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热病

中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热病内伤发热两大类疾病。狭义包括以下几种含义:①一切外感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②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所发的暑病。《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洪盛。”《温热逢源》:“伏所发者,为......
目录

基本说明

由于外感热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且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疗效较好,故此处要讨论外感热病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六淫温热疫毒之,导致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数等为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是中医科六大急症之一。属于中医伤寒温病瘟疫、四时感冒或时行感冒范畴,外感热病包括了现代医的大部分感染性疾病。

病因

外感热病病因六淫、疠、虫毒等外侵入人体,正气,正交争导致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所致。《灵枢·百病始生》云:“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与其身,两虚相得,乃客其。”指出了外感热病是由人体正气不足或邪气相对强盛导致疾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外感热病中医温病范畴,常见于现代医性感冒、急性化脓性扁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重症包括流、乙、流性出热、中毒肺炎血症等。其临床表现为高热,面红目赤饮,心烦不安,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数等热炎上亢奋症状,在病程中易化火伤阴内陷生变,出现动、动、窍等危逆证候。

辨证施治

外感热病辨证法众多,其辨证重点在于:分清表里、辨明热、确定虚实。分清表里,以确定病变部位。一般而言,表证发热恶寒并见,半表半里发热恶寒交替出现,而里证虚证发热恶寒只见其一或均不出现。辨明热,可以确定病变热属性,又可分辨感性质。确定虚实,可以判断病变虚实属性,了解正消长变化趋势。一般而言,外感热病的前、中期为盛正实,后期则为衰正虚或去正复。

临床常用分期法对外感热病辨证施治。

1.盛正实阶段(包括表卫、里热阶段)

外感热病初期在发病的第1~3天,临床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或伴咽痛红等症。此阶段治疗宜辛凉解表、清轻透邪,代表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甘草、苇杏仁桔梗)、银翘连翘、银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外感发热,汗出不解,病传里,邪气,导致失宣降,,则出现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此阶段治疗宜清发汗退热,代表为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

2.衰正虚阶段(包括阴虚阶段、气虚阶段)

热病过程中,温热最易伤津耗液及衰正虚阶段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阴两虚表现。如病后余热未清,津两伤,见低热不退或热退后易复发、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口干舌红少苔、细数,治疗上宜滋养阴液、调理,可采用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皮)或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粳米甘草);如见瘥后不寐,自汗盗汗者,多为阴液亏虚,余热扰,应慎用滋补,而以清养为益,可用枣仁汤知母茯苓川芎甘草酸枣仁)加麦冬人参黄连竹叶等。

3.去正复阶段

外感热病去正复阶段患者外已解,胃虚弱较甚者,可采用运脾汤(党参白术茯苓佛手壳、石菖蒲仙鹤草)。

预防保健

对于外感热病,要注重瘥后调治,即疾病恢复后余未尽、隐患尚存之时的调治。可据患者体质辨证施补,其中重在补养阴液,可用麦冬、生地、皮、沙参西洋参、鲜石斛、汁、蔗汁、竹沥、茅等补阴清热。并宜固护,以五谷、五菜之品充养,但忌食肥甘厚味,以免助湿,恋

除药物饮食调治,以下忌也应注意:一则忌口,如肴、甘脆、肥鲜、生冷等物不宜食;二则忌劳心劳力,不可费费力,过喜过怒,多言多动,以防再伤正气,病迁延不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蔷薇

下一篇 蔷薇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