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性病简称慢淋(CLL)是一种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T淋巴细胞少见)。本病常为无痛性的,伴有缓慢进展的成熟的小淋巴细胞的进性蓄积,这种细胞的免疫机能不全,并且对抗原性刺激反应低下。免疫机能不全与异常的B细胞不适当的抗体成有,这些抗体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慢淋的进展期可导致骨髓功能衰竭和直接的组织器官浸润。症状和体征往往较象发生明显改变晚些出现。慢淋是一种中年以上人......
目录

概述

  症状和体征往往较象发生明显改变晚些出现。慢淋是一种中年以上人的疾病,约90%的患者年龄超过50岁,平均年龄为65岁。许多病人是偶然发现淋巴细胞增多。最早出现的症状常常是乏力、疲倦、体力活动时促。浅表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肿大,常首先起病人的注意,晚期成成堆,直径可达2~3cm,无压痛、质硬、可移动。肠系膜腹膜淋巴结部或泌尿系统症状轻至中度肿大,亦可肿大,但不如慢粒显著。稍晚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贫血症状。约10%或以上病人可发生自体免疫性溶血贫血,此时贫血常较严重,并可出现黄疸。晚期可有皮肤紫癜倾向,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这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减少有,可能成为死亡的直接原因。另外肠道、骼系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些病人有皮肤瘙痒。偶见病性皮肤浸润,表现为紫红色或棕红色结或皮肤增厚。全身皮肤对以发红、扁体、唾液腺或泪腺也可肿大。

病因

慢性淋巴细胞病因尚未明了,可能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作用,部分慢性淋巴细胞病患者有染色体核型、数量和结构的异常,其中以12~14号染色体异常多见,以12号染色体三体最多见。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病染色体易位(11;14),其11号染色体上的原基因bCL—1(B细胞淋巴/病一1)易位至14号染色体上含有重链基因的断裂点处,从而产生异常蛋白质,可能是B细胞生长因子。慢性淋巴细胞病大多数为B细胞性,T细胞性极少见。本病在欧美各国较常见,我国及亚洲地区很少见,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症状体征

  ⑴ 病史提问:起病缓慢,病人多无明显症状问诊应注意是否有低热、盗汗,易感染表现。

  ⑵ 临床症状:乏力、消瘦纳差盗汗、体力减退、发热,偶有皮肤瘙痒。

  体检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质中等硬、可移动,晚期相互粘连融轻度肿大,晚期脾脏明显肿大。骨痛不明显。晚期皮肤可见出点。

并发症

一、由于免疫功能减退,常易并发感染,是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的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次之,真菌感染较少见。

二、继发第2种肿。约9%~20%患者可出现。最常见者为组织肉瘤肺癌等。

检查化验

  1、象:白细胞增多是本病的特点,最突出的发现是小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大多在15~50×109/L,少数可超过100×109/L。早期、小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65%~75%,晚期90%~98%,其态与正常的小淋巴细胞难以区。中性粒细胞和其他正常白细胞均显著减少。早期,贫血可不存在,以后逐渐加重,晚期贫血可以很严重,网织红细胞增高,红素增加。晚期计数常减低。

  2、骨髓象:早期病细胞仅在少数骨髓出现,因此,早期骨髓象可无明显改变;晚期正常的骨髓细胞几乎全部被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所代替,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以成熟淋巴细胞增生明显,占40%以上,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仅占5%~10%。红系、粒系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

  3、免疫球蛋白减少;或为单株免疫球蛋白增高,多为IgM型。κ轻链或λ轻链检测阳性。50%的病例有丙种球蛋白减少;10%~20%的病人有自身抗体;30%患者有高尿酸血症

临床分期

  慢淋分期的的是为了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前通用的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如下:

  A期:液中淋巴细胞≥15×109/L,骨髓中淋巴细胞≥40%。无贫血减少。淋巴结肿大小于3个区域(颈、腋下、腔的淋巴结不论一侧或两侧,各为一个区域)。

  B期:液和骨髓同上。淋巴结肿大累及3个或更多区域。

  C期:液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同上,但有贫血(血红蛋白,男性<110g/L,女性<100g/L)或减少(<100×109/L)。淋巴结累及范围不计。

鉴别诊断

治疗

  A期病人不需要治疗,但应定期观察病情是否有进展。B期和C期病人均需治疗。

  1、化治疗:CLB(苯丁酸氮芥)应用最广,用法为①0.1~0.2mg/kg.d,服,连用6~12天,2周后减至2~4mg/d,长期维持。②间歇疗法,0.2mg/kg.d,服,连用10~14天,休息2周重复给药。亦可用联化疗,用CLB十PDN(泼尼松),CLB0.1~0.2mg/kg.d与PDN10~20mg/d,连用4天,每3周一次。亦可用M12案,即BCUN(卡氮芥)0.5~1mg/kg,静注,第1天;CYX(环磷酰胺)10mg/kg静注,第2天;L~PAM(苯丙氨酸氮芥)0.25mg/kg.d,服,第1~14天;VCR(长春新碱)0.03mg/kg静注,第21天;PDN1mg/kg.d,服,第l~14天。停药4周后可重复。

  晚期病例用VCR+CTX+CLB+PDN联治疗,病人化疗后大多能达到症状减轻,淋巴结脾脏缩小,白细胞计数下降。但即使白细胞计数正常,液和骨髓中淋巴细胞百分数仍增高,清球蛋白减少,淋巴结轻度肿大常持续存在。停药后数周即复发的病人需连续不断地治疗。

  2、放射治疗:要用于浅表或深部淋巴结肿大或脾大上述化疗而疗效不显著。如有压迫或阻塞症状,亦需采用局部放射治疗,效果较好。用60Co作全身照射也能使部分病人缓解,不过现在临床上很少应用。

  3、其他治疗:如并发自身免疫性贫血减少,应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尚佳。或区放疗无效时可考虑切除术,术后淋巴细胞变化不大,但血红蛋白和计数常能上升。如有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可应用抗生素。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者可定期给予丙种球蛋白。另外,中成药也有一定疗效。再有,F1udarabin是一种新的临床试用的制,对其他制耐药物病例可试用本品。

预后

  病程长短很不一致,从1~2年至10余年不等,乎均约3~4年(从诊断成立时算起)。其要死亡原因为骨髓功能衰竭起的严重贫血、出或感染,以部感染最为多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