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是由乙型炎病毒起的以肝脏病变为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部不适、区痛、乏力为要表现。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发热肝大伴有功能损害。有些患者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乙型病毒性炎的病原为乙炎病毒,缩写为HBV,乙型炎病毒为DNA病毒。基因组是双链、环、不完全DNA。病毒最外层是病毒的外......
目录

病因

乙型病毒性炎的病原为乙炎病毒,缩写为HBV,乙型炎病毒为DNA病毒。基因组是双链、环、不完全DNA。病毒最外层是病毒的外膜或称衣膜(envelope),其层为核部分(core),核蛋白即是核抗原(HBcAg),不能在清中检出。HBsAg阳性者的清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3种颗粒,直径为22nm的和丝状颗粒,还有较少的直径为42。的球颗粒,又称为Dane氏颗粒,是完整的HBV颗粒。

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30℃~32℃时可存活至少6个月,在一20℃时可存活15年。在121℃高压2Omin.100℃于烤1h、100℃直接沸10mm均可灭活HBV。含氯制、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临床表现

1.急性

分为急性黄疸炎和急性无黄疸炎,乙型炎潜伏期长,潜伏期在45~160天之间,平均120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部不适、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恢复正常,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

既往有乙型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仍有症状、体征及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腔积液、下肢水肿倾向及脑病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病面容、肝掌蜘蛛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红素>85.5μmol/L,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炎重度。

3.重型

(1)急性重型起病急,进展快,黄疸深,肝脏小。起病后10天,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倾向明显并可出现臭、腔积液、征、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固醇低,功能明显异常。

(2)亚急性重型在起病10天以后,仍有极度乏力、纳差重度黄疸红素>171μmol/L)、腹胀腔积液成,多有明显出现象,一般缩小不突出,脑病多见于后期功能严重损害:清ALT升高或升高不明显,而总红素明显升高即:酶分离,A/G比例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酶原时间延长,酶原活动度<40%。

(3)慢性重型慢性硬化或有乙型炎表面抗原携带史,影像腔镜检查或穿刺支持慢性炎表现者,并出现亚急性重症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为慢性重型炎。

4.炎后硬化

乙型硬化慢性乙型炎发展的结果,早期硬化必须依靠病理诊断(组织同时具备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超声和CT检查等,腔镜检查最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硬化,指慢性炎患者有高压表现,如壁及食管张,腔积液、肝脏缩小,脾大,门静径增宽,且排除其他原因能高压者,依炎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硬化

5.乙型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

HBsAg携带者中实际包括健康携带者、慢性HBV感染者,甚至硬化患者。研究发现,仅有10%~29%HBsAg携带者的组织正常,而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损害。中国对HBsAg携带者的定义是:HBsAg阳性、但是无炎的症状和体征、各项功能检查正常,半年检查无变化者。

检查

1.功能检测

(1)清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细胞中的浓度比清高104倍,只要有1%细胞坏死可使清浓度升高1倍,急性炎阳性率达80%~100%。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中浓度最高,故在判定对功能的影响时,首先应排除心脏疾病的影响。AST有80%在细胞线粒体,一般情况下,损伤以ALT升高为,若清AST明显增高,常表示细胞严重坏死。线粒体中AST释放入清转氨酶增高的程度大致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平,但重症炎时,可出现红素不断增高,而转氨酶反而下降,即酶分离,提示细胞坏死严重。清ALT和AST水平用于反映细胞损伤程度,最为常用。

(2)清蛋白检测临床上常把清蛋白作为肝脏蛋白代谢的生化指标,反映肝脏成功能,慢性硬化时,常有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水平升高,且以γ-球蛋白升高为

(3)红素检测肝脏红素代谢中有摄取、转运、结、排泄的功能,功损伤致红素水平升高,除炎外,红素水平与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

4酶原时间(PT能敏感反应肝脏成凝因子Ⅱ、Ⅶ、Ⅸ、Ⅹ的状况,病时PT长短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

2.乙型炎病毒标志检测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表示HBV处于感染阶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已产生对HBV的免疫力。慢性HBs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强的指标,被检清从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提示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由于检测法复杂临床少用。抗-HBc为HBV感染的标志,抗-HBcIgM阳性提示处于感染早期,体有病毒复制。抗-HBc总抗体要是抗-HBcIgG,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均为阳性。在慢性轻度乙型炎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均阳性具有高度传染性,指标难以阴转。

分子生物标记:用分子杂交或PCR法检测,清中HBV DNA阳性,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具有传染性。

3.穿活组织检查

是诊断各型病毒性炎的要指标,亦是诊断早期硬化的确切据,但因为系创伤性检查尚不能普及亦不作为首选。

4.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超声检查应用非常广泛,慢性炎、硬化的诊断指标,已明确并可帮助硬化肝癌黄疸的鉴。CT检查亦对监测慢性乙炎病情进展,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及上述诊断有重要价值。

诊断

的诊断据以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病理及影像检查等进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慢性乙、乙硬化、乙病毒相的原发性细胞癌等。

1.急性乙

(1)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

(2)肝脏生化检查异常,要是清ALT和AST升高,可有红素升高。

(3)HBsAg阳性。

(4)有明确据表明6个月曾检测清HBsAg阴性。

(5)抗HBc IgM阳性1:1 000以上。

(6)组织急性病毒性炎改变。

(7)恢复期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2.慢性乙

(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HBsAg阳性>6个月。

(2)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3)慢性病患者的体征和病面容,肝掌蜘蛛脾大等。

(4)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浆白蛋白下降和/或球蛋白升高,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慢性病毒性炎特点。

(6)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排除其他导致清ALT升高的原因。

3.乙硬化

(1)清HBsAg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病史。

(2)清白蛋白降低,或清ALT或AST升高,或红素升高,伴有功能亢进(和/或白细胞减少),或明确食管张,或脑病腹水

(3)部B型超声、CT或MRI等影像检查有硬化的典型表现。

(4)组织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

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炎及慢性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养、保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慢性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保热量、维生素,可输白蛋白或新鲜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

急性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而慢性病毒性炎需要抗病毒治疗。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隔天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丙型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应用。②拉米夫定:是一种成的二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拉米夫定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 转阴率达90%以上。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 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 定干扰素用提高疗效。④其他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3.免疫调

常用的有:胸腺素α1(日达仙)有双向免疫调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胸腺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导向治疗

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5.药物

药:①促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再生,对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水飞蓟有保护和稳定细胞膜作用。甘草酸二铵(甘利欣)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炎及慢性活动性炎。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6.中医中药

辨证治疗对改善症状功能有较好疗效,如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

预后

慢性乙型炎预后差。大多数迁延不愈,少数发展为硬化

预防

乙型炎病毒最要通过液传播,因而最重要的传播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和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为:

1.管理传染源

慢性炎及无症状、HBV携带者应止献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对HBV标志阳性病患者,要依其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治疗和管理指导。

2.切断传播途径

乙型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液、体液传播,加强献员筛选,严格掌握输制品应用,如发现或怀疑有伤针刺感染乙型炎病毒可能时,可应用高效价乙免疫球蛋白注射器介入性检查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控制母婴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人工免疫特动免疫为预防炎的本措施,乙疫苗已在中国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于出生24小时注射高效价乙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接种一次乙疫苗,于出生后1个月再注射HBIG和疫苗。

乙型病毒性炎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以防止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暑风

下一篇 暑秽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