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线虫病是我国较常见的一种蠕虫蚴移症,病原体为广州管线虫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临床上较常发生脏,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炎或膜炎。广州管线虫最早是由我国的陈陶教授在广东及褐家发现,当时命为广州线虫。后由Matsumoto在我国台湾报道,至1946年才由Dougherty正式命为广州管线虫。广州管......
目录

疾病名称

广州管线虫病

疾病概述

  广州管线虫病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但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人是广州管线虫的非正常宿,是偶然宿。如果人获得感染,该虫很少在人体发育为成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幼虫,不能离人体继续发育

  防治: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 用甲苯哒唑可杀死实验感染大部分成虫。 预防本病要为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不吃生菜、不生水;因幼虫可皮肤侵入机体,故应防止在加工螺类的过程中受感染。

疾病分类

  神经科,感染科

疾病描述

  广州管线虫:寄生管。偶可寄生人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炎或膜炎。本虫最早由陈陶(1933、1935)在广东及褐家发现,命为广州线虫。后由Matsumoto(1937)在台湾报道,到1946年才由Dougherty订正为本虫。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膜炎在太平洋地区某些岛屿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有在或暴发流,但直至1960年代初才明确此病与广州管线虫的寄生。人体首例广州管线虫病是由Nomura和Lin于1944年在台湾省发现的,至1988年在台湾省报告疑为本病的患者共310例,得到病原确认的35例。在中国大陆,首先由黄贤嶙等(1979)年于广州报道一疑似病例后,朱师晦和何竟智于1984年各报道1例在病人脑积液中查见了幼虫,继后,在广东香港浙江天津黑龙江辽宁等地又报道了10个查到虫体的人体病例。在浙江温州市区发现一起依据感染史、临床表现、免疫和流确认的暴发性流病例55个。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3000个病例报道。

  成虫线状,体表具微细环状横纹。头端钝,头中央有一小,缺囊。雄虫长11~26mm,宽0.21~0.53mm,交伞对称。雌虫长17~45mm,宽0.3~0.66mm,尾端呈斜锥子宫双管白色、与充满液的肠管缠绕成红、白相见的螺旋纹,十分醒,阴门于肛孔之前。成虫寄生于多种类的动脉。虫卵产出后进入毛细管,第一期幼虫孵出后穿破毛细管进入,沿呼吸道上,再吞入消化道,随后与宿粪便一起排出。当此幼虫被吞入或动侵入中间宿(螺类及蛞蝓)体后,在其组织先后发育为第二及第三期幼虫。类因吞食含有第三期幼虫的中间宿、转续宿及被幼虫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我国广东海南云南浙江台湾香港等地发现的中间宿有揭云玛瑙螺、皱疤坚螺、短蜗牛、中国田螺环梭螺、福寿螺和蛞蝓。转愈宿有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和蜗牛;国外报道还有、蟹等。终宿以褐家和黑家较为多见,此外还有白、黄毛和屋等。

症状体征

  幼虫在人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炎或膜炎。此病以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除大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脊髓病理改变为充、出组织损伤及肿炎症反应。最明显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炎表现,其次为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低度或中度发热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起初为间歇性,以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对45%病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部。据统计分析,在严重病例中,58%的病例发热伴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16%的患者有视觉损害;12%有眼部异常;5%存在缓慢进性感觉中枢损害;17%的可累及神经;眼外直瘫痪面瘫为3%与4%;低于1%的患者发生无定位的四肢软弱。据温州同批感染的47例患者临床分析表明: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27天,平均潜伏期为10—25天;症状头痛(91.5%),躯体疼痛44例(93.6%),有游走性疼痛33例(70.2%),皮肤触摸痛30例(63.8%),低中度发热25例(53.2%),高热2例(4.3%)。此外,还有部、眼部或广州管线虫病的报道。

疾病病因

  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本虫幼虫的中间宿和转续宿而感染,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生水也可感染。动物实验提示,第三期幼虫可皮肤动进入宿。由于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故在人体虫体停留在第四期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

病理生理

  幼虫在人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炎或膜炎。此病以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除大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脊髓病理改变为充、出组织损伤及肿炎症反应。最明显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炎表现,其次为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低度或中度发热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起初为间歇性,以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对45%病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部。据统计分析,在严重病例中,58%的病例发热伴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16%的患者有视觉损害;12%有眼部异常;5%存在缓慢进性感觉中枢损害;17%的可累及神经;眼外直瘫痪面瘫为3%与4%;低于1%的患者发生无定位的四肢软弱。

诊断检查

  诊断本病的依据:有吞食或接触含本虫的中间宿或转续宿史;典型的症状特征;积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数超过10%;免疫检查阳性或从积液中查出幼虫或发育期雌性成虫或雄性成虫,但一般对病原检出率不高。

治疗方案

  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用甲苯咪唑可杀死实验感染大部分成虫。

疾病预防

  预防本病要为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不吃生菜、不生水;因幼虫可皮肤侵入机体,故应防止在加工螺类的过程中受感染。

安全提示

  管线虫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要在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天津黑龙江辽宁湖南等地,呈在分布。出现暴发流的仅见于温州市区,1997年在一次聚餐中105人因半生食福寿螺而导致广州管线虫感染,其中55人发病;同一地点,1998年从12岁女孩积液中检出43条广州管线虫第五期幼虫和个条发育期成虫。据调查,我国大陆褐云玛瑙螺对管线虫幼虫的自然感染率为29.7%和24.76%,福寿螺为65.5%。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偶刺

下一篇 铍针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