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常发生于湿心脏瓣膜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心脏病的基础上,原无心脏病者也可发生。病原体要为细菌,其次为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及病毒。要表现为低中度发热、进贫血、乏力、盗汗肿大、杵状指),可出现管栓塞现象,青壮年患者较多。亚急性感染性膜炎(心血科)常发生于湿心脏瓣膜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心脏病的基础上,原无心脏病者也可发生......
目录

疾病概述

亚急性感染性膜炎(心血科)常发生于湿心脏瓣膜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心脏病的基础上,原无心脏病者也可发生。病原体要为细菌,其次为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及病毒。要表现为低中度发热、进贫血、乏力、盗汗肿大、杵状指(),可出现管栓塞现象,青壮年患者较多。草绿色链球菌是该病的最要致病菌,但近年来已明显减少,各种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革蓝氏阴性菌已成为要致病菌。

疾病病因

亚急性感染性膜炎多发生于湿瓣膜病,如二尖瓣与动脉不全,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与二动脉瓣等器质性心脏病。个亦有发生于原无心脏病的基础上,本病病原多为条件性致病菌,如草绿色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产硷杆菌和肠球菌等。少数为霉菌感染,其中以念珠菌为多。感染途径: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常与口腔手术有,肠球菌常发生于泌尿道手术或流产分娩后,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霉菌感染常发生于手术后。

发病机理

口腔局部手术、流产分娩或泌尿道手术,心脏手术或呼吸道感染,细菌均可进入流,由于机体防御机制,多不产生危害。但当细菌附着在已有病损的瓣膜或膜时,则局部有纤维蛋白的沉积,包绕细菌,成赘生物,吞噬细胞对细菌难以发挥吞噬作用,当赘生物破裂、落、细菌多次释放入流,成反复慢性血症过程。

感染性膜炎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多发生于流冲击或局部产生涡流的部位,如二尖瓣不全的房面,动脉不全的室面,室间隔缺损的室面动脉导管动脉膜面等。

亚急性感染性膜炎系慢性病程,赘生物上的细菌难以消灭,能长期生存,由于细菌毒力低,较少发生迁移性感染。

疾病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有病损的瓣膜或膜上有赘生物成,赘生物由纤维蛋白,及白细胞聚集而成,细菌隐藏于其中,该处缺乏毛细管,较少吞噬细胞浸润,因而药物难以达到深部,且细菌难以被吞噬,此为细菌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赘生物所附着的瓣膜有炎性反应及灶性坏死,其周边有淋巴细胞,纤维细胞及巨细胞浸润。坏死细胞周围有新生毛细管,结缔组织及肉组织,当炎症消退,赘生物纤维化,表面为皮细胞所覆盖,治疗痊愈的病例,三个月才能完全愈,未治愈的病例,愈与炎症反应交叉存在。赘生物大而易碎,落可致脏器及周围动脉栓塞,如肠系膜及四肢等,先病并感染性膜炎病例,多并发栓塞,局部细菌滋长可使瓣产生溃疡或穿孔,索及乳头断裂及细菌性动脉。抗原-抗体复物在管球沉积,可发生管球性肾炎,由于免疫反应起小动脉膜增生,阻塞及小管周围炎,表现为皮肤及粘膜的淤点,发生于手指、足末端的掌面,稍高于皮面,有压痛,5-15mm大小,称奥氏(Osler)结,后掌及足有数毫米大小的紫红色斑点,称为Janeway氏结

并发类型

感染性膜炎的并发症大致可分为两类:心血管本身和其他脏器受累,前者包括衰、律失常、和(或)心包脓肿及感染性动脉;后者包括各脏器栓塞和神经精神面的并发症,分述如下:

1、力衰竭(简称衰)

衰是感染性膜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致死的要原因。早期感染性膜炎由于瓣膜受累尚轻,功能多能代偿,随着病情进展一旦起瓣膜穿孔或瓣下装置如乳头索断裂时,则可起急性瓣膜不全。或使原有瓣膜病变加剧导致严重流动力紊乱和心脏负荷(尤其是前负荷)加重,常可产生进衰。若不及时处理,因顽固性衰致死尤以严重,动脉不全预后最差,一旦确立瓣膜严重损毁的诊断,笔者认为在积极抗感染抗衰(如限制水钠和强利尿、应用管扩张药等)基础,应争取早期手术。相反面强调科抗菌治疗指望科情况改善或病情稳定后再手术则往往失去手术时机,因为严重瓣膜损毁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改善功能,不能从本上解决流动力的障碍。当然对于瓣膜损伤并不太严重的患者可在感染控制和病情稳定后3~6个月,视病情继续科随访治疗或择期手术矫治为好。感染性膜炎并发衰除上述原因外感染毒素炎、脓肿律失常,甚至冠栓塞梗死等等,均可起和(或)加重衰。

在处理衰时也应加以考虑并作相应处理。必须指出有时虽感染性膜炎治愈也可产生进衰,可能与下列因素有:①感染性膜炎受侵犯的瓣膜因瘢痕挛缩或起瓣膜扭导致瓣膜启功能障碍;②感染性膜炎受侵犯过的瓣膜较为脆弱可随时发生穿孔或破裂;③动脉瓣膨胀成,特动脉不全时,可影响瓣膜启功能,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常需手术治疗。

2、律失常

据统计,有1/3~1/2感染性膜炎病人有各种律失常,当然部分律失常可能与原有的基础心脏病有感染性膜炎所致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其次是房颤,而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较少见,且多发生于累及动脉瓣勱的感染性膜炎。当感染性膜炎并发衰,尤其是顽固性衰时,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尤以室性律失常最为多见。两者可互为因果而加重病情,不少感染性膜炎病人因严重室性律失常致死,故必须积极治疗。其治疗原则和其他心脏病所致者相似,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一般情况下可用胺碘酮0.2g或美西律0.15~0.2g均3次/d,待室性期前收缩控制后减量维持。室性动过速首选利多卡因50~100mg静注射,也可用胺碘酮150~250mg加50%葡萄糖20ml静注射,必要时电击复律,首次电能为100~150J(焦)。室颤时心脏骤停抢救。感染性膜炎并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量明显降低者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在基层也可用0.5~1mg异丙上腺素加入500ml输液滴注此外,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也可酌情选用。

3、和(或)心包脓肿

多由金葡菌或其他毒力较强的化脓菌所致脓肿,可多发性或单发性。临床上多见于急性感染性膜炎,随病情进展也可由几个脓肿成一个大的脓肿,甚至导致心脏穿孔。心包脓肿多由脓肿直接播蔓延或破溃入心包腔所致。多发性小灶性脓肿要针对病因,采用大量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对单个而巨大的脓肿,在积极科抗感染基础上有人张穿刺流。心包脓肿化脓性心包炎处理,必要时做心包穿刺或切流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4、感染性动脉

真菌性感染性膜炎最易并发感染性动脉故多见于年老体弱和换瓣术后病人。偶尔感染性膜炎也可动脉动脉可发生于体任何部位的动脉但以大动脉和中等动脉尤为重要尤其是供应等重要脏器的动脉,可产生相应的局部压迫症状动脉未破裂前也可无症状,一旦破裂可产生出休克或相应脏器供勱不足,甚至坏死的症状。诊断感染性动脉有赖于提高对本病并发症的认识和提高警惕,必要时应作超声动图CT或管造影确诊。一般而言,动脉未破裂之前对人体影响不会太大,以积极治疗感染性膜炎为,待感染性膜炎控制后,视情况作定期随访或择期施动脉摘除术或管移植术。对于巨大薄壁动脉,特是有随时破裂倾向者,应与管外科医师共同制订治疗案,必要时尽早施手术。动脉一旦破裂预后多较严重,有条件单位可紧急施手术治疗。

5、脏器栓塞

多为亚急感染性膜炎赘生物落随流栓塞动脉所致,临床上以等栓塞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它是导致亚急感染性膜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右感染性膜炎有增多趋势,故栓塞已起临床日益注。一旦发生栓塞,可产生相应脏器供不足和梗死的临床表现必须指出,小的栓塞可无症状临床上很难诊断,有时只能从尸检中发现。此外脏器栓塞一定均发生在亚急性感染性膜炎活动期,在静止期也可能发生。中山大第一医院曾遇到1例亚急性感染性膜炎已治愈3年,因遗留在动脉瓣上的赘生物突然落导致栓塞的病人。因此,亚急性感染性膜炎即使治愈,只要膜遗留有赘生物,仍有可能起脏器栓塞之虞。基于绝大多数巨大的膜赘生物对抗生素治疗效果差,赘生物深部细菌亦难以杀灭,有人试图通过应用抗凝来减小赘生物的体积,以提高抗生素疗效和减少脏器的栓塞。尽管近年来新型抗凝不断问世,但抗凝疗法的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对于已发生栓塞的患者是否应用抗凝也无定论。有迹象表明,对于RHIE所致栓塞,抗凝似有一定疗效但在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倾向。对于栓塞,有人切除。而四肢动脉栓塞,前已能用手术摘除栓子。

6、神经精神面的并发症

对于一般性神经精神症状,如头痛烦躁眩晕等中毒症状可对症治疗,栓塞所致神经精神症状其治疗法基本与其他原因所致栓塞相同。

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例起病缓慢,低热、乏力、疲倦,少数起病急,有寒战、高热或栓塞现象,部分患者起病前有口腔手术,呼吸道感染,流产分娩的病史。

1、全身性感染发热最常见,常呈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不规则低热,多在37.5℃-39℃之间,也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伴有乏力、盗汗、进贫血肿大,晚期可有杵状指

(1)发热:有80%~88%病例有发热型多变,以不规则发热为多见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不少病例表现为低热可伴畏寒或多汗。近年来不少病人无发热可能与早期使用抗生素高龄患者可能与反应性差有

(2)其他与感染有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多汗和肉酸痛等。

(3)杵状指()在发病1~2个月以后出现且无发绀,以往约见1/3病例,且作为重要体征之一,但近年来已大大减少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增大索,以往至少有半数病人有脾大,1/4病例有肝大但近年来肿大亦明显减少。

2、心脏表现固有的心脏病的体征,由于赘生物的增长或落,瓣膜、索的破坏,杂音多变,或出现新的杂音。若无杂音时也不能除外膜炎存在,晚期可发生力衰竭。当感染波及房室束室间隔,可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律失常少见,可有早搏或房纤颤。

3、栓塞现象及管病损

(1)皮肤及粘膜病损由感染毒素作用于毛细管使其脆性增加而破裂出,或微栓塞所起。可在四肢以皮肤及眼硷结膜、口腔粘膜成批出现瘀点,在手指、足掌面可出现稍高于表面的紫或红色的奥氏(Osler)结,也可在手掌或足部有小结状出点(Janewey结),无压痛。

(2)管病损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炎类似结核性膜炎,液压力增高,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增加,氯化物或糖定量正常。

有持续性头痛膜刺激症状,系由于细菌性动脉破裂起。

栓塞病人发热,突然出现瘫痪或失明。

④中网膜栓塞可起突然失明。

3、栓塞最常见,约占1/2病例,有肉眼或镜下血尿,严重功能不全常由于细菌感染后,抗原-抗体复物在管球沉积,管球性肾炎的结果。

4、栓塞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并感染性膜炎的病例,赘生物多位于室或动脉膜面,发病急,胸痛呼吸困难,咳紫绀休克。若梗塞面积小,也可无明显症状

此外,还可有冠状动脉栓塞,表现为急性梗塞,栓塞有左上腹痛或左季肋部痛,有发热及局部摩擦音。肠系膜动脉栓塞,表现为症,便等。四肢动脉栓塞可有栓塞肢体苍白发冷,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缺疼痛等。

实验检查

1、培养阳性可确定诊断,并为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为了提供培养的阳性率,需注意以下几点:

抗生素应用前,连续培养4-6次。

②每次抽量10ml,同时作需氧及厌氧培养。

③培养时间要长,不少于三周。

④培养结果阳性,应作药敏试验。

2、象有进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

3、沉增快

4、尿常规有蛋白尿血尿,约1/3晚期病人有功能不全。

5、超声动图瓣膜或膜壁有赘生物,及固有心脏病的异常表现。

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要靠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凡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有不明原因发热持续一周以上,需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应立即连续送培养及药敏试验。培养阳性可确诊本病及其病原。若多次培养阴性,需注意湿热复发或房粘液、非细菌性膜炎进。只有心脏杂音,发热,而培养阴性,也需与长期发热病如结核、布氏杆菌淋巴脓肿等鉴。若出现出点或栓塞现象虽对诊断本病有帮助,但多数已进入病的较晚期。

本病预后和治疗的早晚,抗生素病原菌的控制能力,心脏瓣膜的损伤程度及患者抵抗力有。术后发生的人工瓣膜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霉菌性感染预后最差。多次复发者预后不佳。

疾病治疗

1、抗生素的应用

选择抗生素据致病菌培养结果或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由于细菌多被纤维蛋白,所掩盖,细菌位于赘生物的深层,抗生素只能通过浆渗透进入赘生物。应用抗生素的原则:①选用杀菌,如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等。②量要大。体外杀菌浓度的4-8倍给药。若作杀菌滴价测定,以患者清二乘积稀释加入培养出来细菌,如1:8或更高滴价无菌生长,表示抗生素有效和量已足。③疗程要够。一般需4-6周,对抗生素敏感性差的细菌或有并发症的顽固病例可延长至8周。④尽早治疗。在连续培养4-6次后即始试验治疗,据临床特点及可能的感染途径,致病菌可选用两种不同抗菌谱的抗生素应用。

2、药物选择

(1)致病菌不明确者β-酰胺环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和氨基甙类抗菌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联应用对大多数细菌有杀灭作用,故可首先选用,先以青霉素G1000-2000万单位静滴注,链霉素每日1.0g注,有效时,可连续应用6周左右。若上述治疗无效时,可改用苯甲异恶唑青霉素,每日6-12g或二甲氧苯青霉素,每日6-12g,静滴注,亦可用万古霉素每日2-3g,分4-6次静注射,或静滴注。头孢霉素抗菌范围较广,对青霉素有耐药性者亦可选用此类抗生素。第一代头孢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作用较强,第二、三代头孢霉素除前述作用外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如环乙烯胺头孢霉素(先锋霉素Ⅵ),复达新(头孢它定)等,每日4-8g,分3-4次静注射,西力欣(头孢呋新),每日1.5-4.5g,分3-4次,静注射。若培养阳性,可据药敏情况调整抗生素种类和量。

(2)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时,可选用前述药物联治疗,在应用大青霉素G时需注意①可加用丙磺舒以减慢青霉素脏排泄,可使青霉素浓度提高4倍,对无明显功能损害者,可予以丙磺舒每次0.5g,服,每日3-4次。②青霉素G钾盐,每100万单位含钾离子39.1mg,大量应用时,需注意钾。

(3)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可参考表,亦可选用头孢霉素。

(4)霉菌感染可用二性霉素,首次10mg加入液体中静滴,后每次增加5-10mg/d,直到0.5-1mg/kg/d,总量达3.0g,共6周。大蒜液,5-氟胞嘧啶,密康唑或酮康唑均有一定作用,但疗效均不如二性霉素。

一般用药3-5天后,若体温有下降,白细胞下降,率减慢,说明治疗有效,如充分抗生素治疗仍无效果,则需停药数天观察,再送培养。赘生物存在是抗生素彻底控制本病的难点,但抗凝治疗不能抑制赘生物成,且疗效也难上肯定,并有导致脏器出的危险。

3、治愈标准及复发

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脾脏缩小,症状消失者,在抗生素疗程结束后的第一、第二及第六周分培养,如临床未见复发,培养阴性,则可认为治愈。本病复发率约5-10%,多在停药后6周复发,复发多与下列情况有:①治疗前病程长,②抗生素不敏感,量或疗程不足,③有严重膜的损害。有上述情况者治疗时抗生素量应增大,疗程应延长,复发病例再治疗时,应采取联用药,加大量和延长疗程。

4、手术治疗

下述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①瓣膜穿孔,破裂,索离断,发生难治性急性力衰竭。②工人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科治疗不能控制。③并发细菌性动脉破裂或四肢大动脉栓塞。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感染性膜炎,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时,手术应在加强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控制下尽早进

疗效评价

1、治愈:膜炎的症状和体征消失,体温正常、白细胞正常、贫血纠正、沉恢复正常。如原培养有致病菌生长,治疗后连续三次培养阴性,原心脏瓣膜或先天性管畸的体征,由感染性膜炎所致的异常杂音及栓塞的后遗症仍存。停药后无复发。

2、无效:膜炎的症状和体征仍存在,培养仍有致病菌。

较长时间不规则发热应想到亚急性感染性膜炎的可能性,及时找心血科医师诊治。该病大多数病人早期、大量、有效的抗生素可获痊愈。少数病人须瓣膜置换术。如有瓣膜病或管畸者,应增强体质、注意卫生。及时清除感染源,在施各种器械,检查或手术前应预防用抗生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僵仆

下一篇 瞿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