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伤寒

伤寒杆菌造成之伤寒病,在伤寒和地区患者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肿大,周围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伤寒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如酸过低、重度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
目录

疾病分型

伤寒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发病原因

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如酸过低、重度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由,如未被酸杀死则进入小肠肠黏膜侵入集淋巴结、孤立淋巴滤肠系膜淋巴结繁殖,再门静导管进入流,成第一次血症。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流扩骨髓淋巴结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流,成第二次血症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肿大等临床表现。同时细菌可随环扩至全身各器官组织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脓肿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细菌可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脏随尿液排出。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病程第2~3周,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肿胀、坏死、溃疡等。若病变波及管则可起出,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起复发。

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的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可见吞噬了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寒”。   要病变部位在回肠下段的集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病程的第1周,病变部位高度肿胀,镜下见到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增生;第2周病变组织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溃疡,此时可发生肠出肠穿孔;第4周后溃疡组织逐渐愈,不留疤痕或狭窄。肠系膜淋巴结也有类似病变。脾脏肝脏的病变也较为显著。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吞噬作用增加及内毒素等的作用致、白细胞减少或贫血

临床表现

多发群体

男女老幼均可发病。饮食卫生较差者,无伤寒特异免疫力而到伤寒高发地旅者易发。

疾病症状

潜伏期7~23天,多数10~14天,整个病程4~5周。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分为下述四期。   1.初期:病程第一周。多数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现阶梯样上升,5~7日高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部不适等,病情逐渐加重。

2.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伤寒特有的症状和体征。①持续高热,热型要为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时间10~14天;②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明显,舌苔厚腻,部不适,腹胀,可有便秘腹泻,下有轻压痛;③心血管系统症状:相对缓脉和重;④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症患者可有谵妄昏迷膜刺激征(虚性膜炎);⑤脾大:多数患者有脾大,质软有压痛。部分有肝大,并发中毒炎时,可出现功异常或黄疸;⑥玫瑰疹:于病程第6天胸部皮肤可见压之退色的淡红色丘疹,直径2~4mm,一般在10个以下,分批出现,2~4日消退。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症状渐减轻,食欲好转,腹胀消失,回缩。本期可出现肠穿孔肠出等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食欲恢复,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但在体弱或原有慢性疾患者,其病程往往延长。

诊断鉴别

助检查

1.常规 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对诊断及观察病情都有价值,其消长与病情相一致。也可减少。

2.尿常规 极期可出现尿蛋白及管型。

3.粪便常规 在肠出时有便或潜试验阳性。少数患者当病变侵及结肠时可有黏液便甚至便。

4.培养 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后逐渐下降,病程的任何阶段都可获得阳性结果。用玫瑰疹刮取物做培养也可获阳性结果。对已用抗生素的患者,可取凝块做培养。

5.骨髓培养 较培养阳性率更高,可达90%以上,其阳性率受病程及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较小。   6.粪便培养 整个病程中均可阳性,第3~4周阳性率最高,达75%,但应排除道带菌而患其他疾病者。

7.尿培养 病程第2周后出现阳性者可达50%。

8.胆汁培养 用十二指肠流的胆汁培养,对病程后期的诊断和发现带菌者有意义。

9.肥达反应(伤寒清凝集反应) 肥达反应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的O抗原、H抗原、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5种。测定患者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助诊断价值。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现阳性,其效价随病程的演变而递增,第4~5周达高峰,至恢复期应有4倍以上升高。   10.其他免疫实验 检测清或尿中伤寒抗原或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对伤寒的早期诊断有意义。

诊断

1.病毒感染 此类患者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周自愈。

2.斑疹伤寒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斑疹伤寒多见夏秋。一般起病较急,搏较速,多有明显头痛。第5~6病日出现皮疹,数量多且可有出性皮疹。外斐反应阳性。治疗后退热比伤寒快。

3.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有眼结膜充,全身酸痛,尤以腓肠疼痛与压痛为著,淋巴结肿大等;外周白细胞数增高。确诊有赖于相的病原检查。   4.急性病毒性伤寒并发中毒炎易与病毒性炎相混淆,但前者功能损害较轻,有黄疸黄疸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伤寒的其他特征性表现,且炎病原检查均为阳性。   5.布氏杆菌病 患者有与病畜(牛、羊、猪)接触史,或有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史。本病起病缓慢,发热多为波浪型,退热时伴大汗,并有关节痛或痛等症状。病程迁延,易于复发。确诊须有液或骨髓培养出病原体、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

6.急性粟粒性结核 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不规则,常伴盗汗搏增快、呼吸急促等。发病2周后Χ线胸检查可见双有弥漫的细小粟粒状病灶。

7.血症 少部分血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不增高,可与伤寒混淆。血症多有原发病灶,热型多不规则,常呈弛张热,伴寒战,无相对缓脉。白细胞总数虽可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升高,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8.其他 疟疾恶性组织细胞病、湿热以及变应性亚血症等,有时需进

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

1.氟喹诺酮类 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服吸收完全,体分布广,胆汁浓度高,副作用少,不易产生耐药,用作首选。氧氟沙星300mg,每日2~3次服,或200mg,每8~12小时1次静滴注;也可选用环丙沙星等。疗程为2周。儿童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2.头孢菌素类 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效果较好,胆汁浓度高,复发者少,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伤寒和儿童伤寒的治疗。

3.氯霉素 氯霉素可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的治疗。在疗程中应每周查象2次,白细胞<2.5×109/L应停药,更换为其他抗菌药物。伴有G-6PD缺陷的患者,用药后可发生溶血本药对带菌者无效。婴幼儿、液病、功能障碍者慎用。

4.氨苄西林 其适应为:①对氯霉素等有耐药的患者;②不能应用氯霉素的患者;③妊娠伤寒;④慢性带菌者。疗程不短于2周。本药优点是胆汁浓度高。

5.其他 对耐药菌株起的伤寒尚可选用阿米卡星及利福平等药物,但应注意其对的毒副作用。

手术治疗

肠道大出积极治疗仍出不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疾病预后

伤寒的预后与病人的情况,年龄,有无并发症,治疗早晚,治疗法,过去曾否接受预防注射以及病原菌的毒力等有。自应用氯霉素以来病死率明显降低,约在1%~5%.老年人,婴幼儿预后较差,明显贫血养不良者预后也较差。并发肠穿孔肠出炎,严重毒血症等病死率较高。

疾病预防

预防

1.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隔离并治疗患者和带菌者,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或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2次(每周1次)阴性可出院。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连续大便培养4次阴性可恢复与食品、儿童有的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消灭苍蝇),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进食生水和不洁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流的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菌苗。前使用的有伤寒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用伤寒杆菌Ty21a.变异株制成的服活菌苗等,可据条件选用。

预防药物

前无推荐的药物预防法。

饮食注意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退热后,食欲增强时,仍应继续进食一段时间无渣饮食,以免诱发肠出肠穿孔

疾病护理

护理

注意皮肤及口腔的护理,注意观察体温、搏、压、部、大便等变化。

注意事项

1.高热 适当应用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类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

2.便秘或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用泻和高压灌肠。

3.腹泻 可用收敛药,忌用鸦片

4.腹胀 可用松节油部热肛管新斯的明类药物。

5.激素的应用 对毒血症症状明显和高热患者如无忌可在足量有效的抗菌治疗下短期加用糖皮质激素

并发症

1.肠出 多出现于病程第2~3周,可见大便潜阳性至大量便。少量出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快,可由大便潜试验实;大量出时热度骤降,搏细速,体温与搏呈现交叉现象,大便呈柏油样便或果样便,并有休克的表现。

2.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多因饮食不当、饱餐或食用多渣难消化、易胀食物所致,也可因滥用泻药、高压灌肠等使肠道压力增高诱发。表现为突然右下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呃逆、出冷汗搏细速、体温暂时下降等,但不久体温又迅速上升,并出现腹膜炎征象,壁紧张,出现压痛与反跳痛,腹胀浊音界消失等,Χ线检查下有游离体,白细胞计数升高。

3.中毒炎 表现为功能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肿大。

4.其他 如中毒炎、溶血性尿毒综征、部感染、胆囊炎、骨髓炎、肾盂肾炎等。

专家观点

人是伤寒杆菌的唯一宿。被病人或携带者的排泄物污染的水或食物是要的传染源。对伤寒无免疫力者,前往伤寒高发地前应进伤寒动免疫。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