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肠痈

肠痈,病之发肠部者。出《素问·论》。肠痈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是外科症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的发生是与阑尾解剖特点、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有。临床以右下固定压痛,紧张,反跳痛为特征。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受损,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败肉腐而成......
目录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受损,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败肉腐而成脓。 《素问·论》曰:“少阳逆,机不利;机不利者,不可以,项不可以顾,发肠痈。”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传送不能舒利,败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停积肠,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又或醉饱房劳,过伤力,或生冷并进,……凝滞而成者三也。”

辨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 转移性右下腹痛,多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脐周围或上部,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阑尾点附近,呈持续性痛。可有轻度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便秘腹泻。 右下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紧张。试验阳性提示为盲肠后位阑尾炎;孑L试验阳性及直肠指检在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或脓肿的可能。 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1.5万之间,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治疗

《金匮要略》:“肠痈者,少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治宜活化瘀解毒之

分阶段治疗

①若初起疼痛,芤数者,可用轻下之。

②若肠痈已溃脓者,则疼痛淋沥不已,治宜托而补之,可选用服。

③若肠痈向外穿破壁者,治同外治法。

④若传统治疗或保守疗法难于取效,而脓将成并有成溃脓之势者,则应手术治疗。

分部位治疗

大肠

发于少天枢部位多因大肠相连结之化脓性感染。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

小肠

发于小肠间之内痈,《疡科得集》卷中:“小肠者,少肿而硬,之则痛,左腿屈而不伸,溲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皮急则腹胀大。”

③盘肠痈

⑴指肠痈化脓后,脓汁从脐部溢出者。见《张氏医通》卷七。相当于脐肠漏,宜手术治疗。

⑵见清抄本《外科或问》。抄本指出:“此因脏腑积热归大小肠,或因食死畜肉发毒于左肠下,初觉红肿如粟,渐大如杯盘。”

针疗

1. 针灸

治法  取手足阳明经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时间20—40分钟,一般每日针刺l—2次,重可每隔四小时针刺1次。

  足三里阑尾 池 天枢

义  本要作用是通调手足阳明的经气,调整阳明腑,达到瘀消肿,清热止痛之效。据“府”的原则,取合穴足三里以疏导足阳明阑尾为治疗阑尾炎之有效,且分布于,可通泻肠腑之积热。池为大肠合穴,泻之以疏泄肠中热,取大肠募穴天枢,以通调肠腑之气机

2. 水针

 阑尾部压通点

法  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毫升,注射深度0.5—0.8,每日一次。

3. 耳针

  阑尾 下脚端 大肠

法  间歇捻针留针2—3小时。

食疗

1.三色豆汤:黄豆、绿豆赤小豆、生甘草,加水适量至烂熟,加入食盐调味,食豆饮汤。适用于肠痈未成脓者食用。

2.薏苡桃仁粥: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薏苡仁、粳米,白糖适量。将牡丹皮、桃仁冬瓜仁水去渣留汁,加入薏苡仁、粳米,文至烂熟,调入白糖温食。适用于肠痈酿脓期患者食用。

3.桃花馄饨:鲜毛桃花、面粉。以桃花为馅,作馄饨,空食。适用于肠痈实证

4.苡仁附子粥:薏苡仁、附子草、粳米附子草同取汁,加入粳米、薏苡仁,适量加水粥,空食。适用于肠痈反见虚寒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缠腰蛇丹

下一篇 榕树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