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产褥热

分娩子宫复旧恢复到非孕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约需42天才能完成,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自胎盘娩出后,产妇便进入了产褥期产褥热是由于产后致病菌侵入生殖器官起的疾病,医上叫产褥感染,是产妇在产褥期易患的比较严重的疾病。中医认为产褥热病因病机为感染毒、外感瘀、血虚。1.感染毒产后血室,若接生不慎或护理不洁,毒趁虚侵犯胞宫,正交争而致发热;2.外感产后骤虚,元受损,......
目录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产褥热病因病机为感染毒、外感瘀、血虚

1.感染

产后血室,若接生不慎或护理不洁,毒趁虚侵犯胞宫,正交争而致发热

2.外感

产后骤虚,元受损,腠理不密,外趁虚而入,卫不和,可致发热

3.

产后恶不畅,瘀血停滞,阻碍气机卫不通,郁而发热

4.血虚

产褥热产时、产后过多,阴骤虚,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

西医认为产褥热要原因为各种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发的产褥感染要有外源性和源性两个感染途径。若接生时消毒不严或护理不洁及产妇临产前有性生活等可致外界病原菌进入产道引起感染,称为外源性感染。若产妇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时,导致寄生于正常孕妇生殖道的病原体数量、毒力增加时发的感染,称为“源性感染”。

临床表现

要是产褥期,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或发热恶寒,或乍乍热,并伴有其他症状者,如疼痛、恶异常、恶心呕吐等。

检查方法

1.妇科检查

软产道损伤,可见局部红肿化脓。子宫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或触及炎性包块。

2.助检查

(1)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清C-反应蛋白高。

(2)宫腔分泌物、脓肿穿刺物、后穹隆穿刺物细菌培养或培养、厌氧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测可明确病原体。

(3)B超可见盆腔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及脓肿。CT、磁共振成像等检测手段可对感染成的炎性包块、脓肿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

诊断方法

产妇出现发热症状,应详细询问病史及分娩过程,仔细检查全身、部、盆腔及会阴,确定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结助检查进诊断。

鉴别诊断

1.乳发

产后3~4天泌乳期见低热,可自然消失,俗称“乳”,不属病理范畴。

2.乳痈发热

乳痈发热表现为乳房胀硬、红肿、热痛,甚则溃腐化脓。发热并伴有乳房局部症状是其特点,而产后发热不伴有乳房局部症状

产后小便淋痛、产后痢疾、产后肠痈、产后疟疾所致的发热,亦可发生在产褥期,但此类发热与产褥生理无密切系。

治疗方法

1.急性期抗感染、退热、养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病情严重或贫血者,多次少量输新鲜浆,增强全身抵抗力。

2.病情稳定时,查明原因,及时对症处理,对于伤化脓感染或盆腔脓肿者,及时切流;对于胎盘胎膜残留者,在感染控制和体温下降后清除宫腔残留物;对于严重子宫感染,治疗无效,症状加重,出现不能控制的出血症、脓毒血症等,应及时行子宫切除术。病情稳定后,可予中药调理机体,增强免疫力。

预后事项

产褥热的预后由于病因不同而各异。若属血虚瘀、外感起的发热,积极理有效治疗,可很快痊愈。若为感染毒所致发热,失治、误治,导致热入营血逆传心包,甚则热深厥脱,危及生命。

预防方法

加强孕期保健,注意均衡养,增强体质。加强孕期卫生宣传,临产前两个月避免性生活及盆。及时治疗外阴阴道炎及宫颈炎等慢性疾病及并发症。正确处理分娩,产程中严格无菌操作,避免胎膜早破、滞产、产道损伤与产后出。产后取半卧位,有利于恶排出。防患于未然,凡有产道污染、产道手术、胎膜早破、产后出等有感染可能者,可给予抗生素或中药清热解毒治疗预防感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