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减低所致贫血
基本介绍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甲状腺功能减低使患者发生黏液性水肿或呆小病,常合并轻度贫血,甲状腺功能减低产生原因有两种,一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多为慢性亚急性甲状腺炎引起,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甲状腺体萎缩,纤维化,丧失功能,二为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见于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用药物,放射性核素治疗或外科手术切除术后。
(二)发病机制
2.甲状腺素减少导致造血组织代谢率降低,血浆和红细胞内铁更新率减低,组织耗氧量下降导致EPO分泌减少有关,此外,甲状腺激素有直接刺激血细胞生成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来完成,在EPO存在条件下刺激肾上腺素能神经可刺激红系造血祖细胞造血。
3.有人报道甲状腺功能减低者可致恶性贫血发生率增加,并认为与其自身免疫功能造成胃黏膜萎缩,内因子缺乏有关。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病常累及多个内分泌腺体和器官,如甲状腺,肾上腺,胃壁细胞,甲状旁腺,血中存在多种抗自身抗体,少数人可有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预防
(1)供给足量蛋白质:每人每天蛋白质量至少超过20G,才能维持人体蛋白质平衡蛋,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每日约有3%蛋白质不断更新,甲减时小肠粘膜更新速度减慢,消化液分泌腺体受影响,酶活力下降,一般白蛋白下降,故应补充必需氨基酸,供给足量蛋白质,改善病情。
(2)纠正贫血,供给丰富维生素:有贫血者应补充富含铁质的饮食、补充维生素B12,如动物肝脏,必要时还要供给叶酸、肝制剂等。
(3)限制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饮食:每日脂肪供给占总热量20%左右,并限制富含胆固醇的饮食。因为甲减病人往往有高脂血症,这在原发性甲减更明显,故应限制脂肪饮食。
并发症
常见症状
本病临床进展缓慢,常常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掩盖,病程中逐渐出现乏力,畏寒,肌痛,颜面与四肢水肿,健忘和智力减退,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一般均有便秘,有时甚至很严重,体检表情淡漠,面色苍白,毛发稀疏,皮肤干燥粗糙,鼻唇增厚,可有巨舌症,下肢可见非凹陷性水肿, 有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病史,结合临床表现,症状,实验室检查,不难诊断。
检查
1.外周血:贫血多为轻~中度,一般血红蛋白不低于80~90g/L,网织红细胞减少,血涂片异形红细胞少见,但20%左右患者可见有棘状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正常或轻度减少。
2.抗球蛋白试验:少数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者抗球蛋白试验可阳性。
3.骨髓象:增生轻度减低,铁动力学检查可见血清和红细胞内铁更新率轻度降低,红细胞生存时间正常,红细胞内血红蛋白A2量轻度减少。
诊断鉴别
应与其它疾病所致贫血相鉴别。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主要是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需铁量较加,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此外,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克隆氏病等均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IDA。铁丢失过多。根据各种症状,体征,发病特点等予以鉴别。
治疗预后
(一)治疗
甲状腺功能减退治疗采用甲状腺制剂替代疗法。可用左甲状腺素(T4)及碘赛罗宁(T3)。T4平均维持量为150~200μg/d,口服。T3平均维持量10~20μg/d,分2次或3次口服,如病情较重,可用25~75μg/d,分2次或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再改维持量。贫血多在甲状腺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后3~6个月恢复正常水平,对于合并大细胞和小细胞贫血者,可分别再给予叶酸,维生素B12或铁剂。
(二)预后
甲低合并贫血一般不严重,经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一般3~6个月,贫血可得到纠正,合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补充铁剂可减轻贫血。
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