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素问·厥论》曰:“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辨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 转移性右下腹痛,多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脐周围或上腹部,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经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阑尾点附近,呈持续性痛。可有轻度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等证。 右下腹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为盲肠后位阑尾炎;闭孑L肌试验阳性及直肠指检在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或脓肿的可能。 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1.5万之间,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治疗
《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剂。
分阶段治疗
②若肠痈已溃脓者,则疼痛淋沥不已,治宜托而补之,可选用内服。
④若传统治疗或保守疗法难于取效,而脓将成并有形成溃脓之势者,则应手术治疗。
分部位治疗
发于少腹天枢穴部位多因大肠痈疽相连结之化脓性感染。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
发于小肠间之内痈,《疡科心得集》卷中:“小肠痈者,少腹肿而硬,按之则痛,左腿屈而不伸,溲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则腹胀大。”
③盘肠痈
⑴指肠痈化脓后,脓汁从脐部溢出者。见《张氏医通》卷七。相当于脐肠漏,宜手术治疗。
⑵见清抄本《外科或问》。抄本指出:“此因脏腑积热归大小肠,或因食死畜肉发毒于左腹肠下,初觉红肿如粟,渐大如杯盘。”
针疗
1. 针灸
治法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留针时间20—40分钟,一般每日针刺l—2次,重证可每隔四小时针刺1次。
方义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通调手足阳明的经气,调整阳明腑气,达到散瘀消肿,清热止痛之效。根据“合治内府”的原则,取胃经之合穴足三里以疏导足阳明经,阑尾为治疗阑尾炎之有效穴,且分布于胃经,可通泻肠腑之积热。曲池为大肠经合穴,泻之以疏泄肠中热邪,取大肠之募穴天枢,以通调肠腑之气机。
2. 水针
方法 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毫升,注射深度0.5—0.8寸,每日一次。
3. 耳针
饮食疗法
1.三色豆汤:黄豆、绿豆、赤小豆、生甘草,加水适量煮至烂熟,加入食盐调味,食豆饮汤。适用于肠痈未成脓者食用。
2.薏苡桃仁粥: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薏苡仁、粳米,白糖适量。将牡丹皮、桃仁、冬瓜仁水煎去渣留汁,加入薏苡仁、粳米,文火煮至烂熟,调入白糖温食。适用于肠痈酿脓期患者食用。
3.桃花馄饨:鲜毛桃花、面粉。以桃花为馅,作馄饨,空腹食。适用于肠痈腑实证。
4.苡仁附子败酱粥: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粳米。附子、败酱草同煎取汁,加入粳米、薏苡仁,适量加水煮粥,空腹食。适用于肠痈反见虚寒证者。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