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程中期常发生各器官的损害和功能紊乱,重症患者也可发生严重的功能衰竭,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1886年,由德国Weil首次报告一种流性出黄疸病,称为外耳病,后被实为黄疸型出型钩体病。(一)发病原因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简称为钩体)是起本病的要原因,钩体在态上具有12~18个螺旋,两端有钩,呈活......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简称为钩体)是起本病的要原因,钩体在态上具有12~18个螺旋,两端有钩,呈活跃的旋转运动,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钩体可在含兔血清培养基有氧的条件下缓慢生长,但若接种于敏感动物(如豚和金地)则可明显提高阳性率,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可存活1~3个月,而对冷,干和一般消毒非常敏感,前钩体要是反应进分类,我国有18群70型,近年国展应用钩体的单克隆抗体技术进分类,用DNA探针对钩体分类鉴定也取得初步的成功。

钩体皮侵入人体后,可淋巴系统或直接进入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全身毒血症状群,入侵的钩体广泛分布在人体器官,但钩体在器官中存在的量与器官的病损程度并不完全一致,钩体本身并无直接的致病作用,而钩体毒素与器官组织间的相互作用是组织损伤及其毛细管损害的要原因,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各重要器官的功能严重紊乱。

黄疸型钩体病为例,其倾向并非酶原或的减少所致,而是与皮损伤导致的毛细管损害相病理检查,如肿胀浆网扩大,线粒体肿大,这些皮细胞坏死的最初反应在各脏器中均可出现,提示在皮坏死之前已出现皮的功能和通透性的改变,实质细胞坏死及炎症反应轻微,提示其功能紊乱乃在细胞亚细胞水平上,酶功能紊乱所致,在对实验性急性肾衰的研究中发现,往往都存在明显的缺或毒素对的损伤,这与本病患者出现钩体性血症和全身对局部感染的反应增强的感染相机制有,也提示钩体是亲性病原体之一。

通过小管微灌注技术测定小管的管腔侧与上皮细胞侧间的跨膜电位差,水及钠钾的通透性,发现在钩体病模型动物这些指标异常,但当加入加压素后则恢复正常,提示钩体病相肾病小管尿浓缩功能异常,除近端小管钠重吸收障碍外,质部分的集管对加压素反应性减弱而导致水通透性降低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发病机

近年对钩体病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钩体进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溶解,释放出一种糖蛋白组分,即钩体毒素,具有抑制Na-K-ATP酶的作用,这种细胞水平的作用与钩体病临床上的电解质失衡,律不齐及腹泻等有密切系,进而提出Na-K-ATP酶是该毒素的特异性作用靶位,因为钩体糖蛋白组分对各Na-K-ATP酶异构体具有同样的亲和力及抑制作用。

近来还发现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对钩体病管病变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另有据表明,小管上皮细胞外膜的某些组分可能直接参与了诱导和维持钩体性间质性肾炎的免疫机制。

症状

钩体病的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4周,早期可出现发热痛(尤其是腓肠疼痛和压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淋巴结肿大,具有特征性的三症状,三体征的感染中毒表现,患者常于病程3~10天出现器官损害症状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流感伤寒型,型,黄疸型,功能衰竭型及炎型等,其中型又可分为普通型和弥漫性出型,后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钩体病相肾病可伴随流感伤寒型,黄疸型钩体病发生,若单独出现,即为功能衰竭型,临床表现要以少尿蛋白尿,尿中有少量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等,少数严重患者病情呈进性加重,出现无尿,酸中毒功能衰竭,尿毒症,钩体病相肾病一般预后较好,多数病人通过少尿期,多尿期而恢复。

饮食

食疗(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药物:鲜茅250克。

用法:水,每日服3次,每日l

药物:千里光全草50克。

用法:水,每日l,分两次服用。

钩端螺旋体病的损害最好吃什么

饮食宜清淡,功能受到损害时,应该注意饮食,需要摄入适量的糖份蛋白质和无机盐,但切记不可以过量。

饮食

受损害时,很多食物都不可以摄取过量,水也不可过摄取过多

豆类(红豆绿豆、毛豆、蚕豆、毛豆、碗豆仁)

豆类制品(豆腐、豆干、豆浆),面筋制品(面筋、面肠、烤麸),核果类(瓜子、生、核果、粟子)等。

加工罐头、腌熏制品、莱、菜、咸菜及速食品。

高钾水果(香蕉番茄、枣子、子、柳丁、芒果柿子、香瓜、葡萄、杨)

高铝饮食(、乳、发糕以铝制容器食)

高嘌呤饮食(肉汁、扁豆、浓肉汤、瘦肉、肉、类、蘑菇脏、沙丁、鳗类、芦笋)

预防

展群众性综性预防措施,灭和预防接种是控制钩体病暴发流,减少发病的键。

1.疫情监测由于新疫区不断扩大,因此南应作好密度、带病毒率和易感人群的监测工作,北应作好猪粪尿管理,以防雨季或洪水季,由猪粪尿外溢而起传播流。我国多数地区的发病与流多发生在多雨温暖的夏秋季。人类对钩体普遍易感。

2、消灭和管理传染源,展灭保粮灭防病群众运动。结两管(水、粪)、五改(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工作,尤应提倡圈猪积肥、尿粪管理,从而达到防止污染水源、稻田、池塘、河流的的。

3、切断传播途径,结工农业生产改造疫源地,防洪排涝。保护水源和食物,防止和病畜尿污染。在流地区和流避免在疫水中游泳、嬉水、涉水。收割水稻前放干田水,或放农药处理,加强个人防护、皮肤涂布防护药。

4.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大、小白咬伤。我国多数农村有养猪习惯,应避免人畜密切接触,讲究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5、增强个人免疫力,疫区居民、部队及参加收割、防洪、排涝可能与疫水接触的人员,尽可能提前1个月接种与本地区流菌型相同的钩体多价菌苗。有疾患、结核病发热患者不予注射。

6、药物预防对高危易感者如孕妇、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意外接触钩体、疑似感染本病但无明显症状时,可注射青霉素每日80~120万U,连续2~3日。此外,还可因地制宜选用土茯苓30g,鱼腥草15~30g,穿莲、金银水服,或服中药成普济消毒饮加减。

治疗

中医治疗

水牛角、生石膏土茯苓、生地黄知母黄芪栀子牡丹皮、薏仁各30g,黄连6g,赤芍各10g湿热并重,加白蔻仁;

湿重于热,加茵陈、金钱草;

高热烦躁,加青蒿花粉;热入心包动,加安宫牛黄紫雪;

热入营血,加大黄藕节血余炭;恶心呕吐,加藿香白蔻

法:每日一,水,分2次服,病危重者每日2-3

西医治疗

(一)抗菌治疗

一般钩体病相肾病多发生在病程的第4天,所以一旦怀疑钩体病,为了消灭和抑制体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越早应用效果越好,该药对钩体有迅速杀灭作用。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的功效,首次量为40万u,以后治疗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注,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避免使用损药物。

近年来国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屏障,可作预防用药,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

甲唑醇的量成人首次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

后再灌注损伤的要原因与钙离子流而导致的细胞钙超负荷有,因此采用动脉注射钙通道阻断药维拉帕米同时加静滴强效利尿药,治疗钩体病相急性功能衰竭,具有改善小球滤过率(GFR)、降低酐、增加尿量等疗效。

(二)透析治疗

一般可采用腹膜透析。但当有严重的氮质血症或(和)麻痹时,则考虑液透析。若能配应用静养补充,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则效果更好。若患者有倾向者,可应用小肝素或无肝素透析。对伴有功能不良的重症钩体病患者,通过上述治疗案也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二)预后

钩体病相肾病一般预后较好,多数病人可顺利通过少尿期、多尿期而缓慢恢复。

检查

1.常规检查

(1)常规: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多为(10~20)109/L,黄疸型可高达60109/L,中性粒细胞可占80%~95%,沉增快,损害时中的BUN升高,Scr升高。

(2)尿常规:早期尿中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3)生化:出现肾衰时,患者钾,钠均低于正常,部分患者清钾,钠水平低于单纯急性小管坏死的患者,其原因可能与上腺皮质激素增强钾的排出有

2.特异性诊断试验

(1)显凝试验(显微镜凝集试验):以钩体标准菌株的活菌作抗原,与患者清混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有特异性抗体存在,即可见到凝集现象,本试验具有特异性,是前诊断本病最常用的一项试验,一般在病后7~8天出现阳性并逐渐升高,其效价达1∶400以上或双份清效价增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法特异性高且较显凝试验的阳性出现早和更敏感,有条件的地区值得推广。

(3)单克隆抗体(McAb):以杂交技术生产钩体群特异或型特异的McAb,在特异性,敏感性等面都大大优于现用的常规免疫诊断清制品,而且生产批量大,易于标准化,是很有价值和前途的特异性诊断法。

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近年来有人将钩体病的表现,分为两相病程。

1.钩体血症相高热,结膜充痛和头痛,然后可出现炎,肾炎及出

2.免疫相初期发热症状逐渐消失,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的症状出现。

在三症状,三体征出现的第3天后,患者可发生严重的黄疸肾衰,此时应怀疑本病,确诊要依靠特异性诊断试验。

如在流区,流有疫水接触史等流资料,患者临床表现为早期出现三症状三体征(发热痛,全身乏力以及眼结膜充腓肠压痛,淋巴结肿大触痛)的较突出症状,中期出现多器官损害,要是黄疸,出和ARF等,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增高,尿异常及功能损害,特异性诊断试验阳性既可确诊本病。

诊断

1.重型病毒性炎重型炎可有深度黄疸倾向,功能损害(征),易与钩体病混淆,除流的特点外,要的鉴要点是:

(1)起病式不同,重的感染中毒症状轻而消化系统症状显著,罕有结膜充淋巴结肿大,无腓肠压痛。

(2)重的病程进展相对较缓慢。

(3)与钩体患者相比,重患者ARF出现较晚,罕见在1周发生,功衰竭往往是重患者的临终阶段。

(4)重功能损害程度与黄疸程度成正比,也较钩体为重。

(5)炎病毒标记物检查和钩体病的特异性诊断试验,对两者的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流性出热有畏寒发热,出损害,其中约20%的患者有腓肠痛和压痛,酷似钩体病,但流性出热常有较突出的头,眼眶及疼痛,面,颈,胸部充,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充水肿,皮肤黏膜瘀点,胸,腋下瘀点呈搔抓样,退热后症状加重,黄疸少见,尿中常有膜状物,检查可测得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3.急性小球肾炎临床上有水肿血尿蛋白尿,尿中有红,白细胞和管型,常可发生功能损害,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但无明显发热,也无钩体病的早期感染中毒症状以及相应的其他临床特征,如出黄疸等。

4.急性肾盂肾炎血症,急性溶血贫血等,均可表现为发热损害,应与钩体病性肾衰相鉴

并发症

本病临床表现可分为流感伤寒型,型,黄疸型,功能衰竭型及炎型等,其中型又可分为普通型和弥漫性出型,后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据临床分型不同其并发症要为高热,炎,黄疸,出,酸中毒功能衰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烙法

下一篇 蓝点马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