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
病因介绍
布氏杆菌感染(90%)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发病机制
2.传染途径: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3.易感人群: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
疾病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加强病畜管理,发现患畜应隔离于专设牧场中,流产胎盖应加生石灰深埋,患病的人应及时隔离至症状消失,血,尿培养阳性,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应予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疫区的乳类,肉类及皮毛需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外运,保护水源。
并发症状
常见症状
1、急性期
①起病缓慢,突出表现为寒战,发热,多汗,发热平均为2~3周,数日至2周后再次发势,呈波浪起伏,热型多为弛张热,也可呈不规则热,常因大汗浸湿衣被,且与热退相伴,为本病另一突出特征。
②关节痛,主要为大关节,呈游走性,少数伴关节红肿,或肌肉疼痛。
④其它,男性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女性可患卵巢炎,孕妇可流产,腰骶神经病变,造成坐骨神经痛也较多见。
2、慢性期
疾病检查
⑴血像: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⑵细菌学检查:血,骨髓,尿均可作培养,早期血,骨髓培养阳性可达70%~80%。
①血清凝集试验,病程2周以上可阳性,效价在1∶100以上,两次测定效价成倍上升,有助诊断。
②补体结合试验,效价在1∶10以上为阳性。
③抗人球蛋白试验,效价>1∶80为阳性。
④皮内试验,将布氏杆菌素0.1ml注入前臂皮内,24~48小时局部肿块超过2.5×2.5cm以上为阳性。
⑤荧光抗体测定也可应用。
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①化脓性脊柱炎:起病急,高热不呈间歇性,全身中毒症状重,白血球总数可达2万/mm3以上及中性白血球数增加,血培养阳性,椎旁脓肿或髂窝脓肿出现较早,将抽出的脓液进行细菌学的检查即能明确诊断,X线上表现骨破坏多于修复。
②脊柱结核:发病慢,低烧盗汗,无其他关节痛,血沉快,结核菌素皮内的试验呈强阳性,X线改变以骨质疏松及破坏为主,很少增生反应,后期常至脊柱后凸畸形。
治疗方式
布氏杆菌病西医治疗
(一)急性期
药物治疗: WHO推荐多西环素200mg/d和利福平600―900mg/d联用,疗程6周。亦有认为多西环素200mg/d周加氨基糖甙类链霉素1g/d肌注2周,效果亦佳。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亦可应用。 复方磺胺甲恶唑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翁每日4―6片(每片含TMP 80mg,SMZ 400mg),分2次口服。连服4―6周。布氏杆菌脑膜炎患者可以应用头孢曲松与利福平联用。
(二)慢性期
1、病原治疗 急性发作型、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方法同急性期。
2、菌苗疗法 目前被布氏杆菌致敏的T淋巴细胞是引起机体损害的基础。少量多次注射布氏菌抗原使致敏T细胞少量多次释放细胞因子,可以避免激烈的组织损伤而又消耗致敏T细胞。
临床上对静止型一般应用布氏杆菌菌体菌苗、溶菌素和水解素,布氏菌酚不溶性组分或去除部分内毒素的布氏菌菌苗,用于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反应较大。有神经、心肌、肝、肾损害忌用。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疾病护理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