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茜草根

茜草根,又苏木活血丹(《纲拾遗》),红龙须根(《贵州民间方药集》),沙茜秧(《河南中药手册》),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江苏植药志》),红棵子、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山东中药》),小活龙(《浙江民间草药》),土丹参、四子(《闽东本草》),红茜(《江苏药材志》), 为茜草植物茜草。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3米。支数条或数十条,细长,外皮黄赤色。,有4棱,棱上有倒生刺。4轮生,有长柄,叶片卵状心形或狭卵形,长1.5~6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全缘叶脉3~5,自基部射出,叶柄下面中肋上均有倒刺,聚伞花序锥状,腋生或生;小,花萼不明显;花冠5裂,裂卵形或卵状披针,基部联淡黄色;雄蕊5,着生于花冠丝较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柱头头状。浆果小球,肉质,红色黑色期7~9月。果期9~10月。

资料来源

生长环境

生于原野、山地的林边、灌丛中。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主要价值

功能

茜草根①《本》: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②《录》:止崩下膀胱不足,踒跌。

痹及热中,伤跌折。

③《药性论》:治六极吐血,泻

④《日华子本草》:止洪,带下,产后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瘘,排脓;治疮疖,泄尿血,扑损瘀血

⑤《伤寒类要》:治心瘅、烦中热。

⑥《珍珠囊》:去诸死

⑦《纲》:通经脉,治痛。活

⑧杜文燮《药鉴》:功专活,治跌扑毒,症瘕便血,崩中带下,漏,风痹臌胀黄疸,虫伤。

⑨《纲拾遗》;《葛祖》治疯痛,通下胎,黄疸,瘕,蛇伤。

⑩《本草撮要》:疗霉毒。

⑪《现代实用中药》:有强壮作用。适用于小儿及孕妇病。

药物选

①治吐血不定:茜草一两。生捣罗为。每服二钱,水一中盏,至七分,放冷,食后服之。(《简要济众》)

②治吐血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锉)、雄黑豆(去皮)、甘草,锉)各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井华水和加弹子大。每服一温热水化下,不拘时服。(《圣济总录》茜草

③治吐血鸡血藤膏10克,三七5克,茜7.5克。服。(《医门补要》)

④治衄无时:茜草根、艾各50克,乌梅肉(干)25克。上细末。炼蜜如梧子大。乌梅汤下三十。(《本事)

⑤治妇女经水不通:茜草50克。黄,空服。(《验广集》)

⑥治湿痛,关节炎:鲜茜草根200克,白500克。将茜草根洗净捣烂,浸入一周,取温,空饮。第一次要饮到八成醉,然后睡觉,覆被取汗,每天一次。服药后七天不能下水。(《江苏验草药选编》)

⑦治荨麻疹:茜草根25克,阴地蕨15克。水,加黄100克冲服。(《单方调查资料选编》)

⑧预防疮疹:服茜汁。治时行瘟毒,疮痘正发:茜草根汁,入饮之。(《奇效良》)

⑨治疔疮苏木,阴干为末,重者40克,轻者25克,好服;如放黄者,冲服:渣上。(《纲拾遗》)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鲜茜草6钱(干3钱)、橙皮6钱,加水200毫升,成100毫升。日服2次,每次50毫升。或将茜草橙皮汁浓缩压,每0.6克(含生药茜草橙皮各0.5克)。日服3次,每次10~1.5。皆10天为一疗程。治疗123例,一疗程后显效率为40.7%;两疗程后显效率为69.1%。

据观察,喘息型疗效略优于单纯型;不吸烟者疗效较高;男性显效率高于女性;年龄小、病程短,病情轻声疗效均较好。

茜草的止咳作用较强,祛、平喘次之,并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服药后部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多数减少或消失。

半年后随访1次,显效以上为36.6%,复发率为46.5%。

1年后第2次随访,显效以上仍为33.3%,复发率为65.2%。

服药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

家论述

《纲》茜滞,味酸入而咸走,专于。俗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录》言其久服益精气轻身,《日华子》言其泄,殊不相,恐未可凭。

《本草疏》茜凉血之要药。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痹者病,软坚。则痹自愈。

《本草汇言》茜草,能能止。余尝用制则则止。活,疏经络,治血痹诸症最妙,无损也。配归、芍用,大能有益妇人

《本草新编》茜草,但止,而不补,宜同补之药以,不宜同补之药以。至于各书言其能补虚热,且治劳伤,徒虚语而反能止者,归经。但既入于各,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出而不再沸,否则血症未有不再发者也。

《本草正义》茜,所热失之症。古今说解,都无异义。而《本治,独以寒湿为冠,最为不伦,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为附和。及痹指瘀血热,痹着不而言。茜草凉,入而能通瘀活,是以之。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侯,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缪仲醇谓指蓄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补中以清热,言热淫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则中得其补,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

录》止,以热涌泄言之。一以清血中之热,一以通壅积之瘀,斯故道而不横逆。崩中亦以龙雷大亢之时而言,如其所失太多,阳已馁,即非所宜。踒跌必有瘀,瘀则蕴而生热,故宜清热瘀。蛊毒皆南热淫之毒,清血热者必能解毒。陈藏器谓蘘荷与茜,蛊为最。惟膀胱不足-,殊属费解,姑且存而不论,以俟知者。大明止洪,尿血月经不止,瘘疮疖,皆指火邪太亢者言之。又谓治产后运,则惟肝阳有馀,恶瘀不畅者为宜,而血脱发晕,必非所宜。濒湖谓通经脉,则以热瘀结者为宜,又谓治痛活,亦惟热痹着者宜之,即《本》之治风痹,《录》之踒跌也。

词条部分资料来源

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

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深耕细作。结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钾肥50公斤,然后作畦,等待播种。播种:茜草种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冻之前。

种子繁殖

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成浅沟,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覆土,浇水,保墒,以利出苗。为30厘米。每亩播种量3公斤。茜草出苗后,应加强田间管理生长一年后即可移栽。移栽时,将茜草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浇水保墒,以利成活。

扦插繁殖

生长健壮,发育充实,无病虫害蔓,每2—3剪成插条。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1。浇水、保墒、遮荫,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田间管理

茜草齐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及时浇水,阴雨天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时,于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蕾现后,除留种株植外应摘除蕾,以减少养分消耗。

病害防治

茜草根腐病可于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防治,或用多菌灵防治。白粉病用粉锈宁防治。虫害要有蚜虫,红蜘蛛,可用蚜螨净防治。

收获加工

茜草一般于移栽后2—3年的秋季,地上枯萎后采挖。先将地上藤割去,再刨出地下,去净泥土,晒干即可入要出售。亩产量150公斤。

物种分类

①长茜草呈显著的四披针,长2~10厘米,基部,先端渐尖,叶柄亦较长。使用于四川贵州

②中华茜草叶柄较短,阔卵,基部或阔楔形花序较短。使用于四川、东北等地。

③狭茜草披针或线状披针果实黑色。使用于山东部分地区。

黑果茜草态与茜草相似,但果实成熟时黑色。使用于黑龙江辽宁、甘肃。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温毒发斑

下一篇 温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