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急性杂合性白血病

急性杂病(hybrid acute leukemia,HAL)又称急性混细胞病(acute mixed leukemia),是一种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共同受累且达到一定积分的急性病。该病与系抗原表达的急性淋巴细胞病(MY+ALL)和淋系抗原表达的急性病(LY+AML)不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独特临床及生物特征的急性病。(一)发病原因人类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人类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病发生有。病毒可能是要因素此外尚有电离辐射、化毒物或药物遗传因素等。

1.病毒 已实鸡小猫、牛和长猿等动物的自发性组织中可分离出病病毒为一种反转录病毒在电镜下大多呈C型人类病的病毒病因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至今只有成人T细胞病肯定是由病毒起的1976年日本高月清首先报道成人T细胞病或淋巴(ATL),以后的流调查发现在日本西南部加勒比海区域及中部非洲为高发流区。1980年在ATL细胞系中发现ATL相抗原并在电镜下发现了病毒颗粒。美国Gallo和日本的日昭赖夫分从病人培养细胞株中分离出C反转录RNA病毒分为HTLV-Ⅰ和ATLV以后实二者是一致的这是对人类病病毒病因研究的重大贡献。ATL高发区也是HTLV-Ⅰ感染的高发区。HTLV-Ⅰ具有传染性可通过乳汁母婴传播,通过性交和输传播其他病毒如HTLV-Ⅱ和毛细胞病,EB病毒和ALL-L3亚型的系尚未完全肯定其他类型病尚无法实其病毒病因,并不具有传染性。

2.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有致病作用其作用与放射量大小和照射部位有一次大量或多次小量照射均有致病作用全身照射特骨髓受到照射,可致骨髓抑制和免疫抑制,照射后数月仍可观察到染色体的断裂和畸变1945年日本广岛和长崎遭原子弹袭击后幸存者中发生病数较未辐射地区高30倍和17倍放射治疗强直性柱炎和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为高。据我国1950~1980年调查,临床X线工作者病发病率9.61/10万(标化率9.67/10万)而其他医务人员为2.74/10万(标化率2.77/10万)放射可诱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病(ANLL)急性淋巴细胞病(ALL)和慢性粒细胞病(CML),并且发病前常有一段骨髓抑制期,其潜伏期为2~16年。诊断性照射是否会致病尚无确切的据但孕妇胎照射可增加出生后婴儿发生病的危险性。

3.化物质 苯致病作用比较肯定苯急性病以急粒和红病为。苯致慢性要为CML。烷化和细胞毒药物可致继发性病也较肯定多数继发性病是发生在原有淋巴系统恶性肿和易产生免疫缺陷的恶性肿长期烷化治疗后发生发病间隔2~8年化疗起的继发性病以ANLL为且发病前常有一个细胞减少期近年来国陆续报道乙双吗啉致继发性病近百例,该药用于治疗银屑病是一种极强的致染色体畸变物质,服乙双吗啉后1~7年发生病。

4.遗传因素 某些病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单卵双胎如一人患病另一人患病的机会为20%。家族性病占病例总数0.7%,偶见先天性病某些遗传性疾病常伴较高的病发病率包括DownBloom、Klinefelter、Fanconi和Wiskott-Aldrich综征等,如Down综急性病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上述多数遗传性疾患具有染色体畸变和断裂但极大多数病不是遗传性疾病。

(二)发病机

以往研究资料与AML或ALL发病机制不同之处在于:①系早期造细胞恶性变所致因本病患者造干、祖细胞标志性抗原CD34高表达;部分患者因病细胞存在TdT一种来源于B、T和病淋巴细胞的核苷酶表明患者可能存在含早期分化抗原的多能干细胞受累;②因某些在或外在因素导致细胞分化异常而发生系或淋系系列转化。

症状

本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具有贫血、出、感染及浸润等病常见临床特征但与AML或ALL相比,以下表现更为突出:①发病时白细胞增高者较多,高白细胞综征较易见;②外浸润表现明显,如睾丸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淋巴结肿大者较多见;③多种标准治疗案无效复发率高,疗效差。

并发症

1.感染、发热是常见的并发症 可以出现部感染皮肤黏膜感染等。

2.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 表现为压增高实质受压及神经麻痹

3.并发睾丸病 可表现为无痛性肿大、局部变硬、可呈结状、阴囊皮肤色泽改变等。

4.此类型病白细胞增高者多,易并高细胞综征。

诊断

1.诊断标准 1987年Gale和Ben-Bassat提出了HAL诊断标准要是使用细胞化(Auers小体)、免疫及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等技术近来国外均采用病免疫特征欧洲协作组(European group of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eukemia,EGIL)1994年制定的HAL诊断标准(表2)诊断双表型必须有一个细胞同时表达系及淋系标志。

需指出的是,仅异常表达个次要非本系列相抗原者不能诊断HAL而应诊断为伴有淋巴细胞系相抗原阳性的急性病(Ly+AML)或伴系相抗原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病(MY+ALL)。

2.HAL分型 HAL分类尚未统一前可据受累细胞来源与免疫表达不同分为4种不同类型:

(1)双表型(biphentypic):病细胞较均一,患者病细胞同时表达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特征即单个病细胞同时表达系和淋巴细胞系组织及免疫标记特征且细胞计数≥10%.

(2)双克隆型(biclonic)亦称双细胞系型(bilineal):病细胞具有不均一性其中一部分病细胞表达系特征另一部分则表达淋系特征二类细胞分来源于各自多能干细胞。需限定只有当二类细胞并存,或在半年相继发生,属此型。

(3)双系列型(bilined):与双克隆型类似但这两类细胞来源于同一多能干细胞。

(4)系列转变型(1ineal switch):指病细胞由一种表现型转变为另一表现型(病程多在半年以上发生转变)病化疗可能是导致系列转化(如淋系→系,或系→淋系)最重要因素之一。

诊断:

要是据细胞免疫标记及基因分型来加以鉴

治疗

以前医疗技术落后,病的治疗效果不是令人满意,造成很多患者因此而葬送年轻的生命,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的理阴影,认为得了病就已站在了死亡的边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病的治疗已有了成功的跃。

由于病的病情错综复杂,造成病的治疗非常困难,不是一刀切式的治疗,有很多因素能够影响着病的病情。因此,病必须需要一个综性的治疗案。

(一)治疗

1.加强支持疗法 输、应用细胞因子、抗感染

2.DAPTO案诱导治疗

3.DA案。

4.采用难治和复发的AL的治疗

5.骨髓移植。

(二)预后

HAL预后不佳可能与免疫标记有一定的系,资料表明伴低分化细胞相抗原CD34、HCL或CD7表达者对治疗反应差,含CD4+患者预后亦较差同时CD14+和CD7+ 同时出现者预后更差,研究表明,HCL染色体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如有pH染色体,11q23重排及+13者,均预后不良而t(4;11)则被认为与病细胞,脾大及预后不良有

(三)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是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扶正与祛相结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法,其效果更加明显。同样,病的中医治疗还有延长或阻止病的复发;可以防止病多耐药;预防病的相并发症等众多效果。白扶正就是纯中药制,对于病的治疗效果极佳,是患者的不二选择。

诱发病的病因有各种各样,造成病情千变万化,使得病的治疗变得异常的艰难,因此需要综性的病治疗法,不仅重视身体上的治疗,同样理上及其饮食面也需要格外重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石淋

下一篇 急性粒细胞缺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