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子肿是指在妊娠期间,肢体面目甚至全身肿胀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病证。又称妊娠肿胀。若在妊娠晚期,仅足部或双膝下轻度浮肿,无其他不适,且多能于平卧后自消者,不作子肿病论。
病因病理
1、脾虚素体脾气虚弱,或孕后过食生冷,内伤脾阳,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泛肌肤而致肿胀。
2、肾虚先天肾气不足,命门火衰,妊娠后胎阻肾阳,不能化气行水,水湿泛于肌肤而致肿胀。
3、气滞抑郁气滞,孕后胎儿阻碍气机升降,气滞而水湿不化,停留肌肤而致水肿。
体征
1、妊娠中晚期出现浮肿,多见于初产妇、多胎、胎水过多、血劳、风眩、肾脏疾病患者。
2、水肿多由踝部开始逐渐向小腿、大腿、腹壁、外阴部以及全身漫延。水肿处皮肤紧张而发亮,按之有凹陷。少数孕妇水肿虽不明显,但体重每周增加500g以上。
3、妊娠晚期,仅见踝部浮肿,无其他不适者,不作病论。
诊断要点
1、根据妊娠期出现的下肢浮肿,逐渐水肿向腹部及头面部泛溢,而致肿胀,是与妊娠有关的病变。
化验室检查有时会出现蛋白尿。
2、根据水肿部位与程度分为四级。
一级(+):足部与小腿部有明显的水肿,经休息后不能消退,或稍微消退。
二级(++):水肿蔓延至大腿,皮肤肿胀如橘皮样。
三级(+++):水肿蔓延至腹部及外阴,皮肤肿胀发亮。
四级(++++):水肿蔓延至全身,有时伴有腹水。
3、与肾炎、心脏病或肝病、营养不良性水肿进行鉴别。
辩证分型
1、脾虚孕妇面目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胸闷腹胀,纳少便溏。苔薄白,舌淡,脉濡细。
2、肾虚孕妇面浮肢肿,面色晦黯,心悸气短,下肢畏冷,腰酸腹胀。苔薄白,舌淡,脉沉细。
3、气滞孕妇肢体肿胀,步行艰难,精神抑郁,胸闷腹胀。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
分型治疗
1、脾虚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白术散加减。
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4.5克、生姜皮3克、大腹皮9克、党参12克、桑白皮9克加减;大便溏薄者,加扁豆衣9克;尿少不畅者,加泽泻10克。
2、肾虚治法:温肾行水。
方药:五苓散加减。
桂枝4.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猪苓9克、泽泻10克、淮山药10克、菟丝子10克加减:腰痛甚者,加杜仲9克、桑寄生10克;下肢逆冷,精神萎靡者,加党参12克、巴戟天9克。
3、气滞治法:理气消肿。
方药:天仙藤散加减。
天仙藤10克、制香附9克、陈皮5克、甘草3克、乌药9克、木瓜9克、生姜3克、紫苏叶9克加减:脾虚者,加白术12克;纳呆胀闷者,加砂仁3克(后下)、郁金9克、积壳9克;脚肿甚者,加猪苓10克。
中成药
1、参苓白术九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脾阳虚弱者。
2、金匮肾气九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肾阳不足者。
3、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气虚水肿者。
1、黄芪30克、葫芦瓢30克,煎水代茶。治脾虚、气虚之子肿。
2、冬瓜皮30克、桑白皮15克,煎汤代茶。治各型水肿。
3、玉米须30克,煎汤代茶。治各型水肿。
其他疗法
1、脾肾亏虚取足三里、阴陵泉或三阴交等穴,用补法。
2、各型水肿取脾俞、水分等穴。艾条熏灸。
注意事项
1、水肿轻度者(+),不需服药,只要休息、低盐饮食和服些冬瓜汤,淡(或甜)豆浆即可消退水肿。如果水肿在“++”以上者,需药物治疗,尤其在早期阶段应积极防治,阻止病情发展。
2、孕妇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妊娠期吃的菜、汤不宜太成。妊娠5个月以后要定期产前检查。对有妊高征家属史或多胎、羊水过多、慢性肾炎、原发性高血压史等慢性疾病的孕妇,更要特别列入重点观察病例。
3、发现子肿者要与慢性肾炎、肝病腹水等疾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