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指因受惊而得的痫病。 唐宋医书所截的店痫,即指小儿惊风。
惊痫
①唐以前泛指惊风、痫证各种痫证。
②小儿痫证因惊而发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作成痫也。”
③指急惊风发作。《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惊痫者,……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惊惕上窜,不发搐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
惊痫的临床表现
患者平素神情紧张,惊梦易醒,神识呆滞,或睡中哭叫,胆小害怕,惊则病发。发作时患者呈现无意识动作,盲目行走,就地转圈,惊恐意乱,不能自主,时而愤怒,时而惊叫不安,如人将扑之,吐舌弄舌,面色忽红忽白,或有晕厥、抽搐,继而可见目睛上视,身体僵直,双手紧卧,四肢抽搐。舌边尖红,少苔,脉弦细数。或脉象忽大忽而弦急,或指纹青紫。
惊痫特点
1、有确可查的突受惊恐的原因。
2、发病特点:犯病前有惊恐感,欲投向亲人怀抱或抓住实物。发作中可能出现无意识动作,或盲目行走,或转圈、跌倒、抽搐。
3、伴随症状:平素胆小易惊,情感波动大,易受惊恐诱发。
4、脉舌表现:脉或弦数或细数,舌质尖边红,少苔、白苔或微黄苔。
全身惊厥性发作
常见原因
1、0一2岁、产伤、先天性疾患、代谢性疾患、热惊厥、早产。
2、2一10岁、产伤、外伤、先天性脑发育障碍、原发性惊厥。
3、10一20岁、原发性惊厥、外伤、产伤、脑炎或脑膜炎后遗症。
4、20一35岁、外伤、新生物、脑血管畸形、寄生虫感染。
5、35一55岁、新生物、外伤、动脉硬化、退行性变性、寄生虫感染。
6、55一70岁、动脉硬化、新生物、退性性变性。
临床表现
约15%有先兆、而是癫痫的先行军、是尚末扩布的癫痫源的放电。
没有先兆的患者从瞬时性的双侧肢体肌阵挛开始后经历10一30s的强直期再进入30一50s的阵挛期而终止;也可经直从强直期进入阵挛期。任何类型的癫痫均能演变成“大发作”。
伴随上述各个时期的自主神经变化包括呼吸暂停、分泌物增多、血压上升、心率加速、膀胱和直肠内压增高等,外部则表现为面部紫绀、口吐白沫、瞳孔散大、立毛肌收缩、二便失禁以及全身出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