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遗传性抗酶Ⅲ缺乏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男女患病机会相等,以杂合子多见,多无临床症状,在静栓患者中仅4%为ATⅢ缺乏症患者。遗传性抗酶ⅲ缺乏症是由1965年egeberg等首先报道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男女患病机会相等,以杂合子多见;杂合子at水平40%~70%。父母患本病则子女发病可能性约59%。诊断需基于对患者全病史及家系的了解。阴性家族史者不能除外自发变异的先天性......
目录

概述

遗传性抗酶ⅲ缺乏症是由1965年egeberg等首先报道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男女患病机会相等,以杂合子多见;杂合子at水平40%~70%。父母患本病则子女发病可能性约59%。诊断需基于对患者全病史及家系的了解。阴性家族史者不能除外自发变异的先天性缺乏症。当蛋白试验结果不能肯定时,以单倍体分析法测定其等位基因的变异将有助于遗传病诊断。同时作家系调查,以便对来自同一祖先的变异抑或基因突变提供鉴定依据。由于遗传性atⅲ缺乏症为单基因疾病,采用基因多态性作单倍体分析图,已鉴定出50余种多态性变异。可是有许多家系的atⅲ分子缺陷尚不明确。多无临床症状,正常人群中包括部分atⅲ生化异常者,并不一定有栓危险性,因为在静栓患者中仅4%为atⅲ缺乏症患者。

流行病学

估计发病率为1/2000或1/5000。本病在欧美的发病率接近于友病。近年来采用较敏感的肝素因子试验对4000苏格兰献者的调查,发病率为1/350。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抗酶Ⅲ缺乏。

(二)发病机

ATⅢ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长(1q23~25),在单倍体染色体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含7个外显子,DNA全长14kb,采用人RNA启动子延伸分析法已获ATⅢmRNA起始位图谱,ATⅢ转录起始于5’端ATG启动编码子72bp处,3’端终末编码子49bp处,含AATKAA序列,该序列下游224bp处为酶解或多聚腺苷酸作用位点,基因表达有组织特异性,但对其调控机制为顺式调控序列或逆式调控因子,尚不了解,已发现两个调控元件,但在5’区中不能发现常见的TATA,CCAAT或GC等调控元件。

临床表现

本病要表现是静栓(60%),某些患者可伴有栓塞(40%)。50%以上的患者有1次以上的栓病临床表现。虽然各年龄都可发生,但67%患者初次发病年龄为10~35岁(中位数20岁),其中约1/3栓发生无诱因。常见诱因为妊娠分娩、长期卧床、服含激素避孕药、手术、创伤、感染等。栓常见部位是下肢深静、髂静和浅静,其次是盆腔静、上腔静肠系膜和门静(后二者可产生budd-chiari综征)。少数报道为、腋、网膜栓。动脉栓的报道亦属少数。

相关检查

对于年轻栓患者,复发性栓或家族好发倾向者,是否值得进实验室筛选,尚无统一意见,这种因为具有些此3项临床特征的静栓患者中仅30%可查出属ATⅢ或蛋白C或蛋白S缺乏,反之,ATⅢ或蛋白C或蛋白S缺乏者中仅13%呈现上述本项临床特征,英国会建议对年龄40~45岁静栓,复发性静栓或栓性炎,不常部位的栓,明显栓家族史者或反复习惯性流产者进病因调查,低ATⅢ活性水平有诊断价值,

①免疫试验测浆ATⅢ抗原;

②交叉免疫电泳试验测定异常分子,在存在肝素下出现慢峰则提示ATⅢ-肝素部位变异;

③功能试验,包括ATⅢ肝素因子活性试验和渐进性ATⅢ抑制试验,因子活性试验是本病的最佳筛选试验,所有缺乏症均表现出异常,渐进性ATⅢ抑制试验是基于缺乏肝素加速条件下ATⅢ的蛋由酶抑制活性与靶物蛋白酶之间的互相反应,该试验能筛选出ATⅢ-肝素亲和力受损的患者,表现为ATⅢ渐进性抑制活性正常,但肝素因子活性低下。

ATⅢ缺乏症分型:ATⅢ缺乏症变异型已知50余种,分类法尚未完善,可分为2型(表1)。

1.Ⅰ型(ATⅢ缺乏症) 属典型缺乏症,患者不能成ATⅢ,故浆ATⅢ抗原和活性都降低,Ⅰa型测不到变异蛋白,交叉免疫电泳泳动及峰正常,但峰值减低,Ⅰb型伴少量变异蛋白,抗原性与活性的减少不成比例,抗原水平高于活性水平,交叉免疫电泳出现慢峰,这些变异蛋白与肝素的亲和力减低,和酶无反应,分子病基础Ⅰa型少数为大基因缺失或重排导致无功能等位基因,多数Ⅰ型患者为外显子区的点状改变,如单个碱基替代,插入或缺失,而造成:翻译框架迁移;

②过早生成终止编码子;

③产生不稳定蛋白;

④影响RNA加工过程等机理参与分子病成过程。

2.Ⅱ型(ATⅢ缺乏症) 本型浆中半数ATⅢ为变异蛋白,故抗原量正常但活性减弱,交叉免疫电泳中见慢峰(分子量增高),与肝素成的复物无活性,某些功能缺陷者的分子结构缺陷性质尚未明确。

Ⅱa型:能试验显示ATⅢ-肝素部位及ATⅢ反应部位均有异常。

Ⅱb型:仅反应部位异常。

Ⅱc型:仅肝素部位异常。

Ⅱa及Ⅱb型变异体都产生无功能蛋白,要是由于单个碱基替代,使反应部位功能异常,例如ATⅢ North Wick Park Arg393→Cys。

Ⅱc的单个碱基替代使ATⅢ肝素部位功能异常,如ATⅢ Toyama,47→半胱氨酸而无肝素加速,ATⅢ活性,ATⅢ Rouen-147→组及ATⅢ Rouen-247→丝使肝素亲和力减低,Ⅱc型仅肝素部位(因子)活性减低者的栓发生倾向低。

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B超,X线,CT,电图,血尿便常规及生化等检查。

诊断鉴别

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一般不会与其他疾病混淆。

疾病治疗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液科

治疗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月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甲萘氢醌 人凝因子Ⅷ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0——50000元)

(一)治疗   

ATⅢ缺乏症并发栓,可采用的药物是肝素服抗凝、ATⅢ替代治疗及雄激素。   

1.肝素 是并发静栓急性期的要治疗手段,某些大面积栓栓塞急性期病例需考虑溶栓治疗。普通肝素的有效抗凝需维持APTT时间1.5~2倍延长。无栓并发症的ATⅢ缺乏妇女,妊娠早期或分娩期普通量使APTT延长10s。常采用肝素皮下注射6250U,2次/d,分娩日停肝素,在产后48~72h恢复使用肝素,之后改为服抗凝并维持服抗凝3个月。肝素治疗本身可使浆ATⅢ水平轻度下降,但不致因此栓。ATⅢ水平减低对肝素治疗有抵抗者(栓见延伸)或无反应者,有指征并应用ATⅢ浓缩1000~5000U/周,肝素长期使用,尤其妊娠妇女有并发质疏松的报道。   

2.服抗凝 华法林服抗凝,常在肝素治疗同时或后期给药,以抵消华法林治疗初1周诱发的短暂高凝期。华法林治疗诱发短暂高凝的原因为,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蛋白——蛋白C,因其半衰期最短而最先被华法林抑制,之后才发生其他促凝蛋白活性被抑制。华法林通过胎盘,故妊娠早期(6周)及分娩期妇女用,以避免致畸或产妇分娩期出。此时应该用肝素抗凝。可在妊娠第3期采用华法林直到妊娠36周或分娩前1周再转为肝素治疗。分娩肝素过渡到改为服抗凝治疗。这种设计的治疗案可以避免肝素使用期过长致质疏松并发症。华法林抗凝强度采用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比值(INR)作监测。首次发作或妊娠后的栓,维持INR值2.0~3.0(即1~2倍延长),复发性栓病则维持INR值3.0~4.0(2~3倍延长),治疗至少3~6个月。   

3.ATⅢ替代治疗 冷冻浆替代,因输注容量极大而使用受限。ATⅢ浓缩国外已有商品,虽高温灭活HIV及炎病毒,但与一般生物制应用原则相似,给药前需权衡利弊。各种商品ATⅢ制品都含某些无功能分子,需以功能试验监测疗效,使浆ATⅢ水平维持80%~120%。输注ATⅢ 0.75~0.8U/kg可升高浆水平1%。ATⅢ生物半衰期t1/2为61~92h,故ATⅢ缺乏妇女的一般输注量1000~1500U,1次/周,同时肝素12500~15000U可增强抗栓疗效,但肝素可使ATⅢ半衰期缩短。妇女分娩期可增至ATⅢ1000U,每天或隔天输注。   

4.雄激素 遗传性ATⅢ缺乏者使用达那唑、司坦唑(康力龙)、羟甲烯龙(康复龙)等雄激素可升高浆ATⅢ水平,也有作者报道同时升高依赖维生素K的促凝因子的浆水平而无应用前景。故作为常规推广应用尚需对照试验来实其安全性。   

(二)预后   

治疗后症状可缓解。

预防

遗传性ATⅢ缺乏症无症状者无需预防性抗凝治疗,因回顾性分析资料均表明本病栓并发率及死亡率均不高,但是因各家系的栓发生率有所不同,前对15~40岁ATⅢ缺乏者,处栓高危期,如妊娠,手术,则张给以抗凝预防栓并发症,手术期应用ATⅢ浓缩或低肝素皮下给药,都有不少成功的报道。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饮食保健

(1)忌烟、咖啡、可可。   

(2)忌辛辣、热动的食物。   

(3)忌霉变、油、肥腻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润鳞鳞毛蕨

下一篇 润肺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