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粉背蕨
形态特征
夏绿草本,植株高25-4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鳞片;鳞片棕色,半透明,宽卵状披针形,先端长钻状,边缘有微齿。
叶簇生;柄长10-15厘米,栗红色或乌木色,有光泽,基部疏具与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3-6厘米,短尖头,基部略缩短,中部以下三回羽状深裂;羽片7-9对,下部对生,上部的互生,彼此以无翅叶轴远分开,下部数对相距3-4厘米,基部一对羽片椭圆状三角形,短尖头,长3-4厘米,宽2-3厘米,斜向上,无柄,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4-5对,以较宽的缺刻分开,基部以狭翅相连,羽轴基部下侧一片最大,长圆形、短尖头,长1.5-2厘米,宽7-10毫米,羽状深裂;裂片4-5对,三角形,先端圆,边缘波状;第二对以上的小羽片逐渐缩短,羽轴上侧的小羽片较下侧的短;第二对羽片形体同第一对,但较长,长约3-4厘米,宽2-3厘米,近直角三角形,短尖头;第三对以上羽片渐次缩短。叶干后薄革质或草质,淡黄色,上面光滑,下面沿羽轴特别是基部有淡棕色绒毛,不被粉末;叶脉羽状,达于叶边,两面明显;叶轴与羽轴同色。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物种区别
【原形态】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0-40cm。根茎短,直立,密被深棕色、半透明、卵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6-15cm,深棕色,具光泽,基部疏生与根茎上相同的鳞片,腹面有秕糠状毛;叶片纸质,背面无粉,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5cm,宽3-6cm,基部心形,尖端渐尖,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羽片7-9对,近对生,无柄,下部羽片较大,三角形或宽卵形,长3-4cm,宽1.5-2.5cm,羽状或二回羽状分裂;二回羽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下侧1片最大,常为羽状分裂,中部以上羽片狭卵形至卵形;沿羽轴及裂片主脉背面有黄棕色卷曲的节状毛;叶脉羽状,分离。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的小脉先端,成熟后靠接;囊群盖膜质,灰白色,连续或中断,边缘有波状缺刻或全缘。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3900m的草地、山坡林下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主湿热黄疸;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小便涩痛
【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