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病(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aemia;CLL)是由于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扩增、积蓄浸润骨髓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常造功能衰竭的恶性疾病。这类细胞态上类似成熟淋巴细胞,然而是一种免疫不成熟的、功能不全的细胞。CLL绝大多数为B细胞性,T细胞性者较少。 随着分子生物、细胞遗传的进展,对慢淋的遗传变异有了新的突破,并发现这种遗传变异......
目录

概述

慢性淋巴细胞病(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aemia;cll)是由于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扩增、积蓄浸润骨髓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常造功能衰竭的恶性疾病。这类细胞态上类似成熟淋巴细胞,然而是一种免疫不成熟的、功能不全的细胞。cll绝大多数为b细胞性,t细胞性者较少。

随着分子生物、细胞遗传的进展,对慢淋的遗传变异有了新的突破,并发现这种遗传变异与临床症状、预后密切相。例如在慢淋晚期或进展期,常出现12号染色体三体性(+12),尤其是癌基因p53异常。它和年龄、性、治疗药物无。在预后面:复杂的染色体变异和不良预后明显相,其恶性度高,易耐药,而染色体正常或单一染色体异常的预后较好。

流行病学

在西各国发病率较高,约占病的1/3,在亚洲较为少见,在我国发病率低,1986年全国流调查仅占病的2.2%,多发生于60岁以上。男女比例约为2∶1。

病因

研究发现,长期接触低频电磁场可能和慢淋发病有。欧美慢淋的发病远比亚洲国家多见,慢淋患者的直系亲属中患慢淋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3倍,男性比女性易患,说明遗传因素在慢淋的发病中占一定地位。

发病机制

CLL是一种获得性疾病。由b-cll的免疫表型明,绝大多数起源于b细胞克隆性恶性转化。b-cll细胞膜表达接近成熟阶段的抗原,如cd19,cd20,cd21,cd23,cd24、hla-dr及一种轻链(κ或λ),但缺乏正常成熟b细胞的cd22标志。b-cll在体外经咐卟醇诱导后可分化为毛细胞和浆细胞并有ig分泌,说明cll分化受阻于未成熟阶段。细胞增殖动力研究表明大多数cll细胞处于go期,决定了cll病情演变缓慢。近年来研究又明cll细胞程序性死亡受阻抑,致使cll细胞在/骨髓中蓄积,不被及时清除,在中寿命长于正常b细胞。这些研究均明cll不属于增殖性疾病,而是分化阻断所致,这种阻断是可逆的。

cll时往往cd5+细胞明显增加,cd5+b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亦是cll伴发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减少的原因。

cll细胞分泌ig减少,致使病人易发生低γ球蛋白血症,随同t助细胞减少,抑制细胞增加以及nk细胞减少是构成cll患者易发生反复感染的原因。

b-cll病人的t细胞中不能检出与b细胞相同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因此,前认为cll的t细胞不属于恶性克隆。但2%~3%cll为t-cll,可能是起源于nk细胞,其免疫表型为cd3+、cd8+、cd4+。临床表现与b-cll相似,但易发生皮肤浸润

临床表现

患者多为老年,平均发病年龄多为60~70岁。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约25%的患者因其他疾病到医院就诊才确诊。早期症状可能有乏力疲倦,后期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贫血症状淋巴结肿大常首先起患者注意,以颈部、腋部、沟等处淋巴结肿大为。肿大的淋巴结无压痛,较坚实,可移动。偶因肿大的淋巴结压迫道或输尿管而出现阻塞症状。50%~70%患者有轻至中度脾大。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减少、皮肤黏膜紫癜。t细胞慢淋病可出现皮肤增厚、结以至全身红皮病等。由于免疫功能减退,常易感染。约8%患者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

诊断分期:

rai分期系统:

0期:绝对性高淋巴白细胞病(>1.5万/µl),无淋巴结肿大、肿大、贫血减少。

ⅰ期:淋巴细胞绝对值高,伴淋巴结肿大,不伴肿大、贫血减少。

ⅱ期:淋巴细胞绝对值高伴肝大脾大,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不伴贫血减少。

ⅲ期:淋巴细胞绝对值高及贫血(hb<11g/dl),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

ⅳ期:淋巴细胞绝对值高及减小(<10万/µl),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贫血

binet分期:

临床a期:无贫血减少,少于3个淋巴结区肿大(rai分期,0,ⅰ,ⅱ)。

临床b期:无贫血减少,伴3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肿大(rai分期ⅰ,ⅱ)。

临床c期:贫血和(或)减少,不论淋巴结区肿大个数。(rai分期ⅲ,ⅳ)。

注:淋巴结区包括颈、腋下、沟、

并发症

常出现反复感染、出贫血症状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象 外周白细胞数增高,态成熟的淋巴细胞绝对值>1.5×109/l(1500/mm3),持续4周以上,亦可有少数不典型的或不成熟淋巴细胞,轻症者不伴贫血减少。破碎细胞易见。中性粒细胞比值降低。随病情发展,减少,贫血逐渐加重。如有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8%~35%病人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呈阳性。

2.骨髓 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骨髓活检提示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有4种不同的组织特点,并与疾病预后相:①结型(15%);②间质型(30%);③结与间质浸润混型(30%);④弥漫性浸润(35%)。一般在疾病早期,常见1~3型,疾病晚期多见4型。

3.骨髓细胞免疫分型 95%以上cll起源于b细胞克隆,所以成熟b细胞标志如cd19.cd20、cd21.cd23.cd24.hla-dr等均异常增高或一种轻链(κ或λ)阳性。约50%病人cd25+,但cd10为阴性。t-cll则表现为成熟t细胞标志异常。不论b或t-cll,cd5+百分率均高。

4.免疫功能 全t细胞及nk细胞数下降,t助细胞与t抑制细胞(cd4∶cd8)比例倒置。cd5+b细胞明显增加是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减少或纯红再障的重要原因。

5.染色体 约50%患者有染色体异常。b细胞慢淋病以+12.14q+、11q、13q等常见,t细胞慢淋以inv(14)等常见。

6.20%~60%病人发生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包括igg、iga和(或)igm型。可发生于病程的任何阶段,轻重不一。

其他助检查

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诊断

凡不明原因持续性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1.5×109/l,态成熟的淋巴细胞占绝大多数,不论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或肿大均应做骨髓穿刺或活检以肯定诊断。骨髓示增生活跃,成熟淋巴细胞≥40%是诊断界限。免疫标志属b系为,少见的是t系标志。诊断确定后应用b超或ct等特殊检查找是否有胸、部肿大的淋巴结,进一步明确疾病侵及范围,结贫血减少程度以确定病期。

鉴别诊断

1.与良性淋巴细胞异常性疾病鉴

(1)慢性感染恢复期特结核病:应有明确的原发病,多见于青少年。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青少年,细胞态特殊、清igm常升高、嗜异抗体凝集试验阳性、eb病毒阳性。

(3)waldenströ;m’s巨球蛋白血症血淋巴细胞数增高,细胞呈浆细胞样,往往有较丰富的嗜碱性胞质,胞膜与胞质有大量的igm。液黏稠度明显增高,可有淋巴结肿大,肿大。

2.与恶性淋巴细胞疾病鉴

(1)幼淋细胞病(pll):多发生于老年,外周细胞数明显增高以幼稚淋巴细胞为肿大突出,骨髓免疫表型以cd19.cd20、cd22.fmc7阳性,cd10也可阳性,cd25与cd38为阴性。

(2)成人t细胞病:中年发病多,白细胞数正常或偏高,几乎全部病人有明显的淋巴结肿大,半数肿大及皮肤浸润,易发生高钙症及溶现象。清htlv-i阳性是其特征。

(3)皮肤型t细胞淋巴(sezary综征):中年发病率高,白细胞数正常或偏高,皮肤浸润为突出表现,易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但脾大不多见。免疫表型以成熟t细胞为

治疗

1.治疗时机的选择 凡有下列情况者应接受化疗:①体重下降,无明显感染的发热盗汗、虚弱等消耗性症状。②进贫血减少。③淋巴结脾脏性肿大,或伴功能亢进症。④血淋巴细胞倍增时间缩短(血淋巴细胞数较初诊时增加1倍时间<12个月)。⑤低γ球蛋白血症加重或感染率增加,液黏稠度增加。

2.药物治疗及案 烷化前的一线治疗。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为常用药物,或可加用泼尼松(强的松)。苯丁酸氮芥(可宁)量为0.1~0.2mg/(kg·d),持续3~6周或至象正常,调整量后维持治疗6~12个月。也可采用大量冲击疗法,初始量为0.4mg/kg,每周1次,以后以0.1mg/kg量渐增至最大耐受量。也有用0.7mg/kg分4天给,每3~4周1次。似乎大量的毒副作用并不加重,亦不能明显提高疗效。有的者认为苯丁酸氮芥(可宁)6mg/d加泼尼松(强的松)30mg/d连续6周,2年存活率长于单用苯丁酸氮芥(可宁),中位生存期相差不明显。单用环磷酰胺量1~2mg/kg亦为有效,惟长期应用易致骨髓抑制。有的张用联化疗。常用案是第1~5天环磷酰胺300mg/(m2·d)及泼尼松(强的松)40mg/(m2·d),长春新碱1mg/m2静注于第1天,或加红霉素25mg/m2静注。或采用治疗淋巴的常规chop案,但其有效率与存活率并不优于苯丁酸氮芥(可宁)。

3.新型抗cll的药物 近年来有3种新药物对cll显示了较满意的疗效。其一是阿糖腺苷的衍生物——氟化阿糖胞苷一磷酸(氟达拉滨),日用量为25~30mg/m2静注连续5天,1次/4周,有效率为57%~85%,对初治者效果好,对t-cll。疗效较差。加用泼尼松(强的松)并不能明显提高疗效。副作用有肠道反应、感染、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炎、无力听力减退等。2-氯化氧腺苷(cladribine;2-cda)用量为0.1mg/(kg·d)静滴注,连续用药7天,每月1次,约对53%病人有效。喷司他丁 (deoxycoformycin;dcf)是一种腺苷氨酶抑制,用量为10mg/(m2·d),连续5天,或4mg/m2,1次/隔周。对t-cll及其他t细胞性淋巴细胞疗效较好。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角膜炎等,大量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4.放射治疗 仅用于淋巴结肿大发生压迫症状或化疗后淋巴结、扁体缩小不满意者。

5.并发症治疗 对有明显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减少者可先用皮质激素治疗,大量用法为泼尼松(强的松)60~100mg/m2,每月用5~7天。若有持续性溶血者可用低量维持,5~15mg/d或2次/周。泼尼松(强的松)无效者可考虑切除。

感染频率与严重程度往往与γ球蛋白水平呈负相。大量免疫球蛋白(400mg/kg,1次/3周)静输注,持续1年,约可使半数病人减少感染发生率。

6.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是近年来的新手段。干扰素α对低危初治者有效率约50%,用量为300万u/m2,3次/周,其他如抗cd5单抗,抗独特型免疫球蛋白等均在试验阶段。

7.骨髓移植 曾有报道对17例b-cll异基因骨髓移植,15例获完全缓解,其中9例无病生存26个月。由于cll多发生于老年,适用bmt者不多。对伴发功能亢进者可用局部放疗,无效者可考虑切除术。

8.择优案 早期应用烷化治疗并不能延长生存期,因此大多数者认为对rai 0期或binet a期病程进展缓慢者,可暂不用化疗药物,但需定期随访。对需要接受化疗的患者采用:苯丁酸氮芥(可宁)+糖皮质激素,同时配干扰素治疗更佳。有条件者可酌情选择异基因骨髓移植。

9.疗效评价标准

(1)完全缓解(cr):无症状,无肿大淋巴结肿大消失,象正常,血淋巴细胞绝对值<0.4×109/l,骨髓中淋巴细胞<30%。

(2)部分缓解(pr):淋巴结缩小>50%,象恢复>50%,但未达到cr标准,临床分级进步。无效:疗效低于pr。

预后

  不少病人多年持续无症状。总体中位生存期4~6年,存活长达10~35年的亦有报道。死因中约有54%与本病有,其中感染占半数,1/3病人死于心血管病。cll易继发其他实体,如皮肤黑色、肠癌、肺癌等,原因不明。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包括疾病的分期、病情的稳定性、淋巴细胞倍增时间、骨髓浸润程度、染色体核型性质等。总之早期、肿负荷小、病情进展缓慢者预后较好;血淋巴细胞倍增时间>12个月者优于<12个月者;12号染色体三体及复杂核型异常者预后差于正常核型或13q者。清尿酸、碱性磷酸酶或乳酸氢酶增高反映肿负荷量大,这些非特异生化指标异常与骨髓浸润严重均为不良预后因素。

预防

1.危险因素 放射及化物质如苯及烷化等似与cll的发病无直接系。虽有个报道从cll病人中分离出htlv-i病毒,但病毒致病尚缺乏充足据。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发病率2~4倍于其他人群。前,虽然cll的病因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cll的发病是一个多步骤过程,与cll的细胞遗传及基因调控异常、细胞生长的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等多面作用有

2.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①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理膳食,适当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②提倡环境保护、减少自然资源(如水、大气土壤等)的污染。③孕妇在受孕过程中应避免电离辐射及不必要的药物摄入。

二级预防:对人群进筛查,中老年人应定期体检,以期发现无症状病患者。对可疑病例给予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如常规、白细胞分类、b超、淋巴结穿刺涂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对已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病的患者据临床分期、机体状况、有无并发症等给予适当的相应治疗。控制病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注意事项

危险因素 放射及化物质如苯及烷化等似与CLL的发病无直接系。虽有个报道从CLL病人中分离出HTLV-I病毒,但病毒致病尚缺乏充足据。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发病率2~4倍于其他人群。前,虽然CLL的病因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CLL的发病是一个多步骤过程,与CLL的细胞遗传及基因调控异常、细胞生长的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等多面作用有

1、病患者要保持一个豁达乐观、自信的态,遇事不急不躁,不不恼。

2、病患者限制到公共场所活动,因公共场所是呼吸道传染病最易传播的地

3、防止过度紧张和劳累:过度紧张和劳累可导致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疲倦和抗病免疫力下降则是这种紊乱的结果,故劳逸结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非常重要。

4、保持室的空新鲜,在冬季更要注意室的通

5、加强个人防护:温变化及时添加衣服,感冒流外出带罩等。温较低时,洗头后头发要用暖机吹干。

6、保护性隔离:当病人的中性粒细胞数<0.5×109/L时,机体防御微生物侵袭的能力非常低下,应对患者进保护性隔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阳水

下一篇 千屈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