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镰状细胞性肾病

镰状细胞性肾病(sickle cell nephropathy)是镰状红细胞病(由异常血红蛋白起的血红蛋白病)发的损害,由血红蛋白的β珠蛋白链亚单位异常基因遗传所致。镰状细胞性肾病无传染性,患病比例为0.05%,易骨髓炎、慢性功能衰竭、急性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镰状红细胞病所致的损害称为镰状细胞性肾病(sickle cell nephropathy),镰状红细胞病是由异常血红蛋白所起......
目录

疾病常识

镰状红细胞病所致的损害称为镰状细胞性肾病(sickle cell nephropathy),镰状红细胞病是由异常血红蛋白所起的一种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以溶血贫血为最多见,伴有低比重性多尿,提示病人有小管功能异常。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5%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骨髓慢性功能衰竭急性功能衰竭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液科

治疗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3-5月

治愈率:80%

常用药品: 甲泼尼龙 维生素E软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注意保暖,避免劳累,防止急性危象的发生。

病因

发病原因

镰状细胞病是由于血红蛋白的β珠蛋白链亚单位异常的基因遗传所致,患者从 父母双得到两个相同的异常血红蛋白基因,即纯合子,其红细胞缺乏正常血红蛋白(HbA),而被异常血红蛋白(HbS)所替代,称为镰状细胞性贫血镰状细胞病,患者从 父母的一得到一个异常血红蛋白基因,即杂合子,其红细胞含有正常和异常两种血红蛋白,但正常者占50%以上,称为镰状细胞倾向(sicle cell trait)。

病机

镰状细胞病是由于血红蛋白的β珠蛋白链亚单位异常的基因遗传所致,患者从 父母双得到两个相同的异常血红蛋白基因,即纯合子,其红细胞缺乏正常血红蛋白(HbA),而被异常血红蛋白(HbS)所替代,称为镰状细胞性贫血镰状细胞病, 患者从 父母的一得到一个异常血红蛋白基因,即杂合子,其红细胞含有正常和异常两种血红蛋白,但正常者占50%以上,称为镰状细胞倾向(sicle cell trait),镰状红细胞的出现是由异常血红蛋白分子聚所致,可起两种要现象:

1.慢性代偿性溶血贫血

2.塞危象(vasooclusive crises)导致疼痛及组织损害。

异常血红蛋白的β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后,在缺氧状况下即发生镰变,异常血红蛋白分子聚成聚体,红细胞由盘状变成镰刀状,异常血红蛋白百分率愈高镰变愈严重,在某些诱因如细胞脱水和酸中毒时可使红细胞镰变加重。

红细胞反复发生镰变,导致细胞膜的损害,细胞钾离子及水漏出,则加重红细胞脱水,胞钙离子积聚可使镰状细胞僵硬,成为不可逆性,这些红细胞寿命缩短(10天左右),易被网状皮系统破坏,导致溶血贫血

由于镰状红细胞不易变,在通过微环时,流淤滞,成黏滞与镰变恶性环(vicous viscous sickle cycle),最后使微环阻塞,导致缺及梗死,出现疼痛和组织损害,上述病变发生在脏则导致管,小管及小球的明显损害。

预防

本病前虽无特殊治疗法,如能指导患者避免镰变诱因,加强自我护理,注意保暖,避免劳累等,对防止急性危象的发生及改善预后颇有益处,采用中西医结疗法,西医应用扩管药,止痛药,输抗生素和给氧等,而中医可选用黄芪丹参川芎长期服用或上述辨证用药,则会疗效更佳。

并发症

骨髓炎、慢性功能衰竭、急性功能衰竭

该病重要的两个并发症和致残病是坏死和骨髓炎,病人损害的要并发症是急慢性功能衰竭。

诊断方法

症状

常见症状损害 剧痛 剧烈疼痛 多尿 慢性肾衰黄疸 等渗尿环障碍 高尿酸血症 血尿

1.镰状细胞病的临床特点

(1)纯合子镰状细胞病:有不同程度的溶血贫血,轻度黄疸塞危象为其突出表现,常在躯干及四肢处剧烈疼痛,包括脏,关节肉痛等,尤其以掌骨,附指()梗死为多见,感染,脱水,缺氧及酸中毒为其诱因,脏及管梗死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2)杂合子镰状细胞病:平常无症状,不发生溶血贫血,故又称镰状细胞倾向,只在严重缺氧情况下出现微环障碍,要在质的直管,因为该处存在着显著的高渗性,使红细胞易脱水,加之低氧张力和低pH值的生理特点,导致红细胞镰变,流淤滞,甚至塞,严重时可发生乳头坏死。

2.镰状细胞性肾病的临床特点

大多数的镰状细胞性贫血或镰状细胞倾向患者没有明显的脏病临床表现,但少数患者确实有乳头坏死和尿浓缩功能障碍。

(1)血尿:纯合子型或杂合子型均可发生血尿血尿是最多见的损害表现,可呈肉眼血尿,但以镜下血尿,可能为质和乳头的微小坏死所致,也可为小球性血尿

(2)肾病征:镰状细胞病可发生典型的肾病征,在病理上可为微小病变型,系膜增殖型,膜增殖型及局灶性小球硬化型等,系膜区及上皮细胞可有质沉积。

(3)小管功能不全:在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中,小管的病变较多见,早期即可出现浓缩功能减退,继之浓缩及稀释能力均降低,出现等渗尿,疾病早期为可逆性,后期由于慢性缺,使质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发生永久性多尿,夜尿等尿浓缩功能障碍,可发生远端小管性酸中毒,多为不完全性。

(4)高尿酸血症:本病红细胞代谢较正常人高6~8倍,尿酸生成过多,但其清除率增高,所以不会发生痛风关节炎。

(5)功能衰竭:本病可因塞及急性溶血而发生急性功能衰竭,由于小球病变和多次镰变危象发作,18%病人可发展至慢性功能衰竭的终末期。

检查

1.液检查

有不同程度的溶血贫血和轻度黄疸,其红细胞缺乏正常血红蛋白(HbA),而被异常血红蛋白(HbS)所替代,血红蛋白电泳显示大量HbS,镰状细胞成试验阳性。

2.尿液检查

可见血尿蛋白尿,低渗性多尿;本病不管纯合子型或杂合子型均可发生血尿,可呈肉眼血尿,但以镜下血尿,可能为质和乳头的微小坏死所致,也可为小球性血尿镰状细胞病可发生典型的肾病征,此时可出现肾病征的实验室改变。

活检提示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的小球增大和淤,镰状细胞充满管腔,系膜细胞不同程度的增生,由于小球毛细管基底膜增厚,可见轻至中度的管壁肥厚,在肾病征的患者,可见小球分增加,提示有小球毛细管炎存在,在上皮和皮细胞中可见质沉积,段性小球硬化和膜性肾病也可见到,电镜提示有25nm的颗粒浓集于毛细管间和上皮细胞下区域,常见系膜细胞增生和外周系膜的间位改变,免疫荧光多为阴性,有些病人可见IgG和C3不规则沉积在毛细管周围,这些病例多为肾病征,膜性或系膜毛细管性小球肾炎

诊断鉴

要诊断依据:

1.贫血 Hb通常在70~80g/L,为溶血贫血,伴有躯干或四肢阵发性剧痛者应疑及本病,网织红细胞常可达10%。

2.红细胞镰变试验阳性 将病人液和sodium metabisulfite液混,使液脱氧诱发红细胞镰变,镜检见到镰状红细胞,或作血红蛋白溶解试验,将上述混液中加入磷酸盐溶液,正常血红蛋白溶解不发生沉淀,异常血红蛋白溶解度低,发生混浊沉淀。

3.血红蛋白电泳出现异常血红蛋白(HbS)。

4.在血红蛋白电泳显示大量HbS,镰状细胞成试验阳性确诊具有镰状细胞倾向,镰状细胞病的同时并有血尿蛋白尿,低渗性多尿肾病征,肾盂肾炎小管功能障碍和急慢性肾衰竭等损害表现即可诊断本病。

诊断

应注意与其他类型的贫血脏病变相鉴

治疗方案

治疗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液科

治疗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3-5月

治愈率:80%

常用药品: 甲泼尼龙 维生素E软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中医药治疗

(1)中医镰状细胞病损害发病机制的认识:镰状细胞病及其损害涉及中医虚劳、痹黄疸和淤,范围较广,表现多样。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是:父母禀赋有缺,造成“小儿之劳,得于母胎”,脏腑不荣,不足,致幼年罹病故发育迟滞,体格瘦小。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素体虚弱,外感湿热乘虚袭入,伤及,则气滞淤,后病久两虚,气虚无力淤滞,皮肤坏死;淤于道而发黄,阻于经络骨痛关节痛、腹痛。伤及脏腑,亏损,肾虚不能生化,不藏出现蛋白尿脾虚湿不化,湿郁化热,亦发黄疸。旷日病深,肾虚劳,终于精气俱虚。

(2)镰状细胞病损害的中医辨证治疗:其基本治疗原则是:益、补健脾清热利湿。本病是遗传性慢性疾病,以虚为,病程中某些诱因使其加重溶血黄疸发热、表现虚中夹实,此时治疗应清热利湿补虚并重。两虚间以湿热淤,应健脾行气化淤。两虚时益辨证中重点是正虚实,治疗时要兼顾虚实

湿热蕴型:

:身发黄,尿色短黄重浊,或有发热,食少恶心渴不多饮酸痛,舌质淡,苔厚腻,濡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以益

基本方药茵陈五苓加味:茵陈蒿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栀子、黄苓、车前草。

气滞淤型:

关节肿痛,中有症积(肿大),胁肋作痛,有瘀斑,舌质暗,细。

治疗原则:理气结。

基本方药复元府逐瘀汤:柴胡天花粉当归红花穿山甲桃仁川芎、赤药、牛膝桔梗甘草

两虚型:

头晕耳鸣心慌气短,食纳不佳,腹胀便溏,腰酸腿软,舌红少苔,细数。

治疗原则:补益

基本方药十四味建中汤当归白芍白术炙甘草人参、麦门冬、川芎肉桂附子肉苁蓉半夏炙黄芪茯苓、熟地。

双亏型:

:面色萎黄或恍白,疼痛,气短无力疲懒言,肉瘦削,胖淡,苔虚白,细微。

治疗原则:益

基本方药补中益汤加味:人参黄芪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甘草当归扁豆阿胶

医治疗法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包括镰状细胞病的治疗和损害的治疗。镰状细胞病的治疗以抗镰变、解除镰变、降低黏度和对症治疗为,同时避免加重镰变的因素;损害则以对症治疗为

1.药物抗镰变 镰状细胞病前尚无法,药物可能使镰变逆转,但不能矫正其遗传缺陷。药物抗镰可解除镰变,降低黏度,从而改善微环,增加液灌注,提高组织氧供,减轻损害,缓解临床症状。杂合子镰状细胞病一般毋需治疗,因杂体溶解度为35%~68%,溶血程度较低。

理想的抗镰变药物至今仍未见,下列抗镰变药物可供参考使用。

(1)硫酸锌:有抗镰变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发生低铜血症

(2)双氢麦角碱(海特琴,氢化麦角碱):是一种管扩张,加强对α受体阻断作用,减少管收缩,有助解除镰变红细胞凝聚起的小动脉痉挛,疏通微环,改善缺氧状态,使疼痛症状减轻。或皮下注射0.3mg/次,1~2次/d;或1~2mg/次,3次/d,饭后即服。

(3)30%尿素蔗糖溶液:尿素通过分解血红蛋白中疏水的分子键而干扰镰状细胞的成过程。静点滴1~1.5g/(kg·d),功不全者忌用。

(4)甲基二乙酰二亚胺:通过作用于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膜,使红细胞不易失钾并提高氧亲和力。

(5)氨甲酰磷酸:作用与氰酸盐相似,使血红蛋白分子氨基酸末端的缬氨酸甲酰化,抑制HbS凝化的特性,提高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具有抗镰变作用。该物质可在体成和利用,在正常代谢中降解,是治疗本病很有前景的药物。

(6)5-氮胞苷(5-Azacytidine):具有抗镰变作用,该药令γ珠蛋白基因重新表达,使DNA去甲基,增加了红细胞HbF,减少了HbS含量,但有一定毒性。

(7)Nootropyl(吡拉西坦茴拉西坦):有人报告对一般患者有巩固疗效作用。

2.避免加重镰变的因素 缺氧、劳累、感染、脱水发热、受或酸中毒等因素均会促发红细胞镰变。忌在缺氧环境(高山、深井)中活动。某些病人在夜间、感染和受凉时镰变加剧而大量溶血,甚至诱发急性危象。受管收缩,流缓慢,氧能力降低,红细胞发生镰变,因此要防止受凉。有感染时及早控制,部感染或力衰竭时,充分吸氧,维持高的氧饱和度亦很重要。脱水液浓缩呈高渗状态,也使镰变加重,要及时补充液体。酸中毒亦然,应给予服或静滴碳酸氢钠纠正。此外下列因素会使本病加重,如妊娠部手术,手术出过多及麻醉过深(氧分压降低)等,全麻手术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保障氧氧作用,如能局麻更适宜。总之从 各个面注意加强防治。

3.急性危象的处理 由于某些促发因素的作用,突然严重溶血产生急性危象时,尽早输输液,全身保暖。如危象持续不解,可疗法,将HbS减少至50%~25%以下。吸氧或高压氧有一定效果,变的红细胞是可逆的,与氧重新结时,其正常态恢复。周健国报道低分子右旋醣酐及丹参静滴7~14天为一疗程,使急性发作1周获得控制,发热黄疸减轻。另有作者报道,在危象时,静注山莨菪碱10mg,4次/d,症状缓解后改注10mg,每周2次,维持6个月。山莨菪碱增加细胞流动性,使细胞硬化改善,保护细胞膜,延长寿命,使溶血和梗死症状改善。

4.对症治疗

(1)多数多饮水、高钠饮食,使水分摄入增加,或静补充液体、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山莨菪碱20mg,1次/d,7~10天为一疗程。使黏度降低,改善质微环较为有利。有报道长期丹参鸡血藤可使关节痛、腹痛减轻,并可使病情稳定,且无副作用。

(2)山莨菪碱(654-2):注射, 10mg/次,2次/d,连用20天。间歇1周再给第2个疗程20天,2~3个疗程后贫血及梗死症状均缓解,以后改为10mg注射,每周2次,维持6个月。发生危象者静注射山莨菪碱(654-2)10mg/次,4次/d。山莨菪碱(654-2)能增加红细胞膜的流动性,使红细胞僵硬得到改善,保护细胞膜,延长红细胞寿命,使溶血及梗死现象获得改善。

(3)利尿药的应用:血尿明显、持续时间长者,可用利尿如呋塞米和布美他尼(丁尿胺)或醇渗透利尿,并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也可用氨基己酸(静滴2~4g/d)或云南白药

(4)抗生素的应用:有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拉定头孢哌酮等控制感染。抗生素的应用对保护脏,改善预后十分重要。预防感染,低盐饮食及多饮水也是重要治疗措施。儿童发热时要及时补液,以防危象的发生。

(5)镇痛药的应用:疼痛剧烈时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可待因等。维生素E、维生素C系抗氧化,可以减少镰状细胞对过氧化的反应。

(6)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ACEI)的应用:能降低小球毛细压,改善基底膜通透性,可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因为脏病的损害因素可能要是流动力因素,长期的ACEI类药的治疗可延缓病变的发展,预防及延缓肾衰竭的发生。

(7)贫血的治疗:慢性溶血贫血可酌情输,轻度和中度贫血可不输,一般患者已适应慢性贫血,长期输会带来较多弊端。促红细胞生成素常无效。妊娠时加服叶酸10mg,3次/d。儿童患者早期适量输,既能纠正贫血,也有利于纠正尿液浓缩功能障碍。

(8)小管酸中毒的治疗,碳酸氢钠或枸橼酸合剂纠正。

(9)透析及移植:在镰刀细胞贫血患者中,移植的生存率与普通移植是基本相似的,此类患者若发生功能衰竭,透析及移植都是可以实的,但长期生存率则由于多系统的并发症而较低。就前移植后的死亡率来看,移植是值得推荐的,但移植后仍有较多患者发生镰状细胞危象。

(10)基因工程:对镰状红细胞病有条件时可应用基因工程进治疗。

护理

1.卧床休息,保持适当的床上或床旁活动,疾病缓解后可增加活动。

2.给予优质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少进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动物油脂),多吃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如植物油、鱼油水肿时给予低盐饮食。

3.加强皮肤、口腔护理。

饮食保健

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1、非必需氨基酸少的食物; 2、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1、忌吃助湿、生热的食物; 2、忌吃富含磷的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血痹

下一篇 血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