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鼠咬热

咬热是小螺菌(Spirillumminus)或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moniliform)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咬人后其他病原体起的局部病灶和(或)发热性感染,则不包括在本条范围咬热是小螺菌(Spirillumminus)或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moniliform)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咬人后其他病原体起的局部病灶和(或)发热性感染,则......
目录

概述

咬热是小螺菌(Spirillumminus)或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moniliform)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咬人后其他病原体起的局部病灶和(或)发热性感染,则不包括在本条范围

发病地区:本病发于世界各地,中国报道者仅数十例,要为小螺菌咬热。

强度与传播:小螺菌型的要传染源为家,念珠状链球菌型为野生

疾病病因

病原体有两种:一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或称咬热螺旋体,长约3~5μm,有鞭毛,运动迅速,其所致疾病为螺菌热(spirillnm fever,在日本称为sodoku)。另一种为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长1~3μm,呈、卵或梭等,其所致疾病为链杆菌热(streptobacillary fever)。美国麻省哈佛山曾由牛奶起此病流,乃因乳牛被咬所致,故又称哈佛山热。解放前我国朱世镖(1940)曾从江西山报告咬热1例,年龄是22个月。

小螺菌态短粗,两端尖,有2-6个规则螺旋,菌体两端有一或多鞭毛,暗视野下运动迅速。念珠状链杆菌的菌体短,常排列成链,如念珠,革兰染色阴性。小螺菌常存在于的眼、部分泌物及齿中,念珠状链杆菌是野生和实验用的正常菌群,后者可转变为无胞壁的L型。咬热一般通过咬伤而致病,但念珠状链杆菌也可通过染菌牛奶、饮食而传播。

发病机理

病菌从伤进入人体,淋巴系统侵入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后侵入环而血症和毒血症症状。小螺菌型在咬伤部出现炎症,有单核细胞浸润、水肿、坏死;局部淋巴结淋巴管也同时发炎淋巴结呈增生性肿大,随后小螺菌由此多次人起反覆发作。

流行病学

近年来害猖獗,老咬人之事时有发生,尖锐的齿在刺入人体的刹那间,即可将细菌、病毒注入体,而一些人(包括部分乡村医生)对起的疾病不甚了解,常导致误诊而延误治疗。 病原体为一种小型螺旋体或一种杆菌,依据病原的不同,症状各有不同。

疾病分类

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实为两种病原体各异、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的疾病。病原体分是小螺菌及念珠状链杆菌,临床上也病原体分类将咬热分成两型。本病发于世界各地,但病例较少,中国仅见小螺旋菌起的报道。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未治疗者死亡率达10%。两型在感染式、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各面均有差异。

小螺菌型 病原体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属螺菌科。长约3~6m, 似螺旋体,有2~6个规则螺旋,两端尖锐,每端有一或一束鞭毛,运动活泼,革兰氏染色阴性,在人工培养基上不生长,通过动物接种可被检出。本型分布于世界各地,以亚洲为多。中国有在病例报道,多在长江以南。类是传染源,咬过病的猫、猪及其他食肉动物也具有感染性。

人被这些动物咬伤后得病,人群对本型普遍易感,以居住地卫生情况差的婴幼儿及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机会为多。人被病咬伤后,小螺菌进入淋巴系统起局部淋巴结炎,进入环中可致血症、毒血症。潜伏期14~18天。起病急骤,表现寒战,高热达40℃以上,持续3~6日,随后体温迅速降至正常,3~7天间歇,体温又升高。如此反复,呈回归热型。高热期间有头痛、乏力、肉酸痛。局部伤肿痛、坏死,成硬结状表面有黑痂的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触痛。半数病人的四肢、躯干出现大小不一的暗紫色皮疹,数量不多,可融。重者发生谵妄昏迷血症和毒血症。体温正常期间,症状缓解,皮疹消退。未治疗者可如此反复6~8次。咬史、回归型发热,伴有原发病灶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可作出临床诊断。

发热时取作动物接种分离病原菌,或取伤分泌物作显微镜检查,有助于确诊。此外半数患者清瓦瑟曼氏反应和康氏反应阳性,也有诊断价值。对本病除作一般性治疗外,局部伤要作处理。对小螺菌既往用砷治疗,现首选青霉素治疗。预后一般较好。灭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

念珠状链杆菌型 又称黑弗里尔热或流关节红斑症。病原念珠状链杆菌属弧菌科,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呈链状排列,菌体中的念珠状隆起为菌体宽度的2~5倍。在含20%新鲜兔血清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兼性厌氧,加热至55℃,30分钟即可杀灭。传染源是野生或实验室饲养的类等啮齿动物。人被病咬伤或食入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而发病。192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黑弗里尔有一次暴发,就是因食用了被病原菌污染的奶制品而发生的。中国至今无此型咬热的报道。人体被病咬伤后,伤很快愈,无硬结样溃疡消化道感染者,则无伤。本型潜伏期1~7天(一般2~4天),起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呕吐头痛、剧烈痛,手掌及足可见在皮疹。多有关节红肿、疼痛,可有渗液,要累及大关节

咬史及临床表现即可考虑本病。发热期作关节渗液培养,若分离到病原菌即可确诊。清瓦瑟曼氏反应和康氏反应阴性。若病后2~3周清中测到特异凝集素,也有助于确诊。除一般治疗外,应用青霉素红霉素作病原治疗,若伤未愈则需作处理。防、灭是预防工作的重点。野外工作人员应作好个人防护。注重饮食卫生,切断消化道传播途径,防止暴发。

临床表现

由小螺菌所致的咬热,在咬伤之后,过1~3周的潜伏期,原有的伤又重新红肿和疼痛,出现水疱、坏死及下溃疡。局部淋巴结显著增大,有间歇性发热(可高达40℃以上)、寒战呕吐痛、关节痛及各种皮疹(斑疹丘疹荨麻疹等),以及脾脏增大症状,甚至发生惊厥关节症状极少见。如不加疗,能每隔10~15日重发一次,可致贫血养不良。一般在多次发作时,症状越来越轻微,几次后自愈。白细胞总数稍有增加,可出现贫血清华氏及康氏反应多假阳性。

由链杆菌所致咬热,潜伏期短,一般在1周(2~7天)就发热,出现丘疹,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和上呼吸道症状。没有淋巴结炎。热度的重发,没有小螺菌所致的那样规律性。白细胞往往高达(20~30)×109/L(2~3万/mm3)。即使未予治疗,大多自然痊愈。

体征

小螺菌咬热的潜伏期为4-28d,一般均超过10d,原己愈的伤发生紫色肿胀以至坏死,成为硬结下溃疡;上覆焦痂,局部淋巴管淋巴结肿胀压痛。患者有寒战、高热及毒血症症状。热呈弛张型,持续3-5d急骤下降,间隔3-10d后重新出现,如此回归发作3-5次或更多。常有皮疹,为紫红丘疹或结,多见于下肢和躯干。病程可迁延2-3d,甚至1年以上。

念珠状链杆菌咬热的潜伏期为1-22d,多数为3-7d。急起发热,伴全身酸痛。70%-80%病人于病程第1-3d出现丘疹,呈离分布,偶为淤点或成脓疱。多关节炎为本病的特征,以大关节为多,重者红肿积液,轻者仅感疼痛。咬伤处无硬结或溃疡,局部淋巴结不肿大,病程2周左右。

小螺菌型的确诊要依据在各种检材(液、伤渗出液、淋巴结穿刺液、皮疹浆液等)的涂或暗视野映光检查中找到病菌;也可用以上检材接种于小、豚的皮下或,5-15d取腔液作上述检查,更易找到小螺菌。对念珠状链杆菌型患者,可取急性期、脓、关节滑囊液作培养和小接种,以找病原菌;小1-2d死亡,采作培养可获较高检出率。

诊断说明

对小螺菌所致病例,除咬史外,须从患者的液、关节液或局部脓液找病原体,或在黑地映光镜下检出螺旋体,或将涂染色后检查。如将液接种小白、豚或兔的腹膜,1周后检查液及腔液,易于发现此病的小螺菌。因为小动物本身可带这类病原体,在接种前须先检查液,以肯定它没有这种感染,然后再接种。对于链杆菌所致的病例,除上述法找病原体外,可用-液相色谱法(1985)作快速诊断,还可利用法检查凝集素的存在。

试验也有助于后一型的诊断,可采凝或补结试验,双份清的效价有4借以上增长者具确诊价值。

鉴别诊断

要是鉴螺菌病例与链杆菌病例。此外,应与疟疾、慢性膜炎血症、野兔热、猫抓热、立克次体病川崎病相鉴

实验检查

(1)培养或暗视野检查发现致病菌。

(2)病程后期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

治疗

青霉素对小螺菌及链杆菌所致病例都有特效,尤其对小螺菌更为敏感。一般只须1次30万U的普鲁卡因青霉素肉注射,就能控制感染。对感染时间较长者有时须连续注射6~7日才能痊愈。对链杆菌病青霉素需用量较大,每日约100~120万U,疗程10日。对少数顽固病例可加用四环素。对青霉素不敏感的病例可用四环素链霉素代替。对两种病原体不易分清的病例,亦宜治以较大量青霉素

治疗注意

1.小螺菌型咬热首青霉素注射时应注意赫氏反应的发生。

2.病原菌为L型耐药菌者,青霉素量加大至每日600万U以上(成人),儿童则 10/l丁U/kgo。

3.若并发膜炎、脓疡,则青霉素每日量应增至1 200万U以上。

预防说明

以灭为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黄汗

下一篇 圣路易斯型脑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