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增多症
症状起因
(一)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如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脏疾病、肺换气不良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动静脉瘘、血红蛋白病、异常血红素疾病等。
(2)非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如肾脏疾病(肾脏肿瘤、肾移植、肾囊肿、肾盂积水等),小脑成血管细胞瘤、肝癌、子宫肌瘤、嗜铬细胞瘤、卵巢癌等可以引起。
(二)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1、失水或休克
各种原因致使体液丢失过多或分布异常,如严重腹泻、呕吐、多汗、高热、大面积烧伤、甲状腺危象、肾上腺危象、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或酮症酸中毒,持续的重症休克,血浆外渗致血浆容量减低等。
2、假性红细胞增多症
又称应激性红细胞增多症或Gaisböck综合征,为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可能与精神紧张、长期吸烟、高血压或过度肥胖有关。
常见疾病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脏疾病、肺换气不良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动静脉瘘、血红蛋白病、异常血红素疾病、肾脏肿瘤、肾移植、肾囊肿、肾盂积水、小脑成血管细胞瘤、肝癌、子宫肌瘤、嗜铬细胞瘤、卵巢癌等。
诊断
鉴别诊断
有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原发病,如慢性缺氧状态、肾脏病变及各种肿瘤等;无脾肿大;动脉血氧饱和度可能减低;不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不增高;骨髓象仅表现红系增生。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增高。
有引起脱水致血液浓缩的病因,如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服用利尿剂、精神紧张、应用肾上腺素后脾脏收缩等;发病急,经补液后迅速好转;无脾肿大不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骨髓象正常。
检查
(一)体格检查
失水、休克所致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常有原发病引起的急性病容或特殊表情,皮肤弹性差或皮肤湿冷等。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假性红细胞增多症则皮肤黏膜绛红等多血症表现明显,血压常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者多有脾肿大。假性红细胞增多症多肥胖。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红细胞形态多正常。可见嗜多色红细胞或点彩红细胞,甚至少量有核红细胞等红系增生旺盛表现。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常中度增高并有核左移,嗜碱粒细胞可以增多,血小板计数也常增高。
2、骨髓象
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红细胞来测定红细胞容量绝对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者均增高,总血容量也增多,但血浆容量正常。相对性者红细胞容量正常,总血容量及血浆容量则减少。
4、血浆及尿EPO测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者明显减低,继发性者增高,而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者则正常。
缺氧性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氧释放增加。继发于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者,其血氧饱和度正常或增高,氧解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
6、红系祖细胞体外培养
8、其他测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NAP)、血组胺测定、血及尿的尿酸测定及血清维生素B12常有增高。部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有染色体核型异常。
(三)器械检查
治疗
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如能正确处理、合理治疗,可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合并症(包括血栓形成与出血等),延长生存期。首先要区分假性(应激性)、继发性还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不同原因、不同类型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一)应激性红细胞增多症
1、患者宜用低胆固醇,低热量饮食、多运动、减轻体重,停止吸烟,可服降脂药。
(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有动静脉瘘者、先天性心脏病者宜手术治疗,如为肿瘤亦宜手术治疗,如肾、肾上腺、小脑、子宫、肝脏肿瘤等在手术切除后常能纠正异常的血象。
(三)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
患者最好是移居于低海拔地区,静脉放血可减轻症状,但不能治愈,有用已烯雌酚治疗的报告,有一定效果,因雌激素可抑制红细胞生成素的活性。
(四)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治疗原则是采用静脉放血,以使过多的红细胞与血容量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下一篇 舌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