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又称巨球蛋白血症。系分泌大量单克隆IgM(巨球蛋白)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常累及B细胞发生的部位包括骨髓淋巴结脾脏要临床表现为巨球蛋白所致的高粘滞血症。本病病因不明。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约占2/3。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 macroglatulinemia,PM),又称巨球蛋白血症。系分泌大量单克隆IgM(巨球蛋白)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
目录

概述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 macroglatulinemia,PM),又称巨球蛋白血症。系分泌大量单克隆IgM(巨球蛋白)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常累及B细胞发生的部位包括骨髓淋巴结脾脏要临床表现为巨球蛋白所致的高粘滞血症。本病病因不明。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约占2/3。

病理病因

病因

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慢性感染及一些肿疾病有

病机

细胞遗传研究,89%患者有克隆性改变,但异常表现多端或较复杂,涉及到染色体2,4及5的变化,或单体16,18,19,20,21及22,另外有三体12,被认为是原发性的巨球蛋白血症的核型变化。

免疫研究,用免疫荧光分析骨髓与外周标本的活细胞与固定细胞,实存在大量的表面有单株IgM的淋巴样细胞并呈现显著的多性,在骨髓标本中,荧光点的数量,大小及亮度在各个细胞之间变化多端,与慢淋不同,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增多,但很多淋巴细胞有SIgM,也有SIgD,单克隆抗体研究表明,这种单克隆的恶性细胞的组成包含有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B细胞,细胞标志从淋系祖细胞,pro-B细胞(CD19),pre-B细胞(SIg-)与B细胞(SIg+,如CD24),成熟B细胞(CD20),甚至浆细胞(PCA-1)抗原,都能在单克隆B细胞上表达,存在各种不同的CD45亚型,从较少分化的CD45RA到CD45RO(后期B细胞),此外还有CD5,CD10抗原,以及黏附细胞及黏附细胞相的分子如CD116及CD9,与骨髓不同,液中存在大量异质性的肿细胞群,流式细胞分析的研究表明,一些态上似乎是正常的B细胞,可表达单克隆蛋白,随着疾病进展,态上可见的异常细胞逐渐增多,单克隆B细胞群的多少往往与病程相,另外CD4减少,CD4/CD8比率降低或倒置。

症状体征

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可数年无临床症状,而后逐渐出现贫血淋巴结肿大,高黏滞征,中单克隆IgM大量增加使液黏滞性显著升高而导致高黏滞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障碍,周围神经和(或)中枢神经损害,倾向,严重者可出现力衰竭,昏迷,雷诺现象及淀粉样变性见于部分患者,溶病变仅见于个患者。

并发病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发热,多为部感染,贫血严重时贫血心脏病,功能不全,肾病征,神经系统病变,肿大等。

相关检查

1.外周贫血,也可有白细胞及减少,外周中可出现少量浆细胞样淋巴细胞,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

2.沉 明显增快。

3.骨髓象 显示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常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性细胞增多。

4.清蛋白电泳显示γ区出现M成分,应用免疫电泳可进一步鉴定此M成分为单克隆IgM,免疫球蛋白定量法可测定单克隆IgM含量。

5.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CT,MRI,胸,B超,电图等检查。

6.病理检查 骨髓病理可见淋巴样细胞浸润,呈弥型或结型,淋巴结病理显示多型性细胞浸润,淋巴结与周围脂肪中可见不典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及淋巴浆细胞等,这些细胞浆有PAS阳性物质存在。

诊断鉴别

诊断

1.诊断标准

(1)老年患者有贫血倾向,淋巴结肿大,高黏滞征表现。

(2)清中单克隆IgM>10g/L。

(3)骨髓淋巴结中有淋巴样浆细胞浸润。清中单克隆IgM>10g/L和骨髓中淋巴样浆细胞浸润是诊断本病的必要依据。

2.诊断评析

(1)本病是老年性疾病:年龄是诊断本病时必须考虑的条件之一,对40岁以下患者诊断本病需慎重考虑。

(2)本病是克隆性浆细胞病:由克隆性浆细胞成,分泌的IgM必然是单克隆性,故本病清中出现的大量IgM必定是单克隆性IgM,本病属恶性浆细胞病范畴,病程虽呈慢性过程,但却具有持续进展性特征,故其IgM不仅具有单克隆性特点,而且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同时正常免疫球蛋白(多克隆性 IgM,IgG,IgA等)的成与分泌受到抑制,呈下降趋势。

(3)本病的原发部位在骨髓:淋巴样浆细胞即病变浆细胞,因此在骨髓中发现淋巴样浆细胞浸润是诊断本病的必要依据之一。

(4)本病的病程进展快慢,严重程度在不同患者中有很大不同:临床表现在不同患者中也表现不一,因此,贫血倾向,高黏滞征,淀粉样变性,雷诺现象,淋巴结肿大,溶性病变在不同患者中可有可无,在不同病期中可轻可重,故不能作为诊断本病的依据,只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病期早晚的据。

诊断

1.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多为多克隆IgM增多且增高水平有限,若通过蛋白电泳,免疫电泳实增多的IgM属多克隆性,则可诊断为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但是,少数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是单克隆性,鉴此类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与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的要点是:

①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有其原发病(慢性淋巴细胞病,淋巴湿关节炎等)的明显临床表现。

②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骨髓中淋巴样浆细胞浸润的特点。

③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单克隆IgM增高水平有限,往往不具有持续不断增高的特征。

④正常多克隆性免疫球蛋白水平在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一般保持正常。

2.本病与多发性骨髓IgM型的鉴要点

多发性骨髓骨髓中是骨髓细胞(原始或幼稚浆细胞)浸润,而本病的骨髓中是淋巴样浆细胞浸润。

②溶性病变在多发性骨髓常见,而在本病少见(仅2%左右)。

功能损害在多发性骨髓常见,而在本病少见,在上述3点中第①点最为键。

3.本病与意义未明单克隆IgM血症的鉴要点

①意义未明单克隆IgM血症(MGUS)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本病有贫血,出淋巴结肿大,高黏滞征等临床表现。

②MGUS的单克隆IgM增高水平有限(一般<15g/L),且常保持多年无显著变化,而本病的单克隆IgM呈持续增多特点。

③MGUS的骨髓中是正常态的浆细胞增多且增多数量有限,而本病的骨髓中是淋巴样浆细胞浸润且呈进展状态,需要指出的是,部分IgM型的MGUS多年发展后可转化为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

疾病治疗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液科

治疗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8-12周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维生素C维生素C注射液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一)治疗   

当患者没有临床表现时,即无贫血倾向、高黏滞综征、功能不全或神经系统症状时,不宜进化疗。进治疗的指征是患者有上述临床表现。烷化是治疗本病的要化疗药物,其中苯丁酸氮芥是应用最多的一种,通常用6~12mg/d服,2~4周,病情缓解后,改为维持量2~4mg/d,维持量及维持治疗期长短酌情而定。其他烷化如苯丙氨酸氮芥(美法仑)、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也对本病有效。联化疗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美法仑)和泼尼松可用于疾病进展期。对烷化耐药的患者,可采用多柔比星依托泊苷治疗。干扰素α在部分患者可获得部分缓解效果。近年来应用氟达拉滨(nudarabin)20~30mg/m2,静注射,第1~5天或克拉屈滨(cladribine)0.1mg/kg,静注射,第1~7天,治疗本病获得的疗效优于苯丁酸氮芥。对苯丁酸氮芥耐药病例应用氟达拉滨或克拉屈滨仍可能奏效。

当发生严重高黏滞综征而视力障碍、严重倾向或昏迷时,应采取放法。一般至少放浆500ml,必要时可重复放。有条件者应采用细胞分离机进浆置换,可迅速去除部分患者含有异常增多的IgM浆,而代之以正常浆或浆代用品,缓解病情。

疗效标准:完全缓解标准(CR)是清M蛋白消失、IgM定量正常、象及骨髓象正常及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浆黏滞度降至正常。部分缓解标准(PR)是IgM减少50%以上,淋巴结缩小50%以上,浆黏滞度降低50%以上。达不到上述标准者称为未缓解。

(二)预后  

本病系慢性进展性疾患,患者的病程长短不一,中数生存期约为5年,部分患者可生存10年以上。骨髓功能衰竭、感染、栓塞、功能衰竭是常见的死亡原因。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键。

护理

保持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饮食保健

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养为。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甲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物质、防腐、添加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等刺激物。据医生的建议理饮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绒毛桢楠

下一篇 绒仙人球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