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钩虫病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钩虫的科属很多,寄生于人体的钩虫要为十二指肠线虫和美洲线虫。临床上以贫血养不良,肠功能失调为要表现。1. 态:成虫:虫体细长,体长约1cm,半透明,肉红色。 2. 虫卵:,大小约(56~76)X(36~40) 微米。 3. 生活史:成虫寄生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暖、潮湿、疏松的土壤中1~2......
目录

病原学

1. 态:成虫:虫体细长,体长约1cm,半透明,肉红色。   2. 虫卵:,大小约(56~76)X(36~40) 微米。   3. 生活史:成虫寄生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暖、潮湿、疏松的土壤中1~2天孵出杆状蚴,再过1周左右发育为感染性丝状蚴。丝状蚴生活能力强,可生存数周,多存在于潮湿泥土中,亦可随雨水或水爬至植物上,当人体皮肤或粘膜与之接触时,即可侵入人体,管或淋巴管,随,穿破管进入,沿气管上移至部,随宿活动食管进入小肠上部,再两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成熟后产卵。自丝状蚴进入皮肤至发育为成虫产卵,十二指肠钩虫约需5周,美洲钩虫为8周左右。成虫在人体的寿命,一般认为70%成虫在1年被清除,余者多可存活3年左右,也有十二指肠钩虫可活7年,美洲钩虫可活15年的报道。

流行病学

1. 分布:本病是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的寄生虫病之一,从北纬36°到南纬30°都有钩虫感染存在。   2. 传染源:钩虫病的病人和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3. 传播途径:人体感染两种钩虫的要途径均为皮肤感染。也可因生食蔬菜而感染。

发病机制

1. 幼虫的致病作用: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

2. 成虫起的损害:钩虫成虫以囊吸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以摄取粘膜上皮及液为食。成虫常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粘膜不断渗起慢性失浆蛋白丢失。

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要发生于皮肤、组织、肠组织等。

1. 皮肤:钩蚴性皮炎可见局部管扩张、出清渗出。在真皮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在结缔组织淋巴管有时可见到幼虫。

2. 组织点状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若有大量钩蚴移,则可组织广泛炎症反应,甚至可实变。

3. 小肠:钩虫成虫以囊吸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造成多数出点及小溃疡。常见者为在、直径3~5mm的浅层出或糜烂,其次为大块深及粘膜下层甚至层的出性瘀癍。溃疡周围粘膜层、固有层及粘膜下层常有水肿及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钩虫感染后是否出现症状与感染的程度、宿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有。粪便中有钩虫卵而无明显症状的钩虫感染者颇为多见。

幼虫所致的症状

⑴ 钩蚴性皮炎:是钩虫感染者最常见的早期临床症状。当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皮肤可发生烧灼、针刺样或奇痒等感觉,继而出现出性的小斑点和丘疹,1~2天后变为水泡。3~5天局部症状消失而自愈。   ⑵呼吸系统症状:丝状蚴侵入皮肤后3~7天,幼虫随流移,如数量较多,可出现痒、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重者可出现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有时可有畏寒发热等表现。X线检查可见纹理增加或门阴影增生,偶可发现短暂的浸润性病变。   ⑶急性钩虫病:是指短期大量钩蚴感染所致的早期钩虫病症。临床表现除上述皮肤及部损害外,部分患者于呼吸道症状出现后1~2周,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多为脐周或上隐痛)及腹泻水样便)。此外,尚可有发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

成虫起的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病人大多于感染后1~2个月逐渐出现上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腹泻、乏力、消瘦等。   ⑵贫血症状:重度感染后3~5个月逐渐出现进贫血,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促等。长期严重贫血可发生性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扩大、率加快等。严重贫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出现下肢或全身水肿

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在钩虫病区,有接触史、钩蚴性皮炎和轻重不一的贫血养不良、肠功能紊乱、上隐痛等可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2. 病原诊断:要确诊钩虫病必须找到病原体。   ⑴虫卵检查:取大便用直涂法在显微镜下找虫卵,检出率较低,可多做几次。   ⑵成虫鉴定:如发现虫体可放在70%的乙醇中送检鉴定;

诊断

单纯钩虫感染的典型病人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其他原因起的皮炎贫血,慢性失贫血溃疡病、胃癌痔疮等,以及其他原因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贫血、恶性贫血等相鉴

助检查

1. 如果发现虫体可直接送检。   2. 粪便虫卵检查。   3. 便潜检查可呈阳性。   4.象: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酸性粒细胞可有增高。   5.X线胸检查:可出现纹理增多,状影,间质呈网状结构等改变。

疾病治疗

1. 钩虫病患者如无严重贫血养不良,即可进驱虫治疗。如贫血严重,则应首先纠正贫血,然后再进驱虫治疗。

2. 纠正贫血:饮食应富有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并补充,常用硫酸亚等。

3. 驱虫治疗:阿苯达唑(丙硫咪唑):驱除两种钩虫效果均较好。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

4. 量:成人每次200mg,每日2次或400mg每日1次,连服3日。12岁以下儿童量减半。

疾病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

疾病预防

1. 控制传染源:普查普治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   2.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   3. 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赤足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下田劳动最好穿鞋。

饮食注意

注意饮食卫生习惯,如生吃瓜果蔬菜前要洗净。

疾病护理

1. 有皮肤症状时要注意保持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2. 用贫血养不良表现是要给与患者含量高及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专家观点

1. 钩虫病是可以治的疾病,预后良好。

2. 注意饮食卫生。

3. 随着我国卫生条件的改善,钩虫病的患者已明显减少,即传染源也在减少,只要大家注意上述预防措施没有必要过分担被感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钩端螺旋体病

下一篇 捻转补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