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乱弧菌感染
定义
病因
非霍乱弧菌感染的病因多由摄入含有非霍乱弧菌如副溶血性弧菌、拟态弧菌、溶藻弧菌、霍氏弧菌、创伤弧菌和所谓的非凝集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的食物引起。在日本和美国沿海地区暴发流行的食源性(未烧透的海鲜,通常是虾)腹泻归因于该细菌.这种细菌既不产生肠毒素也不侵入血流,但可损伤肠粘膜.虽然健康人也可发生严重的非凝集性弧菌感染,但该菌的严重感染常发生于有肝病或免疫缺陷的病人.溶藻弧菌和创伤弧菌均不会引起肠炎,但它们可引起海员的伤口感染。
临床表现
经过15~24小时的潜伏期后,疾病开始急性发作,那么,非霍乱弧菌感染有哪些症状呢?一般会出现痉挛性腹痛、水泻(大便可为血性并含有多形核白细胞)、里急后重、乏力、有时有低热。
24~48小时后症状自行消退,非凝集性弧菌可引起霍乱样疾病,并在伤口和血液可分离得到该菌。通过温暖的海水感染的伤口可演化为蜂窝织炎,有些病例可迅速恶化为伴有典型出血和大泡性病变的坏死性筋膜炎,创伤弧菌被受损宿主(常为有肝病或免疫缺陷者)摄入后,可通过肠粘膜而不引起肠炎,但可产生具有高死亡率的败血症。
检查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非霍乱弧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可用环丙沙星1g或强力霉素300mg单剂口服治疗。腹泻时应密切注意补充血容量和丧失的电解质.对坏死性筋膜炎的病人,除给抗生素外,还应作外科清创处理.有皮肤伤口的高危病人应避免操作未烧过的海鲜和接触海水.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