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猩红热

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链球菌)感染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屑。少数患者患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关节的损害。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直径为0.5~2.0μm,革兰染色阳性。该菌对热及干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及一般消毒均能将其杀灭,但在液和脓液中可生存数周。刚从体检出时常有荚膜,无鞭毛、胞......
目录

病原学类

猩红热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直径为0.5~2.0μm,革兰染色阳性。该菌对热及干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及一般消毒均能将其杀灭,但在液和脓液中可生存数周。刚从体检出时常有荚膜,无鞭毛、胞,易含的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完全(β型)溶血该细菌细胞壁表面的所含的抗原不同,可分为A~U(无I、J)19组,猩红要由A组起。已知该细菌有M、R、T、S四种表面抗原,与痢疾要为M蛋白。M蛋白是细菌的菌体成分,对中性粒细胞和都有免疫毒性作用。而脂壁酸对生物膜有较高的亲和力,有助于链球菌黏附于人的上皮细胞。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力来源于细菌本身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细菌产生的毒素有:①致热性外毒素,即红疹毒素,链球菌能产生A、B、C、D4种抗原性不同的致热性外毒素,其抗议体无交叉保护力,均能致发热猩红热皮疹,并以抑制吞噬系统和T细胞的功能,触发Schwartzman 反应;②链球菌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以及损伤心脏的作用,可分为O和S两种溶血素。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生的蛋白酶有:①链激酶,可溶解块并阻止浆凝固;②透明质酸酶,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最终有得于细菌在组织;③链道酶,又称为核糖核酸酶(DNase),能裂解具有高黏稠度的DNA,从而破坏宿组织和细胞,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可损害含有这种成分的组织和细胞,⑤清混浊因子是一种a脂蛋白酶,可使马清混浊,对机体产生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和扩

疾病危害

猩红热患者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后,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临床典型表现为发热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极少数起死亡。2011年6、7月份以来,向来毒性温和的猩红热突然肆虐香港并造成两幼童死亡,这是近十年来猩红热疫情最严重的一年。近年来严重侵袭性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欧美一些国家再次增多,人类始重新注该群菌起的感染问题。

流行病学

猩红热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要传染源,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说话等式产生沫通过呼吸道而传播细菌,也可以通过皮肤伤或产道等处传播。人群普遍容易感染,感染后人体可以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发病机制

猩红热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力来源于细菌本身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细菌本身的M蛋白和细菌荚膜能抵抗机体吞噬细胞的作用,在链激酶、透明质酸酶等作用下使炎症扩组织坏死。产生的毒素包括致热性外毒素(即红疹毒素)和溶血素:前者能致发热、使皮肤管充水肿、上皮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猩红热样皮疹;红疹毒素除了与各种免疫反应及细胞反应有外,还能通过增强机体对链球菌各种产物的超敏反应起致热反应及皮肤红斑反应[3]。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以及损伤心脏等。而毒素入后,起全身毒血症表现,如发热头晕头痛等。产生的蛋白酶类包括链激酶、透明质酸酶、链道酶、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以及清混浊因子,致使宿组织和细胞破坏、炎症扩组织坏死。A族链球菌有超过100种M蛋白清型,机体感染后产生的抗M蛋白抗体只可以抵抗同型细菌的再次感染,机体感染后获得的抗菌免疫每个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因此儿童可能多次发生猩红热。

病理改变

猩红热要由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综而成,并起相应的病理改变。

①化脓性病变:A组链球菌感染机体后要通过细胞壁的脂壁酸附着到宿细胞上,因其M蛋白的抗吞噬作用而迅速繁殖,并产生溶血素、外毒素,使宿细胞死亡,并通过破坏机体组织的防卫屏障,使感染得以扩起化脓性改变。

中毒性病变:为毒素入起的全身毒血症表现。皮肤:起皮肤管充水肿、上皮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为明显,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最后表皮死亡落,成“屑”。黏膜:亦可见出成“疹”。淋巴结:可见间质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充、脂肪变性。:可有混浊肿胀和变性,重者可坏死。脏呈间质性炎症。

变态反应性病变:要表现为关节滑膜囊浆液性炎症,原因可能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某些型与受感染者小球基底膜或关节滑膜的抗原产生交叉免疫反应,也可能是成了抗原抗体复物沉积在上述部位而致免疫损伤。

疾病分类

猩红热猩红热临床分型:

普通型

脓毒型

中毒

外科型:包括产科型。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潜伏期1~7天,一般为2~5天,临床表现差较大:

普通型

猩红热在流期间大多数患者属于此型。临床要表现为:

发热:多为持续性,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

峡炎:表现为咽痛咽痛,局部充并可有脓性渗出液,颌下及颈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③皮疹:皮疹是猩红热最显著的症状。典型皮疹为均匀分布的弥漫充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皮疹一般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出疹先后始消退,2~3天退尽。疹退后始出现皮肤屑。近年来,由于患者很早使用抗菌素,干扰了疾病的自然发展,出现症状轻者多见,常仅有低热、轻度咽痛症状,皮疹、屑等症状较轻,但仍可变态反应性并发症,损害心脏关节

皮疹特征

发热后24小时始发疹;

Ⅱ 始于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

Ⅲ.病程初期白苔,红肿的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为“草莓”,2~3天后白苔落,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凸起,又称为“杨梅”。

Ⅳ“周苍白圈”如面部仅有充而无皮疹,周围充不明显,相比之下显得 发白,称为“周苍白圈”。

Ⅴ“帕氏线”(在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紫色线状,称为“线状疹”或帕氏线)

脓毒型

峡炎表现为部红肿,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细菌扩到附近组织成化脓性中耳炎、旁窦炎、乳突炎、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还可血症。此型已少见。

中毒

临床表现要为毒血症。高热、剧吐、头痛、甚至志不清,可有中毒炎及感染性休克峡炎不重但皮疹很明显。此型病死率高,前亦很少见。

外科型

病原菌由创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此型预后较好。

诊断鉴别

实验室诊断

猩红热①. 一般检查:液: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达80%以上,严重患者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出疹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5%~10%。尿液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如果发生变态反应并发症,则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②. 检查:可用免疫荧光法检查拭子涂快速诊断。

③. 病原检查:可用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溶血性链球菌。培养很少有阳性结果,而拭子培养常常可有链球菌生长

疾病诊断

猩红热的病例多为临床诊断,要依据流资料如病史中是否有与猩红热或峡炎患者接触,临床上具发热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特征性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相应发现。确诊依据为拭子、脓液培养获得A组链球菌。

诊断

本病发生的峡炎需与其他峡炎如一般急性峡炎、白喉患者峡炎相鉴;皮疹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药疹以及金葡菌感染成的皮疹相鉴据流史、临床表现、以及病原面来鉴

① 其他峡炎 在出皮疹前峡炎与一般急性峡炎较难鉴白喉患者的峡炎比猩红热患者轻,假膜较坚韧且不易抹掉,猩红热患者脓性分泌物容易被抹掉,结细菌检查有助于诊断。

麻疹 病初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第4天出疹,疹型与猩红热不同,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皮疹特多。颊粘膜斑及白细胞计数减少为重要区

风疹 起病第1天即出皮疹。始呈麻疹样后融,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退疹时无屑。后及枕下淋巴结常肿大。风疹病毒特异抗体效价上升等有助诊断。

④药疹 有用致疹药物史。皮疹有时呈多样化表现,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由躯干到四肢,全身症状轻,与皮疹的严重程不相称。本病无峡炎、杨莓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金黄葡萄球菌感染 有些金黄葡萄球菌亦能产生红疹毒素,可以猩红热样的皮疹。鉴要靠细菌培养。本病进展快,预后差,应提高警惕。 应据药敏实验给予抗生素治疗。

疾病治疗

猩红热① 一般治疗:包括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

② 对症治疗:要包括物理降温、补充维生素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症状较重时可以雾化、以减轻症状

③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2~3次/天,注射,连用5~7天。脓毒型患者应加大量到800万~2000万U/d, 分2~3次静输入。儿童20万U/(Kg.d)分2~3次静输入,连用10天或热退后3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成人1.5~2g/d,分4次静输入,儿童30~50mg/(Kg.d),分4次静输入。对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青霉素连续用药7天,一般均可转阴。

疾病预后

脓毒型与中毒前已很少见,中毒型病死率较高,普通型和外科型预后较好。

疾病预防

猩红热① 本病流时,儿童应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

② 隔离患者 住院或家隔离至拭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可解除隔离(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天)。拭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③ 接触者的处理 儿童机构发生猩红热患者时,应严密观察接触者包括儿童及工作人员)7天。认真进晨间检查,有条件可做拭子培养。对可疑猩红热、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与隔离治疗。

饮食注意

猩红热① 饮食应清淡,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流食。伴有峡炎的患者,在进食时可能伴有疼痛,予以软食或流质饮食是很有必要的。如牛奶、豆浆、蛋汤、鸡蛋羹等含优质蛋白高的食物,还应多给藕粉杏仁莲子粥、麦乳等补充热量。

② 恢复期应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如鸡泥、肉泥、泥、泥、菜粥、小薄面、荷包蛋、龙须面等。

③ 病情好转可改为软饭。但仍应注意少油腻及无辛辣刺激的食物。

④ 高烧注意补充水份,饮料、果蔬。

⑤ 如并急性肾炎,应给少盐、低蛋白质、半流质饮食。

⑥ 总之,以上皮肤有痘疹类疾病患儿,饮食宜细、软、烂、少纤维素,并注意从饮食中补充维生素B12,以加快痘疹的恢复,其中类及发酵豆类制品豆腐维生素B12含量颇高。

疾病护理

猩红热在日常生活中,家里有儿童患猩红热时,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窗通,餐具应和其他家成员分隔离,且餐具、玩具等用热肥皂水清洗消毒。咽痛者可用生理盐水漱,有条件可在家中使用凉雾加湿器,以补充空中的水分,有助于舒缓喉咙疼痛。可用湿毛巾来缓解孩子脖子周围的腺体肿大。当皮疹发痒时,应注意剪短孩子的指甲,以避免皮肤过度的抓伤和感染。高热可用较小量退热,或用物理降温等法。

并发症状

猩红热① 化脓性并发症 可由本病病原菌或其他细菌直接侵袭附近组织器官起。常见的如中耳炎、乳突炎旁窦炎、颈部软组织炎、蜂窝织炎肺炎等。由于早期应用抗菌疗法,此类并发症已少见。

中毒性并发症 由细菌各种生物因子起,多见于第1周。如中毒炎、心包炎等。病变多为一过性,且预后良好。

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一般见于恢复期,可出现湿关节炎、炎、膜炎、心包炎及急性小球肾炎。并发急性肾炎时一般病性轻,多能自愈,很少转为慢性。

专家观点

猩红热① 小儿猩红热是常见病,多发病,抗菌治疗效果好,但是有时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所以应当注意早期表现,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② 病愈后的护理和卫生是比较重要的,特是有可能接触的用品(包括大人)应该进彻底消毒。

③.平时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蔷薇叶

下一篇 荠苧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