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经水

经水(jīng shuǐ)(1) ∶中医月经。(2) ∶河水的干流。黄帝·经水本篇运用古代版图上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的大小、深浅、广狭、长短来比喻人体中十二经脉各自之不同的状况。因为本篇要介绍了十二和十二水的相互配情况,并进而分述了手足阴阳最适当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所以篇叫做"经水"。【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经脉十二者,外十二......
目录

介绍

黄帝·经水

题解

本篇运用古代版图上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的大小、深浅、广狭、长短来比喻人体中十二经脉各自之不同的状况。因为本篇要介绍了十二和十二水的相互配情况,并进而分述了手足阴阳最适当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所以篇叫做"经水"。

文章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经脉十二者,外十二水[¨,而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之;五脏者,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之,受而扬之;经脉者,受之。而以治奈?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

【提要】本段介绍了十二经脉与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以及人体五脏六腑的对应情况。

【注释】[1]十二水就是指古代版图上十二条较大的河流。《管子·水地》认为水,就是大地的;其相对于大地的意义,就像经脉之中流通的相对于人体的意义一样。十二水,在此要是以其川流不息的样子,来比喻经脉而周流于人体的状态,因此称为经水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流相对应,在则分连属于五脏六腑。然而,十二条河流分布于各地,其面积的大小,水位的深浅,河床的广狭,以及源头的远近等都各不相同;五脏六腑分布在体,其位置的高低,态的大小,受纳水谷微之的多少也各不相等,那么,这两者的对应系是怎样的?同时,江河受纳地面上的水流而通各处;五脏精神魂魄等而加以藏;六腑受纳饮食水谷而加以传化,吸收微之而布扬全身;经脉受纳液而灌全身。如果想把以上这些情况结起来,而运用到治疗上,又应该怎样去做呢?还有,在治疗时,如何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深度以及施灸的壮数呢?于上面这些问题。你可以都解释给我听一下吗?

【原文】 岐伯答日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1],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之士[2],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之长短,之清浊,之多少,十二之多少气[3],与其少,与其皆多 ,与其皆少,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乎。

【提要】本段说明人体是可以被研究,并进而掌握其规律的。

【注释】[1]六东南西北上下六个起来就称做六。六,就是在天地之间的意思。

[2]八之士就是指人体。八,在此是泛指人体的长度,《周礼·考工记》之中就有"人长八"的记载。

[3]十二之多少气《素问·志》中说"太阳常多少气少阳常少,阳明常多少阳常少厥阴常多少气太阴常多"。这里所指出的十二多少的差,虽然不是指实质之的分量,但它却可以作为针刺补泻以及治疗宜忌的标准。

【白话解】岐伯回答说这个问题真是提得好啊!天有多高,是难以计算的,地有多大,也是难以测量的,这的确是所谓不易解答的问题。况且人体产生于天地之间,生活在四方上下之,自始至终都处在这高不可攀的天和广阔无垠的地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再要想去以人力计算天的高度、测量地的广度,可以说这是本不可能的。但是,人的情况就不同了,对于人之八的躯体而言,它有皮有肉,其深浅广狭,在体表部都可以通过用一定的度去测量,或是用手指去切索摸而了解;人死了,还可以通过解剖其尸体来详细观察其部脏腑的情况。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五脏坚脆的程度,六腑态的大小,每一脏腑受纳谷气的多少,每条经脉的长短,液清浊的程度,每一脏腑含有精气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中之某一是多少气,还是少,是皆多,还是皆少等等,都是有一定标准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知道,在运用针刺艾灸治疗疾病,调理人体经气的时候,其针刺的深浅、手法的轻重,或艾炷的大小多少等之适宜的标准都是什么。

【原文】黄帝日余闻之,快于,不解于,愿卒间之。岐伯答日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清水,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于渭水,属于。足阳明外于海水,属于。足太阴于湖水,属于。足少阴于汝水,属于。足厥阴于渑水,属于。手太阳淮水,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于漯水,属于三焦。手阳明外于江水,属于大肠。手太阴于河水,属于。手少阴于济水,属于。手于漳水,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水者,外有源泉而有所禀,此皆外相贯,如环无端,人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以上为天,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1],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 [2],漳以南者为阳[3],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4],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5],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提要】本段介绍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十二条河流的对应系。

【注释】[1]海以北者为阴古人将河流所在的区域,由位置的不同而分出阴阳的差,然后再将人体的经脉与之相对应,而推出人体经脉所在部位的阴阳属性。"海以北者为阴"等句就由此而来。海水相应于据古代伏羲八卦的位(左东右西,上南下北),我们可以知道,海以北者,就是指仰卧时,位于腿部路径下经脉--膀胱。又以下为阴的原则,我们就可以知道,海以北者为阴,就是指及位于其下膀胱,都是自头部下至足部,而分布于属阴的下肢的。

[2]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湖水相应于。湖以北者,就是指仰卧时,位于腿部路径下经脉--肝经。下肢的侧为阴中之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就是指及位于其下,都分布在属于阴中之阴的下肢的侧。

[3]漳以南者为阳漳水相应于心包。漳以南者,就是指仰卧时,位于上肢部心包路径上经脉--以上者为阳,这里就是指上肢;漳以南者为阳,就是指心包及位于其上,都分布在以上位于属阳的上肢部位。

[4]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河水相应于。河以北至漳者,就是指仰卧时,上肢部之以下,到位于其路径下、与漳水相应的心包以上的部位。上肢的侧为阳中之阴;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就是指及位于其下的、与漳水相应的心包,都分布在属于阳中之阴的上肢的侧。

[5]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漯水相应于三焦。漯以南至江者,就是指仰卧时,上肢部之三焦以上,到位于其路径上、与江水相应的大肠以下的部位。上肢的外侧为阳中之太阳;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就是指在三焦及位于其上的、与江水相应的大肠,都分布在属于阳中之太阳的上肢的外侧。

【白话解】黄帝说才你讲的这些道理,听起来让人觉得很爽快,但里仍是不能清楚地了解,我希望能听你更详尽的说一说。

岐伯回答说这是人体应于天地万物,而与阴阳相应的一个问题,是不能不深入研究的。太阳膀胱,在外可应于清水,在则连属于膀胱腑,而与全身运水液的道路相通。少阳,在外可应于渭水,在则连属于腑。足阳明,在外可应于海水,在则连属于腑。太阴,在外可应于湖水,在则连属于脾脏少阴,在外可应于汝水,在则连属于脏。足厥阴肝经,在外可应于渑水,在则连属于肝脏。手太肠,在外可应于淮水,在则连属于小肠腑;小肠清浊,而将饮食物所化之糟粕中的水液归于膀胱。手少阳三焦,在外可应于漯水,在则连属于三焦腑。手阳明大肠,在外可应于江。水,在则连属于大肠腑。太阴,在外可应于河水,在则连属于脏。少阴,在外可应于济水,在则连属于心脏。手厥阴心包,在外可应于漳水,在则连属于心包

上述之与五脏六腑相通的十二经脉,其的流,就像自然界十二条河流之水的流动一样,既有显现于外的源泉,又有隐伏在的归巢;自然界的河流是外相互贯通而像环一样没有尽头的,人体经脉也和它一样,是外贯通、环不息的。

在上的天,属阳;在下的地,属阴。相应的,人体部以上的部位,就应于天而属阳;人体部以下的部位,就应于地而属阴。据古法天南地北的阴阳位置,在海水以北的就称为阴,在湖水以北的就称为阴中之阴,在漳水以南的就称为阳,在河水以北到漳水所在之处的就称为阳中之阴,在漯水以南至江水所在之处的就称为阳中之太阳。而人体之十二经脉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系,也与之相对应。以上所述,只反映了自然界部分河流之流分布与人体部分经脉分布的阴阳对应系,但它足以说明人体和自然界是相互对应的。

语】本段所述之十二条河流,是当时版图上所有大的河流,其称、流域、面积以及相互之间的离等,都与现代版图中大型河流的位置不尽相同,这要都是由历代以来河道屡改变所致。但好在本段的精神,是借分布在不同区趣的十二条河流的运状况和相互系,来比喻人体十二经脉状况和相互系--即经脉也像河流一样,有着芳源、流域、纵横交叉、出入离等特点,并成一个环不后的整体。因此,我们对本段所提及之十二条河流的位置、发溺以及流域等情况就不再另作注释;而对于十二经脉是怎样具付地与十二条河流相配的问题,也不再进更多的解释。

【原文】黄帝日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m之多少各不同,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日足阳明,五脏才腑之海也,其多,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其受之逼近,其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撩之,命日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则涩,刺而过此者,则

【提要】本段介绍了在取用经脉治疗疾病时,十二各自之最适宜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

【白话解】黄帝说我已了解了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与人体之十二经脉之间的相应系,但是,每条河流的远近浅深及其水量的多少都各不相同,而与之相应的经脉也有远近浅深以及多少等面的差,怎样才能把两者相结起来,并应用于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足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它是十二之中最大的经脉,其所受盛的营血也最多,如果其经气亢盛而发病,则其热势也必然炽盛,所以在针刺治疗足阳明实证时,不深刺,就不能疏邪气,不留针,就不能泻尽病。一般而言,在针刺足阳明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六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十呼;在针刺太阳膀胱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五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七呼;在针刺少阳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四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五呼;在针刺太阴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三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四呼;在针刺少阴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两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三呼。在针刺厥阴肝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一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两呼。至于三阴三阳,因为它们都于人体的上半部,与输播两脏离较近,且其过部位的皮肉都较薄、穴位都较浅,此外其的运还比较快,所以在对它们进针刺时,其针刺的深度一般都不会超过二分,而留针的时间一般也都不会超过一呼。然而,人还有年龄少长、身材大小、体格肥瘦等面的不同,因而其体质也就会有所差异,对于这些面,医者都必须做到中有数,以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法;能够据病人的不同体质而灵活选择治疗措施,那就叫做顺应了自然之理。灸法的运用也是如此--施灸壮数的多少,艾炷的大小,也应该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倘若不顾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妄用针灸,那么,当灸的壮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患者受到具有危害性的"恶"的侵袭,而出现枯痿,血脉涩滞等症状;当针刺的深度和留针的时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元气虚

【原文】黄帝日夫经脉之小大,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膪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日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肉而不衰也。若失度之人,痛瘦而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视其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提要】本段阐述了辨病人体质类型的重要性。

【白话解】黄帝问人体经脉的大小,营血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肉的坚脆,以及胭窝部位的大小等等,都可以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吗?岐伯回答说对于这些面,都是可以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的,但它们都是以身材适中且肉不很消瘦没有衰败的健康人作为标准而测量出来的。所以,对于那些身材、体质都与中等水平不相近的人,如形体消瘦陷者,就不能用这种标准去量度分,进针刺。因而,医者在临时,都应该首先仔细地脉象肉,触摸皮肤,压筋,以辨患者的体质类型,然后再诊察病性的温的盛衰,之后才可能进适当的调治。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称得上是因人制宜,也才能说这个医生已真正掌握了治病的真诀。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