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隐球菌病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属中的新生隐球菌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可侵犯人体的皮肤、部、骼等全身各系统和脏器,但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约占隐球菌感染的80%。此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蔓延,隐球菌感染的发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由新型隐球菌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真菌感染。最常见的是隐球菌膜炎,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新型隐球菌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菌可在鸽粪中存活2~3年,常混......
目录

疾病概述

由新型隐球菌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真菌感染。最常见的是隐球菌膜炎,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新型隐球菌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菌可在鸽粪中存活2~3年,常混于尘埃中,吸入起疾病。患者如有慢性疾病,免疫力差,极易感染,如艾滋病等。隐球菌病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要是隐球菌膜炎,头痛由间歇转为持续,进性加重,以前头及颈部为重,有项强直,克尔尼希氏征和布鲁金斯基氏征阳性;液压力增高,可达700毫米水柱,患者呈半昏迷状态,偶有癫痫发作,不治常死亡。隐球菌病常无症状,偶然发现,可一过性自愈。皮肤隐球菌病,初为痤疮样,以后坏死,成小溃疡,逐渐增大,棕红色脓液,炎症不著。另外,有隐球菌病,也可以脏各个组织,但少见。液、脓液、组织使用汁涂镜检,找到带荚膜的隐球菌即可确诊,鉴定菌种需作培养。对神经症状作对症处理,抗真菌药用二性霉素B静滴注,氟胞嘧啶。应用氟康唑服或静给药,疗效好,副作用少。

该菌存在于土壤鸽粪中,鸽子是重要传染源。但要是A、D型,热带及亚热带的土壤中并无B、C型,其传染源待明确。

皮试调查明,大多数人感染过隐球菌。恶性肿病、淋巴患者易发生隐球菌感染,但仍有一半患者并无基础疾病,其原因不明。

病因病理

病因

新型隐球菌在组织中呈或卵,直径5~12μm,能保留革兰染色;菌体为宽厚的荚膜所包裹,不成菌丝和孢子,赖出生殖。新隐球菌在室温或37℃时易在各种培养基上生长,在沙保培养基上数天即可长出菌落,呈乳白色,日久呈粘液状。

据其荚膜抗原性的不同,新型隐球菌有A、B、C和D四个清型。国以A型居多,次为B型和D型,未见C型。荚膜抗原能溶解在液、清及尿中,可用特异性清检测。研究发现B/C型菌株耐5FC者较A/D型菌株为强。

【发病机制】

存在于土壤鸽粪中的隐球菌,可随尘埃一起被人吸入呼吸道。干的隐球菌直径仅1μm,能进入。隐球菌在体外无荚膜包裹,进入体后很快成荚膜,带荚膜的隐球菌具有致病力。侵入人体的隐球菌并不一定致病,细胞免疫在防止隐球菌感染中起要作用。

隐球菌侵入部后,少数肿,并出现症状。隐球菌可由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该菌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因可能为:①液中缺乏抗体;②液中缺乏补体激活系统;③液中的多巴胺有利于隐球菌生长

隐球菌膜炎对颅底软膜病变较显著。蛛网膜下腔有广泛的渗出物积聚含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隐球菌等。也可成局限性肿,后者是机体反应较强的表现,由组织细胞、巨细胞、淋巴样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组成;隐球菌较少发现,大多存在于巨细胞及组织细胞病原菌还可沿管周围鞘膜侵入实质脑干管炎,导致局部组织和软化,实质亦可肿。隐球菌也可在管周围间隙中增殖并在灰质成许多肉眼可见的囊肿囊肿充满隐球菌。

皮肤病变有肿及质性损害两种类型,后者的组织反应较少,含大量隐球菌。

临床表现

1.多发群体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原菌可直接侵入并传播,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或糖皮质激素等患者、病、艾滋病易患本病。

2.症状

本病依照临床表现可分为隐球菌病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皮肤黏膜隐球菌病隐球菌病隐球菌病五型。

(1)隐球菌病环境中存在的新生隐球菌直径小于10μm,呼吸道吸入人体后,一旦其沉积在呼吸道中,在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下,成明显的多糖荚膜保护层以拮抗宿的防御机制。多数健康人感染可以自愈或病变局限于部。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隐球菌能够进展活动,可起严重部感染甚至全身。症状咳嗽胸痛、乏力、低热、体重减轻等,常有少量黏液可找到病原菌。X线表现:病变以双侧中下部为多见,亦可为单侧或局限于某一,可呈孤立的大球灶或数个结状病灶,周围无明显反应,类似肿;或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或呈状浸润阴影。部分患者有空洞成。

(2)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患者常诉前、双颞或眼球后疼痛,间歇发作,疼痛逐渐加重,多伴有发热颈强直、抬颈抬腿试验阳性等膜刺激征。若发生实质局限性肿,出现单纯占位性病变,可出现恶心呕吐、智力减退、昏迷偏瘫视物模糊、眩晕、眼球麻痹眼球震颤复视症状精神障碍可很显著。亦可出现癫痫样发作。本病常发生于艾滋病患者,是其死亡常见原因之一。

(3)皮肤黏膜隐球菌病隐球菌的皮肤感染最多见于头颈部,常因原发灶的播起。皮疹表现为丘疹痤疮脓疱脓肿,易溃烂。部分HIV感染者将发生传染性软样皮损。皮肤的原发损害较罕见,表现为孤立的瘭疽,须依据明确的植入史及可疑植入物中培养出隐球菌才能确诊。部分患者可同时因累及黏膜而呈结性、肿性或溃疡性损害。

(4)隐球菌病好发于颅骨柱,但常不累及关节损害常呈慢性多发的在破坏性病变,无膜增生,可有肿胀及疼痛。X线无特殊表现。

(5)隐球菌病隐球菌病可首先表现在许多脏器或系统上,据报道,骨髓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腹膜炎等都可以作为隐球菌病的首发表现。肠道及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与结核病相似。个情况可侵犯心脏膜炎

并发症

可发生伴有乳头坏死的肾盂肾炎。除皮肤病变外、部脏器或其他组织局限性病变几乎无任何临床症状。可并发肿,囊肿。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膜炎,水肿,甚至脑疝血症等。

化验检查

1.病原检查

(1)汁染色法是迅速、简便、可靠的法,据受损部位不同取所需检查的新鲜标本,如液、液、病灶组织或渗液等,置于玻上,加汁1滴,覆以盖玻,在显微镜暗视野下找隐球菌,可见菌体,外轴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荚膜,有反光孢子,但无菌丝。反复多次查找阳性率高,液应离后取沉淀涂

(2)真菌培养取标本少许置于沙氏培养基中,在室温或37℃培养3~4天可见菌落长出。

2.检查

由于患者清中可测到的抗体不多,因此检测抗体阳性率不高,特异性不强,仅作导诊断。通常检测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体抗原,以乳凝集试验灵敏而特异,且有估计预后和疗效的作用。

3.病理检查

视病期及受累器官而异。在组织可以无组织反应而仅见样黏液性水肿膜呈慢性、非特异性化脓性炎症反应,伴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慢性病灶中可见结核性肿样表现。组织可见菌体。皮肤黏膜隐球菌病有两型损害病变:

(1)质性损害组织反应小,局部有大量菌体聚集。

(2)肿性损害可有明显组织反应,包括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浸润,可有坏死区。

疾病诊断

本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预后及减少或避免后遗症的发生尤为重要。早期要依靠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怀疑出现脑病时应及时行液检查,如直接汁涂查是否有厚荚膜的菌体,同时行液培养。

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须与结核性膜炎、占位性病变及其他颅疾病相鉴

治疗用药

1.一般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

(2)严格掌握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的用药指征。

(3)加强护理和支持疗法。

2.抗真菌治疗

可选用氟康唑康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等。对于严重患者,予静应用两性霉素B后氟康唑的标准治疗法。在无艾滋病的轻症患者,氟康唑服,连用8~10周可能有效。在其他抗真菌药效果不佳时,伏立康唑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卡泊芬净对本病作用有限。对皮肤黏膜隐球菌病出全身用药外,还应以局部处理。

(1)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生素,与真菌胞膜上的固醇类结,改变膜的通透性,使菌体破坏,起杀菌作用。是前治疗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和全身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对霉素菌病效果较差。

1)给药途径①静滴注始宜用小量,如无不良反应,渐增量,疗程1~3个月。静注时用5%葡萄糖液稀释,浓度不超过0.05~0.1mg/ml,缓慢静滴注,每不少于6小时滴完。浓度过高易炎,滴速过快可发生抽搐律失常、压骤降,甚至跳停搏。②椎管注射或脑室注射限于治疗隐球菌性膜的病情严重或静滴注失败的病例。如有副作用可减量或暂停用药,药物过多可起蛛网膜炎而液细胞增多,暂时性神经炎、感觉消失、尿潴留、甚至瘫痪抽搐,如及早停用,大多能缓解。

2)副作用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寒战头痛头晕贫血减少,栓性炎等,对、造系统有一定毒性。为减轻副作用,可于治疗前半小时及治疗后3小时给阿司匹林,严重者可用静滴注氢化可地松或地塞米松。用药期间,应每隔3~7天检查、尿常规及功能,酐>2.5mg/dl时用药应减量,尿素氮>40mg/dl应停药,停药2~5周恢复正常,再从小始给药,注射部位易发生栓性炎,最初输液部位宜先从四肢远端小静始。

(2)5-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是一种服的系统性抗真菌药物,对隐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可与两性霉素B用,治疗全身性隐球菌病。婴儿量酌减。服吸收良好,清浓度高,液浓度可达清的64%~88%,容易产生耐药性,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皮疹、中性粒细胞核减少,损害,与两性霉素B用时可减少耐药性,药量可稍减,毒性反应可减轻,可缩短疗程。

(3)氟康唑双三唑类抗真菌药,作用机理和抗菌谱与酮康唑相似,体抗真菌活性比酮康唑强,生物利用度高,服吸收好,对念珠菌、隐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副作用有肠反应,皮疹、偶致功能异常。

(4)隐球菌荚膜的单克隆抗体治疗使用隐球菌荚膜的单克隆抗体治疗隐球菌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来源的荚膜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20例隐球菌病的一期临床研究在国外已完成,其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Thl型细胞因子IFN一γ也被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的治疗,前仍需通过大规模临床实验验其疗效。

预防

1、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外,避免创感染土壤及鸟粪等。

2、隐球菌病多继发于其他疾病,原发性较少见。对恶性肿、慢性消耗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和器官移植的病例,一旦发生可疑隐球菌感染,应立即查清病原,及时予以治疗,而且用药时间应适当延长。

3、注意卫生保健,忌食腐烂变质的等瓜果,防止鸽粪粪污染环境。

4、长期大量抗生素的应用,可起机体菌群失调;上腺皮质激素滥用,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这些都为隐球菌的感染和扩创造了条件。因此,应严格上述药物的使用指标,杜绝滥用。对于长期应用抗生素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例,若病情未见好转或恶化者,应考虑有隐球菌感染的可能,及时病原检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暑病

下一篇 暑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