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暴泻病

暴泻病,又暴注,是指发病突然,以排便次数剧增,泻下急迫为特征的科急性病。早在《素问》中已提到针灸治疗“飧泄”。而暴泻针灸治疗,在唐代《备急千金要·卷三十》中即有记载:“阴陵泉、隐白,胸中热,暴泄”。金元时期,《儒门事亲》也强调灸水分对本的良好疗效,刘完素则用灸大椎的法治疗“热水泄”。元明时期《卫生宝鉴》、《世医得效》、《奇效良》等记录了葱熨、盐熨、艾熨、外法的民间验。......
目录

概述

暴泻病,又暴注,是指发病突然,以排便次数剧增,泻下急迫为特征的科急性病。早在《素问》中已提到针灸治疗“飧泄”。而暴泻针灸治疗,在唐代《备急千金要·卷三十》中即有记载:“阴陵泉、隐白,胸中热,暴泄”。金元时期,《儒门事亲》也强调灸水分对本的良好疗效,刘完素则用灸大椎的法治疗“热水泄”。元明时期《卫生宝鉴》、《世医得效》、《奇效良》等记录了葱熨、盐熨、艾熨、外法的民间验

现代医中的急性肠炎、急性食物中毒,及某些肠道过敏所致的急性腹泻均归属于本范畴。

病因病机

暴泻发病,有因外感寒湿暑湿,困阻脾阳失健运,水谷相随而下;或系暴饮暴食、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致传导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辩证分型

(一)外感暴泻

泻下急迫,腹痛肠鸣。如为暑湿所致,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渴,小便短赤濡数或滑数,舌苔黄腻;如外感寒湿,则见泄泻清稀,或兼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濡缓,苔薄白或白腻。

(二)食伤暴泻

腹痛肠鸣,痛时即下,痛势急剧拒。泻后痛减,粪便臭如败卵,腹胀痞满,食后痛甚,泄泻更著,滑,舌苔垢浊或厚腻。

治疗

(一)外感暴泻

1.治则:清化湿

2.取:天枢、上巨虚;暑湿池、隐白,寒湿、阴陵泉。

3.义:天枢是大肠之募,上巨虚是大肠之下合穴募穴是脏腑之所聚之处,合穴经脉所汇之地,二又统属用可调整肠传导与运化功能,是止泻之要。如为暑湿所致,加手阳明之池,解阳明之腑热;足太阴之井隐白,清利湿热;如为寒湿所困,取,温阳健脾,消积而助运化;阳陵泉,化湿滞而止泄泻

4.治法:天枢、上巨虚,平补平泻,宜中强刺激,上巨虚应在压痛明显处刺入。池、隐白用泻法,隐白出针后宜挤去恶血隔盐灸,阴陵泉先泻后补,以泻为

5.古

针灸资生·第三》:“、治泄利不止”,“天枢、冬日重感于则泄,当脐痛,肠间游切痛,若腹痛而后泄,此客于肠间云云,灸元百壮”。

《扁书·卷中暴注》:“若危笃者,灸命(位于‘胁下脘中,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二百壮可保”。

·肠大便门》:“暴泄:隐白”。

针灸大成·卷九》:“大便泄泻不止;中脘、天枢、中极”。

(二)食伤暴泻

1.治则:消食导滞和

2.处俞、中脘、大肠俞、足三里。

3.义:本为食伤所致,现俞,募中脘,健脾,实为治本之策;足阳明足三里,更可通降气机,配大肠俞化积导滞,推陈致新使大便得以转实。

4.治法:俞用补法,余均用泻法。

5.古

《备急千金要·卷三十》:“大肠肠鸣、月真肿、暴泄”。

《针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水痢不止,食不化,刺阳明天枢二……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壮”。

【古案选介/家验案】

泄泻

一人患暴注,因忧思伤也,服金液,霹雳汤不效,盖伤之深。灸命二百壮,小便始长,服草而愈。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暴热

下一篇 病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