解,可再给药一次。缓解时间达2~3年。32P有使病患转化为病的危险,故近年已很少应用。

5.对症治疗

(1)继发性痛风关节嘌呤醇、消炎痛治疗。

(2)瘙痒赛庚啶、息斯敏或西米替丁。

(3)缺表现对伴有肢端或表现者,可短期应用抗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