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恙虫病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体(恙虫病立克次体)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病患者多有野外作业史,潜伏期5~20天。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并症多,常可导致多脏器损害。本病起病急,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肾衰竭而危及生命。恙虫病立克次体呈......
目录

疾病病因

恙虫病立克次体呈或短杆状,大小为(0.3~0.6)μm×(0.5~1.5)μm,革兰染色呈阴性,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为专性细胞寄生的微生物。在涂染色镜检中,于细胞质,尤其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常于胞核的一侧可见呈团丛状分布的恙虫病立克次体。类是要传染源和贮存宿,如沟、黄胸、家、田等。野兔、家兔、家禽及某些鸟类也能感染本病。恙螨幼虫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0天,常为10~14天。

1.起病急,有畏寒寒战、高热、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急性感染症状

2.面潮红、结膜充、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肿大等。

3.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昏迷,并可有膜刺激征或症状,或有咳嗽胸痛促等肺炎症状

疾病检查

1.

白细胞总数减少,最低可达2×109/L,亦可正常或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

2.检查

(1)外-斐反应外-斐反应亦称变杆菌凝集试验,患者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体能与变杆菌OXK抗原起凝集反应,为诊断提供依据。

(2)补体结试验阳性率较高,特异性较强,且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可达5年左右,需选用当地多见株作抗原,也可采用多价抗原,因不同株的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原性可有较大差异。

(3)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患者清中特异性抗体,在病程的第1周末始出现阳性,第2~3周末达高峰,60天后逐渐下降,但可持续数年,有病后10年检测仍呈阳性的报告。

(4)斑点酶免疫测定用各种清型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或部分蛋白质作为抗原,吸附在硝酸纤维膜上作斑点酶免疫测定,检测患者清中各清型的特异性IgG和IgM抗体,该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区分各种清型。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检测患者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IgG和IgM抗体。

3.病原体分离

必要时取发热期患者液0.5ml,接种小白腔,小白于1~3周死亡,剖检取腹膜脾脏作涂姬姆萨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镜检,于单核细胞可见立克次体。也可作鸡接种、组织培养分离病原体。

4.分子生物检查

具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认为可用于本病的诊断并鉴定清型。

疾病诊断

1.流到过疫区,有田野作业或在草丛中坐卧史;

2.临床表现有发热、焦痂或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肿大;

3.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变杆菌OXK凝集反应(用外斐氏法检测恙虫病标本的OXK抗体)阳性,且随病程效价逐渐升高。结其他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

疾病治疗

治疗要是病原治疗,并脏器损害的部位和程度给予相应对症处理,治疗期间严密观察象,以防药物副作用发生。

疾病预后

一般脏器损害随恙虫病的治愈而康复。但若未及时进病原治疗,患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发现历程

2022年7月21日,澳门卫生局通报,卫生局接获1例疑似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病例通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阴茎结核疹

下一篇 胃家实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