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性病又称淋巴细胞病(Lymphpocytic Leukemia),可病程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变累及周围液、淋巴结及全身脏器。急性型常见于儿童,慢性型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病的病因比较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认为与物理、化、遗传、生物因素、病毒感染等有着密切的系。1.物理因素电离辐射能诱导病。2.化因素凡能骨髓不良增生的化物质都有致病的可能,尤其是苯及......
目录

病因

病的病因比较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认为与物理、化、遗传、生物因素、病毒感染等有着密切的系。

1.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能诱导病。

2.化因素

凡能骨髓不良增生的化物质都有致病的可能,尤其是苯及其衍生物对造组织有抑制作用,可病。

3.遗传因素

有的遗传疾病、免疫缺陷征患者易发生病。

4.病毒因素

某些病毒确定与淋巴细胞病有,例如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和EB病毒(EBV)。

临床表现

1.急性淋巴细胞

患者常突感畏寒发热头痛、乏力、衰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常有皮肤、口腔齿,严重者可有呕血便血尿血、眼底及等,并出现进贫血,发展极为迅速。其特点包括:

(1)一般症状起病急骤,多数患者以发热、进贫血、出关节疼痛为特点。

(2)发热要原因是感染,常见于呼吸道、泌尿系统、肛周等,往往感染灶不明显,严重者可致血症

(3)出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下、口腔鼻腔为最常见。、消化系、呼吸道大出可致死亡。

(4)贫血患者在早期即可出现面色苍白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

2.慢性淋巴细胞

(1)一般表现:早期常见疲倦、乏力、不适感,随病情进展而出现消瘦发热盗汗等,晚期因骨髓功能受损,出现贫血(PLT)减少。由于免疫功能减退,易并发感染。

(2)淋巴结肿大:60%~80%患者淋巴结肿大,颈部、锁骨上部位常见。肿大淋巴结较硬,无粘连、压痛,可移动,疾病进展可融成大而固定的团块。50%~70%患者有轻至中度脾大,轻度肝大梗死少见。

(3)自身免疫表现:部分晚期或化疗后患者中4%~25%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2%出现特发性减少性紫癜,<1%患者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检查

1.急性淋巴细胞

(1)象白细胞计数多增高,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正常或减少。

(2)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幼稚和原始淋巴细胞占25%以上。

(3)流式细胞仪检查:确定细胞免疫表型

(4)染色体和基因检查:例如Ph1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确诊并指导治疗和预后。

2.慢性淋巴细胞

(1)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其中小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5.0×10/L。贫血早期轻微,晚期逐渐加重。发生溶血贫血加重,网织红细胞增高。数量偏低。

(2)骨髓象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占40%以上,以成熟淋巴细胞为,正常的粒系、红系、巨核细胞系均减少,发生溶血时幼红细胞增多

(3)免疫异常清γ球蛋白减少。

诊断

急性淋巴细胞据病史、临床表现、象和骨髓象、流式细胞、染色体和基因等特点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病诊断国际慢性淋巴细胞病工作组(IWCLL)标准诊断。

治疗

选择适的联化疗案,控制病情进展,加强支持疗法以保化疗顺利进

1.急性淋巴细胞

(1)诱导缓解:需住院3至6周,后续的化疗可以门诊的式给予治疗,如果白细胞计数极低则需注意卫生,避免接触感染病原体。

化疗由3至8种有代表性的药物的联治疗构成,这些药物包括:强的松、长春新碱、红霉素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和环磷酰胺。必要时给予液制品(如浓缩红细胞、)支持治疗,以纠正贫血和低计数。发生任何继发感染的患者需接受抗感染治疗。

(2)缓解后治疗:病情缓解之后,需要继续巩固和维持治疗,必要时考虑异体造干细胞移植治疗。

(3)庇护所病治疗: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病和睾丸病等的治疗和预防。

(4)靶向药物:例如氨酸激酶抑制(伊马替尼等)和美罗华,酌情使用可以增加疗效。

(5)细胞治疗:例如CAR-T治疗,针对复发和难治病例可以获得较高疗效,后续再进异基因造干细胞移植治疗有可能获得治愈。

2.慢性淋巴细胞

(1)化疗A期可不治疗。B、C期可据临床情况选择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CLB)等药物,也可采用联化疗。

(2)放疗用于淋巴组织过度肿大者。

(3)靶向药物伊布替尼、bcl-2抑制等新药治疗已获得较好疗效。

(4)高危和难治复发患者可以考虑异基因造干细胞移植。

(5)对症治疗控制感染。对减少造成出及重度贫血者可用激素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切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