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多发性肌炎

多发性炎是一种以无力痛为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清,要临床表现以对称性四肢近端、颈无力肉压痛,清酶增高为特征的弥漫性肉炎症性疾病。多为亚急性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年以上多见,女性略多。部分患者病前有恶性肿,约20%患者红斑狼疮硬皮病、类湿关节炎、征等其他自身性疾病。由于受累范围不同,伴发病差异较大,因而本病临床表现多样。通常本病在数周至......
目录

疾病概述

多发性炎是一组病因不清,要临床表现以对称性四肢近端、颈无力肉压痛,清酶增高为特征的弥漫性肉炎症性疾病。多数者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也有部分者认为与病毒感染或遗传因素有。多为亚急性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年以上多见,女性略多。部分病者病前有恶性肿,约20%病者红斑狼疮硬皮病、类湿关节炎、征等其他自身性疾病。由于受累范围不同,伴发病差异较大,因而本病临床表现多样。通常本病在数周至数月达高峰,全身无力,严重者呼吸无力,危及生命。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只要及时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治疗,单纯多发性炎可望预后良好,伴发恶性肿和多种结缔组织病者,预后较差。

本病属中医“痹”中的“痹”、“肉痹”范畴。如《素问·长刺论》云:“病在肤,肤尽痛,痹,伤于寒湿”,对本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有了初步认识。

临床表现

1、对称性四肢近端无力,下蹲,起立,上楼梯困难,双手抬困难。

2、颈喉肌无力,抬头困难,声音嘶哑,困难。呼吸无力呼吸困难紫绀

3、痛,颈肩、上、前、大腿、小腿多见。

4、肉萎缩,肢体近端多见。

5、皮肤损害,如头面部浮肿紫红斑等。

6、少数有发热关节痛等。

疾病检查

1、清CPK、LDH、GOT均升高,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清蛋白电泳α、r球蛋白及清IgG、IgA、IgM增高。半数以上患者沉快。

2、24小时尿中酸排出量可显著增加,>1000mg/24小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

3、电图:插入电位延长,可有强直样放电活动。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波幅降低,时限缩短,可有大量纤颤波。多相波增多,重收缩时出现低波幅干扰相或病理干扰相。

4、肉活检:示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纤维肿胀、呈玻璃样、颗粒性或空性变、间质水肿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诊断依据

1、四肢对称性无力伴压痛;

2、清酶活性增高,CPK、LDH均高,尤以LDH更为敏感。

3、电图上见自发性纤颤电位和正相尖波;

4、肉活组织检查见纤维变性,坏死,再生,炎症细胞浸润,皮细胞增生等。

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

1、尽早应用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

2、对症和支持治疗,防治各种感染;

3、浆交换疗法;

4、大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5、顽固、重症者全身放疗。

用药原则:

1、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甲基氢化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等对大多数多发性炎有效,为治疗本病首选,一般张早期以大量冲击,中量巩固治疗,时间不少于3个月,小量维持时间不应短于2年。

2、对于伴有溃疡病、压和糖尿病,不能应用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以及正规激素治疗3个月,无力痛仍无改善者,均应改用或加用免疫抑制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甲氨喋呤),对并恶性肿者尤适。

3、大量丙种球蛋白以及浆交换治疗对本病有治疗作用,但需较高的医疗费用。

4、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免疫抑制等,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对并感染者,应尽早使用足量有效抗生素

护理原则

1、首先要有信和毅力

炎患者应明确自己得的并非"不治之症",切莫悲观消沉,即使过某些中西药治疗病情仍在发展,也不必恐惧,更不能丧失信而放弃治疗。但是,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炎的确是个难治病,必须有坚定的信和顽强的毅力,保持豁达朗的精神状态,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抗病潜能,最终战胜炎获得康复。

2、必须坚持长期正确理的治疗

炎作为一种难治病,"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有在临床验丰富和具有高充责任感的专科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系统、正规、理的中西医结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疗效乃至康复,切不可乱投医、滥用药或自减量、随意停药,以免走"欲速则不达"的弯路,病情一旦复发加重,往往治疗更为困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3、生活调理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可做关节肉的被动活动,每日2次,以防止组织萎缩,但不鼓励作动活动。

恢复期可适量轻度活动,但动作不宜过快,幅度不宜过大,力恢复程度,逐渐增加活动量,功能锻炼应避免过度疲劳,以免清酶升高。

要保持精神愉快,坚定战胜疾病的信

4、饮食调理

理安排饮食,保充分的维生素和蛋白摄入。

忌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以免伤化湿

临床药膳疗法通常以补益为健脾,可作为饮食的药物有山药、薏苡仁、土茯苓冬虫夏草当归枸杞子、阿胶灵芝、紫河车等。

预防常识

发病6个月以应用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大部分可获临床改善,于病后2个月以始治疗的效果更好。延误治疗,常可使急性变成慢性,故应及早治疗。 本病约有10-20%病者可能伴发恶性肿,中年以上者伴恶性肿者高达50%以上,因此,必须予足够的警惕。早期发现肿并早期治疗,效果好些。激素、免疫抑制等药物减量过快,停药过早均可导致复发,甚至病情恶化。特是慢性炎病程较长,有不少可达10年以上。因此疗效的判断至少应过半年至1年的观察,在短期未出现效果绝不应终止治疗。 运动功能的训练最好待酸磷酸激酶(CPK)正常以后始,因为运动始时常可见到CPK一过性升高。若在CPK尚未完全稳定时即始作功能训练,许多患者的CPK则不易下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淀粉样变病

下一篇 虚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