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也叫多发性动脉炎、东美女病,是一种要累及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该疾病常见于10~40岁的女性,病因不详,一般认为考虑跟感染后诱发免疫调,免疫应答异常,累积到大动脉管炎造成的,表现为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等。动脉炎不仅影响环,还可心脏脏、脏、部等器官病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上大......
目录

疾病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分泌因素有

基本病因

1、自身免疫

多数者认为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体等在体的感染诱发动脉壁和(或)其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动脉和(或)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

一些近亲,比如姐妹、母女,患动脉炎的几率较高,特是孪生姐妹。

3、分泌因素

该病多发于年轻、育龄女性患者,患者多出现体激素水平增高,发病可能与激素等水平升高有

危险因素

1、40岁以下女性。

2、有压病史。

3、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4、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激素水平升高。

6、存在家族动脉炎病史,直系亲属(女性)患有动脉炎。

疾病症状

起病多缓慢、隐匿,一般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易疲劳心悸食欲不振恶心体重减轻、夜间盗汗关节疼痛及关节红斑等非特异性症状管病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四类,即头型、胸-动脉型、混型、动脉型。

典型症状

1、头

病变位于左锁骨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动脉起始部及分叉部,可累及一或者多支动脉

(1)部缺:一时性黑矇、头昏,严重时可出现失语、抽搐,甚至偏瘫

(2)眼部缺视物模糊偏盲(一侧或双侧眼睛正常视野中缺失一半)。

(3)椎-基底动脉:眩晕、耳鸣困难、共济失调,或昏睡意识障碍等。

(4)上肢缺:患肢无力、麻木,严重长期缺也可导致肉萎缩。颈动脉动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征)等。

2、胸-动脉

病变在左锁骨动脉远端的降动脉动脉,呈长段或局限性狭窄或塞,以躯干上半身和下半身动脉压分离为要特点。在上半身出现压,因而有头晕头胀头痛心悸症状;下半身则因缺而呈压,下肢发凉无力间歇性跛。累及动脉时,出现相应脏器的缺血症状。当动脉受累时,以持续性压为要临床症状

3、混

兼有头型与胸动脉型的动脉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4、动脉

是前面三种类型任何一型同时伴动脉受累。大多隐匿进展,常在出现动脉高压时发现管受累,患者可出现咳嗽、咳气短心悸力衰竭等症状

并发症

1、管病变

(1)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塞,可致视野缩小甚至失明。

(2)心血管病变,并发冠状动脉明显狭窄,心脏不足,可导致绞痛、急性梗死。并发动脉不全(中度以上),心脏明显扩大,功能下降。

2、皮肤病

由于肢体供不足,皮肤养不良,可导致局部坏死、溃疡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常发生于10~40岁的女性。

疾病检查

预计检查

一般会做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检查,医生还会建议做超声检查、CT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管成像(MRA)、动脉管造影检查(DSA)等影像检查,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双上肢压不等(包括单侧或双侧压测不出)、无搏减弱、压,听诊双侧颈动脉动脉以及动脉等大动脉,可闻及杂音。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检查:是临床上判断动脉炎是否活动的指标。

影像检查

1、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管壁的三层结构,做到早期诊断,还可对狭窄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进准确判断,同时还可观察是否继发栓、是否动脉,其横断面上特征性改变还可与动脉硬化斑块相鉴

2、CT管造影(CTA)

CTA不但可以观察动脉炎患者早期动脉壁的增厚情况,还可动态观察病变的性质及范围,判断疾病是否处于活动状态。

3、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管成像(MRA)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准确地显示受累动脉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是否有动脉成。对动脉炎的早期发现及活动性的判断有很大帮助。由于MRA为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法,可用于动脉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的随访。但其缺点是扫描时间长、对较小管的显示比较困难,心脏起搏器植入者以及手术后留有金属夹及金属支架者,为MRA忌。

4、动脉管造影检查(DSA)

临床诊断动脉炎的“金指标”;图像清晰,对细小管分辨较MRA有优势;尤其是可显示动脉炎患者的管全貌,对手术和介入治疗前的评估非常重要,其缺点是无法早期诊断、检查时间长、费大、X线辐射以及造影过敏,而且由于DSA是一种创伤管检查,术后有并发症,其适应应严格掌握。

疾病诊断

诊断原则

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助结果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诊断依据

动脉炎的诊断仍采用美国湿病会于199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下诊断标准大于等于3条者,可诊断为动脉炎。具体标准为:

1、发病年龄小于40岁。

2、患肢间歇性运动障碍。

3、一侧或双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无搏动。

4、双上肢收缩压之差大于10mmHg。

5、一侧或双侧锁骨动脉动脉区有管杂音。

6、动脉造影异常,除外动脉硬化等其他原因。

诊断

1、巨细胞动脉炎(GCA)

两者都会累及动脉及其一级分支,而且组织检查难以区分。两病的鉴通常是基于患者年龄分布,GCA患者常>50岁。

2、塞性管炎

两者都可见下肢缺表现,但塞性管炎多见于青年男性,有吸烟史,多见于冷潮湿地区,常见肢端坏

3、白塞综

白塞综征累及动脉可导致中至大动脉扩张和动脉成。但这些患者很可能还有其他临床表现,例如口腔和(或)生殖器溃疡、眼病和关节炎。

4、IgG4相疾病

IgG4相疾病是非感染性动脉炎的罕见原因。该病与TAK的区在于,前者的组织检查见淋巴浆细胞和席纹状纤维化,而且有非动脉表现。

5、感染性动脉

与TAK一样,感染性动脉炎也表现出非特异性症状,例如发热和急性期反应物升高。但是TAK患者的培养结果为阴性。动脉感染通常会导致动脉动脉分枝杆菌感染的病程比细菌感染更缓和。感染性动脉患者的CTA可见管周围积液或壁,而炎症性动脉的表现则通常提示动脉周围纤维化和周围结构粘连。

6、遗传缺陷导致的动脉

遗传缺陷可导致结缔组织代谢异常,患者容易发生动脉和夹层,例如征、管埃勒斯-当洛斯综征(Ehlers-Danlos syndrome)、Loeys-Dietz综征和Turner综征。与TAK不同的是,这些疾病通常没有全身症状。这些疾病有着特异性遗传异常,还有其他典型临床特征。

7、纤维发育不良

如果发现大动脉狭窄,则必须考虑纤维发育不良。但是,该病通常有典型影像表现,多为局灶性,而且没有TAK的全身症状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临床上大多数动脉炎患者需要科治疗,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可有效的避免对器官组织所造成的损伤,同时长期药物的维持治疗可避免疾病复发,而针对晚期出现管狭窄或塞的情况,需要进介入或外科治疗。

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动脉炎的要药物,在疾病早期及时用药可改善症状,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泼尼松,活动性重症者可试用大泼尼松冲击治疗。由于大量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应严密观其不良反应,如库欣综征、糖尿病、激发压、肠道出精神症状等。为防止糖皮激素质疏松症,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医生可能配补钙、维生素D等治疗。

2、免疫抑制

激素耐受性差、副作用多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常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对预防管并发症的进展和缓解临床症状有重要作用,通常使用的药物有甲氨蝶呤、咪唑硫嘌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药虽然对动脉炎患者的炎症进展有一定控制作用,但在用药过程中,需监测、尿常规和功能检查结果。

3、扩管、抗药物

动脉管受累或塞,会组织器官症状,因此常使用扩管、抗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双嘧达莫、地巴唑阿司匹林等。

4、降压药物

治疗压,常需要两种以上降压药物并应用。

5、生物制

生物制的靶向治疗是免疫系统疾病未来的治疗向,一些新发的生物制如白细胞介素6受体阻断、肿坏死因子拮抗等,正逐渐用于治疗难治和复发性动脉炎,此种治疗法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

药品

泼尼松甲氨蝶呤、咪唑硫嘌呤、环磷酰胺、双嘧达莫、地巴唑阿司匹林

手术治疗

药物或介入治疗无效,并有外科治疗指征者,应采用手术治疗,可解决或改善狭窄远端缺血症状,防止发生并发症。

1、手术适应

(1)肢体的间歇性活动障碍。

(2)心脏,并造影实存在动脉狭窄的症状

(3)动脉出现重度狭窄。

(4)动脉瓣出现中重度的反流。

(5)动脉样改变。

(6)管性压。

2、手术分型

(1)颈动脉明显狭窄不足,晕厥视力障碍,可动脉-颈动脉管重建术。

(2)胸动脉广泛狭窄起上肢区域性压或下肢间歇跛,可狭窄远近端动脉架桥术。

(3)动脉阻塞(单侧或双侧)管性压,可管重建术或脏自身移植技术,若脏重度萎缩,无功能或动脉狭窄病变广泛,可切除术。近年来对有些双侧功能狭窄患者,一侧动脉术(PTRA),另一侧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4)并发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绞痛或梗死者,可冠状动脉搭桥术。

(5)并发动脉不全(中度以上)心脏明显扩大,功能下降,绞痛频繁发作,可动脉瓣置换术。

其他治疗

动脉炎会出现管堵塞,影响患者脏器的液运输,对此,医生可应用介入治疗,为患者进运重建,让管重新变通畅。可应用管腔管成术,用器械扩张,再通狭窄或塞的管。管腔管成要包括皮球囊扩张成术、支架置入术。如果该管成术无法实施或治疗失败,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疾病预后

一般预后

该病为慢性进管病变,受累后的动脉由于侧支成丰富,故大多数患者预后好,可参加轻工作。

危害性

动脉炎不仅影响环,还可心脏脏、脏、部等器官病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自愈性

该病不能自愈,必须积极治疗,延缓疾病进程。

治愈性

积极有效治疗,病情可得到控制。

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得到控制。

治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但是不可彻底治。

复发性

如治疗依从性不好、不注意生活习惯,可复发。

疾病护理

日常护理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态和理的生活习惯,遵医嘱用药,注意监测自身的情况,不适随诊。

理护理

动脉炎是一种慢性病,病程较长,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理,而病情的反复发作,家济负担加重,更使患者产生悲观厌世的理,家属应多和医生沟通,了解疾病相知识,安慰与陪伴患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用药护理

医嘱服药,避免突然减药或停药,导致病情反复。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注意是否出现继发感染,因水钠潴留导致的水肿、体重异常增加,还要注意是否出现腹痛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症状

术后护理

1、上肢平放,避免头部、肩颈部、上肢剧烈活动。避免关节过度屈

2、加强养。

3、注意休息、劳逸结

4、保持切清洁、干,防止感染。

生活管理

1、有头晕者,避免久站、强光刺激,防止跌倒,如有不适,立即平卧。

2、有上肢乏力者,避免上肢持续性活动及劳动,注意休息。

3、活动后胸闷者,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必要时卧床。

4、视物模糊者,出现症状时,立即休息,防止跌倒,避免一个人出

5、跛者,避免长时间步,必要时使用轮椅。

6、肢体麻木、疼痛者,可进适当的按摩

7、保持积极乐观的态。

病情监测

1、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对发热患者,必要时家属给予物理降温。

2、每天测压,比较患肢与健肢压差异及搏搏动情况。

3、注意患肢皮肤的色及有无疼痛、冷及感觉异常等。

4、注意监测是否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

饮食护理

饮食调理

理的饮食可保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理均衡,粗细搭配,注意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饮食,多吃应季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并且保蛋白的摄入,如、肉、蛋、奶。

饮食

避免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忌烟、及辛辣刺激性饮食。出现脏损伤的患者不要吃植物蛋白,如豆类食品。

预防措施

动脉炎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力有很大的系,所以平时要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细菌、病毒感染的几率,从而降低炎症的发生率。

1、据自身情况,选择适的锻炼项,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保持居住环境干净,温度、湿度适宜。

3、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泄泻

下一篇 茄子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