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汗
基本内容
指表证发汗太过,以致阳气受伤,卫虚不固,汗液漏出不止的现象。由于出汗过多,不但阳气不足,而且津液耗损,故常伴有小便短少、排尿困难、四肢微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证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后人据此称之为漏汗。指汗出如水,漏泄不止的病证。亦称为灌汗。多因发汗太过所致。《脉经》卷六:“肺脉,……其濡而散者,当病漏(一作灌)汗。”漏汗不止,可导致阳气伤亡,津液耗损,出现小便短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甚至筋惕肉瞤,身振振欲擗地等症。治以温经复阳为主,可用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等方。
1 拼音
lòu hàn
[返回]2 注解
[返回]相关文献
- 漏汗摘要:漏汗 证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后人据此称之为漏汗。指汗出如
- 补散并举愈漏汗摘要:小便频多,大便调,舌淡红,苔少乏津,脉沉细。诊为漏汗,证属风寒外束,阳气亏虚。治以散寒解表,温补阳气
- 漏汗摘要:月20日诊,3月前因思虑劳作后腹胀,腹泻,继而自汗纳差,前医以湿热阻滞中焦,用芳香、淡渗利湿久治无
- 灌汗摘要:……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类经》卷六:“汗出如水,故云灌汗。”《脉经》作漏汗。参见漏汗条。作者:
- 汗证摘要: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
-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摘要: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表邪未解,而卫阳已虚之阳虚漏汗证,均取附子助阳固表之功。 附子的配伍运用
- 肺手太阴经病证摘要: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还有吐血、漏汗、小便赤、肺痹、肺中风、肺胀、肺痈、息积等多种病
- 漏汗
漏汗证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后人据此称之为漏汗。指汗出如水,漏泄不止的病证。亦称为灌汗。多因发汗太过所致。《脉经》卷六:“肺脉,……其濡而散者,当病漏(一作灌)汗。”漏汗不止,可导致阳气伤亡,津液
- 漏汗
腹胀,腹泻,继而自汗纳差,前医以湿热阻滞中焦,用芳香、淡渗利湿久治无效,另医又误作肝硬化攻下、遂而见色滑精,昼则头晕,倦怠嗜卧,夜而难眠,睡则多梦,遗精,下午及夜间腹胀渐重,口渴不多饮,饮则腹胀加剧。诊见:面色黧黑,动则汗如油脂、色质淡、苔
- 补散并举愈漏汗
精津上达,上部失于濡润滋养所致。首诊处方主要针对其周身怕冷及汗出。合方生脉饮,取其既可益气养阴,又可达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附子温补肾阳,固表止汗,二者合用以温阳散寒通
- 灌汗
灌汗证名。指汗多如灌水之状。《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类经》卷六:“汗出如水,故云灌汗。”《脉经》作漏汗。参见漏汗条。 作者:
- 汗证
汗证 证名。汗出异常的证候。见《医学正传》。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详见各条。 作者:
- [卷第三]治多汗方
汗出不禁方。 粢粉豉 凡二物,分等,火熬令焦,烧故竹扇如掌大,取灰合冶,以绢囊盛,敷体立止,最验。 当先熬豉末之,与粉等也。 治大病之后,虚汗不可止方。 杜仲牡蛎 凡二物,分等,冶之,向暮卧以水服五钱匕,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 治发汗
-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迟,谓伤寒尺中脉迟也.服麻,谓服麻 黄汤发汗,遂致汗出不止,名曰漏汗也.肢急,四肢拘急也.小便难, 谓小便少而难也.伤寒脉证,当用麻黄汤发汗,若尺中脉迟,是营气 不足,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致漏汗恶风,四肢拘急,小便难等变 证也.当以桂枝
- [卷一]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迟,谓伤寒尺中脉迟也。服 麻,谓服麻黄汤发汗,遂致汗出不止,名曰漏汗也。肢急,四肢拘急也。小便难,谓小 便少而难也。伤寒脉证,当用麻黄汤发汗,若尺中脉迟,是营气不足,不可发汗。若误发 之,则致漏汗恶风,四肢拘急,小便难等变证也。当以桂枝加
- [卷第十四]治伤寒病后汗出方第五十
取灰合冶,以绢囊盛,敷体,立止,最验。 当 又云∶治大病之后虚汗不可止方∶ 杜仲牡蛎 凡二物,分等,冶之,向暮卧,以水服钱午上。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 又云∶治发汗后遂漏汗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此为胃干也, 桂枝
- [卷四]四一五一·华佗治骨蒸神方
凡男子因五劳七伤,或缘肺壅瘴疟之后,宿患癖。妇人因产后虚劳,漏汗寒热,或为 月闭不通,因兹渐渐瘦损。初者盗汗,后则寒热往来,渐增咳嗽,面色苍白,两颊有时赤如 胭脂。此病不治者多。宜急用∶ 青葙苗(六月六日采)知母黄连大黄栀子仁栝蒌常
- 汗法浅谈
忌不用,温邪初起,不用辛温汗剂,暑温自汗,戒用汗法。其余如斑疹天行热疾,亦在禁慎之列。 6汗后变证救治 误汗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很多,临床表现亦很复杂,但汗后变证出现的原因,离不开伤气损阳,夺汗夺血,或气随津脱,液随气泄
- [卷下医案]又次年体虚患感治验
微汗而解。 如法服之一剂果愈。此乃弃脉弃症。从平日之体气以治也。余尝见虚人患感其邪本轻。医每发散太过。即漏汗不止气 升于上。胸膈窒塞而死者。不可胜数。如前所载汪良翁之案。以体虚误汗。辄致危症蜂起。而如癫狂。亦此类也。书 之以为虚人不可发汗之
- 肺手太阴经病证
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脉经·肺手太阴经病证》:“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还有吐血、漏汗、小便赤、肺痹、肺中风、肺胀、肺痈、息积等多种
- [卷七食忌]食无求饱
清冷而下漏汗淋沥 而 外泄莫不由食物而过伤滋味太浓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 无 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华精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内守荣卫外护邪毒不能犯疾 疹无由作故知圣人之立言垂教足以为养生之大经也(东虢娄居
- 漏
精微论》:“请问有(免^兔)愚仆漏之间,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④多泪。《素问·刺禁论》:“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⑤大小便频数不禁。见“漏病”。 ⑥汗泄不止。见“漏风”。 ⑦五不男之一。指男子精关不固常遗泄,而影响生育者。 作者:
- [卷第二十三]杂疗汗出不止方一十首
集验疗止汗粉药方。 牡蛎(二两熬)附子(半两炮)麻黄根(二两) 上三味捣筛,以白粉一升和合粉汗,汗止。忌猪肉。 又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桂枝加附子汤方。 大枣(十三枚擘)附子(一枚炮)桂心(三两)芍
- 【桂枝加附子汤】
中,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桂枝麻黄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麻黄汤,大汗出遂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救阳
-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桂枝加附子汤
表阳也;表阳 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 .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桂枝,麻黄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 麻黄汤,大汗出遂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
- 《内经》论汗证
或参附龙牡汤之类。脏腑汗,心病汗出当养心安神,可选天王补心丹之类;肺病汗出当清泻肺热,可选泻白散等;肝病汗出当滋养肝阴,方剂可选一贯煎等;脾病汗出当补脾益气,可选补中益气汤等;胃病汗出当健胃消积,可选保和丸等;肾病汗出当补肾气敛汗,可选《
-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桂枝加附子汤
汤轻扬力薄,必借附子刚烈之性,直走内外,急急温经复阳,使汗不外 泄,正以救液也。)漏汗(汗出不止)仍复恶风(表邪未尽)者,溲难(津液少)肢急(阳 虚液脱,而骨属不利。)可回春。(“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若无他变证,仍与桂枝汤。 若形如疟
- 经方灵活运用治疗小便难1例
加上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药,使阳虚心液,心主营,营弱者汗自出,汗出则阳走;阳虚则自汗更甚,汗过多则津伤,津伤则小便难;二者互相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伤寒论》20条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
- 第二节 汗证
#183;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阳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幼幼集成·诸汗证治》:“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
- 《伤寒论》论汗琐谈
“亡血家”(89条),不可发汗者,乃血虚禁汗。他如气血两虚之久患疮疡的“疮家”(87条),亦不可发汗。3.3误汗变证误汗指应汗而过汗,不当汗而汗,温针、烧针迫汗等导致的汗出。误汗必伤阴津和阳气,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1)误汗伤津液:中
- [卷之上]恶风(十六)
粟起也。盖三阳有恶风,三阴并无也。 有伤寒、中风之别∶无汗伤寒,有汗中风。 有亡阳、风湿之别∶发汗多,亡阳漏汗不止,外不固也,以附子桂枝汤,温经固卫也。风 湿相搏,骨节烦疼,湿胜,自汗腠理不密恶风也,以甘草附子汤。 《丹溪手镜》 元
-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桂枝加附子汤方
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 。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 桂枝麻黄汤,大汗出后,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 桂枝麻黄汤发汗,遂漏不止,而不烦渴,是亡阳
- 肾阳虚感冒的治法与主治方剂是什么?
功。(2)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原为太阳病发汗后表阳虚漏汗不止而设,但证之临床,对阳虚(包括卫阳虚、肾阳虚、心阳虚等)感冒也颇有效验。方由桂枝汤加附子而成。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外,增入附子温经扶阳以固表。对于太阳病大汗而致表阳虚可以扶
- 第三节 汗证
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结语】不因天暑、衣厚、劳作及其他疾病,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自汗多由气虚不固,营卫不和
- [卷之二伤寒诸证论]头眩
此症也。然有太阳漏汗不止而头眩,有阳明风病善食而头眩,有汗吐下后气虚而头眩,有素因怯弱血少而头眩,有火载痰上而头眩,有正气虚脱而头眩,有妇人经 水适来而头眩,有易病真元耗夺而眩运,轻则起方眩运,重则卧亦斿转矣。一云、不经汗吐下,脉眩 而眩
- 感冒病如何辨证施护?
汗同时应注意顾护阳气,居室宜温暖,饮食宜辛辣温热,发汗勿太过,更应防止漏汗不止。阴血虚者,易感风热,居室宜通风凉爽,饮食应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根据“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对阴血虚弱者,不宜强发其汗,尤其产后、亡血,劫汗
- 再谈经方特点
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汉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 [卷一百四十伤寒门]伤寒虚汗不止(附论)
方等分捣筛。向暮卧。以水服一钱。午后汗止者。不再服。服之令人干燥。若汗不止者。复服一钱。不过再必愈。有验。天行及百病后。虚吸漏汗。遂温之。无不止者。 牡蛎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汗不解。宜服。 牡蛎(烧为粉)
- 麻黄应摆脱“六陈”说
出“六陈”之说。古人将麻黄列入“六陈”可能与恐麻黄汗之太过亡阳有关,如明代李中梓《本草通玄》云:“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
- 腋漏
腋漏病名。系指腋下、手足心、腿弯鼠蹊部、阴囊等处出汗。《古今医统》卷七:“两腋下并手足心、阴股及囊,常如汗湿污衣,名曰腋漏。” 作者:
-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
痹的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取此功。其二,取中等量附子与桂枝相配伍,用于扶阳解表之剂。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表邪未解,阳虚漏汗之证即取此用。其三,取小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阳补肾之剂,方如金匮肾气丸。 附子配细辛 细辛辛温,入走肺肾,通
- 微创术治疗腋臭症的临床观察
5%利多卡因25ml加肾上腺素0.2mg(单侧用量),于腋部中央进针呈扇形局麻,注射药液将局部皮肤隆起。取自制针刀带注射器(用塑料注射器),针刀顺局麻针眼进入至真皮下,向四周平行切割,剥离中可感觉将汗腺管切割破坏,并有少量血液顺针进入注射器
- 漏风
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张氏医通·杂门》:“漏风之状,多汗,常不可以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急,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先宜五苓散热服取汗,后与黄芪建中加白术、泽泻。”亦可用泽泻散、白术散、漏风汤等方。参见酒风条。 作者
- 漏泄
漏泄 古病名。出《灵枢·营卫生会》:“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本病由于感受风邪,腠理开开疏,复因热食之气蒸泄所致。主症为热饮食入胃,随即汗出,或出于面,或出
- 论汗下十
悉愈。 经言汗之则疮已, 信哉斯言! 或云仲景言疮家虽身痛不可发汗, 其理何也? 余曰:此说乃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 而生疮肿, 作身疼痛, 非外感寒邪之病, 故戒之以不可发汗,汗之则成痉也。 又问:仲景言鼻?者不可发汗, 复言脉浮
- 汗
汗①指汗液。五液之一。津液代谢的产物。《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②出汗。《素问·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 汗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夫心为主阳之脏,凡五脏六腑表里之阳,皆心主之,以行其变化,故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气化为津,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而津泄为汗,然有自汗盗汗之别焉,夫汗本乎
- 汗
汗。此属卫阳式微。 人参(一钱)制淡附子(一钱)炙草(五分)熟于术(二钱)煨姜(八分)南枣(三钱)茯苓(三钱) 龙(三十)卫疏汗泄。 生黄(三钱)煨姜(一钱)南枣(三钱)熟白术(二钱)炙草(五分)茯神(二钱)防风(六分) 归(三六)夜寐汗
- 崩漏
茯神 牡蛎 小麦 滤清人参汤收。 张 外冷内热,食过如饥,唇燥裂,渴饮下漏,漏多则阴虚阳亢,便溏不实,不可寒润。阴虚阳亢 生地炭 阿胶 炒白芍 湖莲 樗根皮
- 汗
,二月天气阴雨寒湿,又因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厚衣,心胸间时烦热,头目昏愦上壅,食少减。此乃胃中阴火炽盛,与外天雨之湿气,峻然二气相合,湿热大作,汗出不休,兼见风邢以助东方甲乙。以风药去其湿,甘寒泻其热
- 崩漏
怠赢瘦,已逾二年,医药无功。逆予诊视,六脉浮滑弦数,重按豁然无力,此气血俱虚,元气下隐,脾虚不能摄血归源,内虚寒而外假热,投补中益气,人参三饯,黄芪五钱(蜜炙),加炮姜、蔓荆子、川芎、蒲黄、阿胶数剂,汗与头痛俱止,五十余剂良愈。作者:江瓘
- 漏
故疮漏不可遽合,合则结毒,实虫所为。又曰:人每有疾,经月不痊,则必虚惫,妇人则补脾血,小儿则防惊疳,二广则并治瘴厉。由此医名大著。《良方》。 有人脚肚上生一疮,久遂成漏,经二年,百药不效,自度必死。一村人见之,云:此鳝漏耳。
- 漏
- [卷一诸汗]血汗
发灰扑。又郁李仁研。生梨汁调敷。 治一切虚汗。盗汗。自汗。及漏风等。汗泄不止。诸叶不效者。麻黄根白术本牡 蛎龙骨(各五钱)糯米粉(二两)冰片(五分)共研细末扑之。 误用麻黄。汗出不止。将病患头发浸水。并用上扑法。 《外治寿
- [卷九痈疽疮疡痔漏]治汗斑
- [卷六]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日入,夏日出。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濡而散者,当病漏汗(漏,一作灌)。至今不复散发。 肺脉沉之而数,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热,腹满,肠中热,小便赤,肩背痛,从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内,汗出当风。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大,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