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后综合症
诊断
治疗措施
在治疗上,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口臭护理,保护皮损创面,补充维生素C,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开始时应静脉用药,症状好转后改口服维持。也可选用解热镇痛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应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慢性滑膜炎可行滑膜切除术,关节有破坏时可考虑关节融合术。本病少数可自愈,有报道病死率可达5%~15%。
病因学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结膜炎、尿道炎、关节炎三联征,多伴有皮肤损害。①结膜炎,最早出现,持续时间较短,常为双侧,可为球结膜也可为睑结膜受累,严重者影响全结膜,伴有结膜水肿,眶周肿胀。偶有角膜炎和虹膜炎。②尿道炎,尿急、尿频、尿痛,可有粘液样分泌物,重者出现血尿、脓尿、尿痛,可有粘液样分泌物,重者出现血尿、脓尿,伴发膀胱炎、前列腺炎,但尿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③关节炎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关节,但以踝膝关节为多,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疼痛,常对称发生,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重者出现关节腔内积液和肢体活动受限。④皮肤粘膜损害,全身皮肤粘膜均可累及,以掌跖和龟头部多见,典型病损呈大小不等的大疱性多形红斑,水疱破裂后糜烂结痂,愈合后有色素沉着,并逐渐消退。少数在皮损的基础上出现表皮松解和红斑融合成片。
除上述主要损害外,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表现发热,体湿可达39℃,婴幼儿出现高热惊厥,多无寒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烦躁不安,头痛头晕等,可持续2~3周,重者并发胸膜炎、心内膜炎。
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饮食原则
(1)急性发作期的痢疾患者腹痛、腹泻明显,常伴有发热。此时应进食清淡而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且含脂肪少的流体饮食。如浓米汤、稀面汤、豆腐脑、藕粉、果汁等,可选配食用。每餐一小碗,约250一300毫升,每日可给6餐。但牛奶、豆浆及过甜的流汁不可饮用,因其可引起腹胀,加重病情。
(2)随着痢疾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大便次数减少,可食用细软、易消化、少渣、少油的半流体饮食,如粥、面条、面片、烧豆腐、蒸蛋羹、软烧鱼、饼干等。每日可进食5—6餐,每餐主食不宜超过loo克。同时进食果汁、西红柿汤等饮料,使尿量每日在1000毫升以上,以利毒素排泄。
(3)在大便次数恢复正常后,仍需进半流体食物2一3日,如鸡蛋面条、锡惦、众小肉丸及鱼丸等。待身体康复后,最好在1周内仍吃少渣软饭,如炒鸡蛋、炒肉丝、红烧鱼、碎菜等。忌食多油食品及含租纤维多的蔬菜。
(4)简易食疗。马齿觅500克洗净,捣烂后用纱布挤取汁,下粳米l00克煮粥,空腹食用;大蒜1头,去皮切细末,用白糖20克拌匀,每日早晚各服1次,饭前吞服,连用7一10天。另据报道,每日分次生吃大蒜6克,连吃10天,治疗阿米巴痢疾有效。
中医疗法
中医里《内经》称痢疾为“肠游”,对本病的病因、症状、预后等方面都有所论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辩。”每个时代对痢疾都有作解释:如
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将本病与泄泻合称“下利”,制定了寒热不同的白头翁汤和桃花汤治疗本病,开创了痢疾的辨证论治,两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喜用。
隋《诸病源候论》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20余种痢候记载,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唐《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宋《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
清代,出现了痢疾专著,如《痢疾论》《痢证论》等,对痢疾理论和临床进行了系统总结,学术上也有所创新。
一、祛邪导滞痢疾的基本病机是邪气壅滞肠中,只有祛除邪气之壅滞,才能恢复肠腑传导之职,避免气血之凝滞,脂膜血络之损伤,故为治本之法。因此,清除肠中之湿热、疫毒、冷积、饮食等滞邪颇为重要。常用祛湿、清热、温中、解毒、消食、导滞、通下等法,以达祛邪导滞之目的。
二、调气和血调气和血即是顺畅肠腑凝滞之气血,祛除腐败之脂脓,恢复肠道传送功能,促进损伤之脂膜血络尽早修复,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临床症状。正如刘河间所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常采用理气行滞、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
三、顾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这是由于治疗实证初期、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中,苦寒之品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因此,治痢应注意顾护胃气,并贯穿于治痢的始终。
四、虚证痢疾应扶正祛邪。因虚证久痢,虚实错杂,若单纯补益,则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故应虚实兼顾,扶正祛邪。中焦气虚,阳气不振者,应温养阳气;阴液亏虚者,应养阴清肠;久痢滑脱者,可佐固脱治疗。
此外,古今学者提出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以免关门留寇,病势缠绵不已;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伤阴津,戕害正气等,都值得临床时参考借鉴。
总之,痢疾的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始终把握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顾护胃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