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臌胀

鼓胀中医。是指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临床以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为特征,故鼓胀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所指的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炎、吸虫病、胆汁性、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硬化腹水鼓胀的病位要在于,久则及。基本病机受损,气滞瘀、水停中。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标实为者,当、水的偏盛,分采用行气、活、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
目录

名词解释

鼓胀是指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临床以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为特征,故鼓胀

历史沿革

1. 鼓胀最早见于《》。有本病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浊在上”。

2. 《金匮要略》之水、水、水,均以大胀满为要表现,亦与鼓胀类似。

3. 《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将“水毒结于,令渐大,动摇有声”者,称为“水蛊”,并提出鼓胀病机是“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

4. 《法》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房劳致虚……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

5.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说:“在病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皮绷急,多属于也。蛊胀者,中实有物,充大,非虫即也。”

6. 明·戴思恭称本病为“蛊胀”、“膨脖”、“蜘蛛蛊”。

7. 《治要诀》日:“盖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俗称之为膨脖,又谓之蜘蛛病”。

8. 张景岳将鼓胀又称为“单腹胀”,他认为鼓胀成,与情志、劳欲、饮食等有,指出“少年纵,多成水鼓”,并提出“治胀当辨虚实”。

9. 李梃提出本病的治疗法则,《医入门》说:“凡胀初起是,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湿,兼以消积,更断盐”。

10. 喻嘉言《医门法律》认识到症积日久可致鼓胀,“凡有症瘕、积块、块,即是胀病之”。

11. 清·唐容川《血证论》认为“臌”的发病与接触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

鼓胀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所指的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炎、吸虫病、胆汁性、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硬化腹水。至于其他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腹水丝虫病乳糜性腹水晚期恶性肿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征等,符臌胀特征者,亦可参照本节容辩论治,同时结合病情辨病处理。

病因

1. 食不

如嗜过度,或恣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水谷微失于输布,湿浊聚,遂成鼓胀

2. 情志刺激

忧思郁怒,伤及失疏泄,气机壅滞,日久由络脉瘀阻。肝气横逆,克伐运失健,则水湿停,、水壅结而成鼓胀

3. 虫毒感染

多因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道不通,久延失治,两伤,成症积,气滞阻,清浊相混,水液停聚,遂成鼓胀

4. 病后续发

凡因它病损伤,导致失疏泄,失健运者,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如黄疸日久,湿蕴阻,受损,气滞瘀,或症积不愈,气滞结,壅塞,正气耗伤,瘀留着,水湿不化;或久泻久痢阴耗伤,受损,生化乏源,滞涩,水湿停留等,均可鼓胀

病机

鼓胀的病位要在于,久则及

基本病机受损,气滞瘀、水停中。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病理因素为气滞瘀、水湿,水液停留不去,部日益胀大成鼓胀

病理演变:初起,先伤,气滞湿阻,此时以实为;进而湿浊蕴中焦,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化,出现水湿之候;久则凝滞,隧道壅塞,瘀结水留更甚。日虚,病延及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化水湿,且开合失司,气化不利,而致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盛,湿热郁,热耗阴津,则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阳虚水停,故后期以虚为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初起脘作胀,食后尤甚。继而部胀满如鼓,重者壁青筋显,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蟹爪纹。

3.本病常有食不、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症积等病史。

1.鼓胀水肿

鼓胀要为受损,水互结于中。以部胀大为,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症积坚硬,皮青筋显等。

水肿要为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晄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鼓、水鼓、

部膨隆,嗳或矢则舒,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鼓,多属于肝郁气滞

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鼓,多属于阳不振,水湿停;脘坚满,青筋暴积块痛如针刺,面部赤丝缕,是为鼓,多属于瘀水停。临床上气、水三者常相兼为患,但各有侧重,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辩

检查

鼓胀积水,可用超声波探测腹水,了解腹水量。腔穿刺液检查有助于区分漏出液和渗出液。腹水的恶性肿细胞检查、细胞培养、结杆菌豚接种酶、化物质测定,均为助诊断手段。鼓胀与西医硬化失代偿期系最为密切,常由病毒炎所致,清乙、丙丁型炎病毒相指标可显示感染依据。吸虫性硬化患者粪检可见虫卵或卵化有毛蚴,皮试验,环卵沉淀反应、检查等可做为吸虫感染依据。功能、B超、CT、MRI、腔镜、肝脏穿刺等检查有助于腹水原因的鉴。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门静高压所致食道、张情况。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次,标实者当辨气滞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阳虚的不同。

治疗原则

标实为者,当、水的偏盛,分采用行气、活、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者,当阴阳的不同,分采取温补脾养肝法,同时配行气利水。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治分类

1.气滞湿

症状腹胀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矢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弦。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湿

方药柴胡疏肝苓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

2.水湿

症状大胀满,之如囊裹水,甚则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缓。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实饮加减。

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

3.水热蕴结

症状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4.瘀结水留

症状:脘坚满,青筋显,胁下症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缕,面颈胸出现血痣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细涩。

治法:活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饮加减。

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茯苓

5.阳虚水盛

症状大胀满,似蛙,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晄白,脘闷纳呆倦怯,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体胖、质紫、苔淡白,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化气利水。

方药附子理苓汤济生加减。

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葫芦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

6.阴虚水停

症状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面色晦滞,唇紫口干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弦细数。

治法:滋柔肝,养阴利水。

方药六味地黄一贯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

转归预后

由于鼓胀病情容易反复,预后一般较差。若病在早期,正虚不著,适当调治,腹水可以消失,病情可趋缓解。如延至晚期,实正虚,则预后较差,腹水反复发生,病情不易稳定。若饮食不,或服药不当,或劳倦过度,或正虚感,可致病情恶化。如阴虚热,络脉瘀损,可致鼻衄齿衄,甚或大量呕血便血;或肾阴虚,从热化,液生窍,,则见神昏谵语、痉等严重候;如肾阳虚,湿浊蒙,蒙窍,亦可导致昏厥之变,终至陷正虚,阴耗竭,由,病情极为险恶。

预防调护

宜进清淡、富有养且易于消化之食物。食生冷凉、不洁、辛辣、油腻、粗硬食物。一般患者宜进低盐饮食;下肢肿甚,小便量少时,则应忌盐。宜调情志,怡情养性,安休养,避免过劳。加强护理,注意冷暖,防止正虚袭。如感受外,应及时治疗。

文献摘要

1.《素问·中论篇》:“黄帝问曰:有病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知,二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聚于也。”

2.《灵枢·水胀》:“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筋起,此其候也。”

3.《金匮要略·水气病脉并治》:“石水,其自沉,外证腹满不喘、”“水者,其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水者,其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水者,其大,脐肿痛,不能溺,阴下湿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4.《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此由水毒结聚于,令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水蛊也。”

5.《格致余论·鼓胀论》:“今令七情内伤六淫外侵,房劳致虚,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时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化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鼓胀是也。”“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深矣,势笃矣,欲求速效,自求祸。”“医不察病起于虚,急于作效,街能希赏。病者苦于胀急,喜利药,以求一时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甚矣,真气伤矣。……制补脾,殊为切当。”

6.《法·鼓胀》:“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皆虚。”

7.《景岳全书·肿胀》:“少年纵,多成水鼓。盖为水谷之液,亦水谷之液,人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分。……故饮者身面皆赤,此人之征,亦之征,扰乱一番,而能无耗损者,未之有也。第年当少壮,则旋耗旋生,固无所觉,及乎渐衰,则所生不偿所耗,而且积伤并至,病斯见矣……。其有积渐日久,而成水鼓者,则尤多也。”

8.《医门法律·胀病论》:“凡有症瘕、积块、块,即是胀病之,日积月累,大如箕,大如瓮,是腹胀。”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选择性IgA缺乏症

下一篇 固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