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腹壁坏死性筋膜炎

壁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of abdomal wall)是发生在壁的一种坏死性组织感染。致病细菌有多种,感染要累及壁深、浅筋膜,亦可侵及皮肤,但早期不累及肉。本病可发生于壁的任何部位(如前壁、侧壁、沟区及后壁等区域),尤其多发生于创伤或手术切(创)及邻近区域,也可为部、会阴部的感染扩而至,有时发生在小刺伤或虫咬伤后。坏死性筋膜炎发病急剧、进展迅速、......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好发于全身免疫机能低下及有小管病变的患者,从新生儿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可发病,尤其是老年病人糖尿病、动脉硬化或恶性肿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者更易发生。绝大多数为继发性坏死性筋膜炎,均有原因或危险因素可查;有15%~18.2%的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原因不明,属于特发性感染。

1.危险因素

文献报道,与本病发病有的危险因素有:

(1)手术及创伤:多发生于部手术及创伤后,尤其是阑尾切除术后、结直肠手术后、直肠损伤的部损伤或创伤后较易发生壁坏死性筋膜炎。Casall等曾报道12例坏死性筋膜炎均有部损伤或部手术史。其他一些手术治疗(介入操作如颈静门腔分流、手术穿刺、CT或超声导下导管脓肿流、泌尿生殖器器械操作、外草药或艾烧灼、局部封治疗等)和疖肿抓破后均易诱发本病。

(2)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功能衰竭、先天性白细胞减少等,其中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患病因素和危险因素。

(3)管疾病:动脉硬化压、周围管疾病等。

(4)感染疾病:脐炎腔感染(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腹膜炎等)、梅毒伤寒等感染。

(5)恶性疾病:恶性肿病、艾滋病等。

(6)年老体衰、养不良等。

(7)滥用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

(8)化疗、放疗。

(9)其他:酗、吸毒、肥胖尿外渗阴茎异常勃起、过度性交等。

2.病原菌

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原菌较多,且多为皮肤、肠道、尿道的正常菌群,尤其与创伤和切邻近部位的正常菌群分布有。其中常见的需氧菌有金黄葡萄球菌、A组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变杆菌、假单胞菌、克雷白杆菌等;常见的厌氧菌有厌氧链球菌、脆弱类杆菌、梭状孢杆菌等;而且多由需氧菌和厌氧菌协同致病。

3.易感因素与病原菌

近年研究发现,不同的 感因素与不同的病原菌系密切.如外伤后感染,病原菌中梭状孢杆菌多见;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病原菌以脆弱类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葡萄球菌多见;恶性肿和免疫抑制病人发生感染,以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最常见。

继发性壁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原菌要伤侵入,且多为细菌的混感染。Ruose等报道16例坏死性筋膜炎,共培养出75种需氧菌和厌氧菌,另有者报道81例患者培养出的细菌达375种,有的病人感染细菌种数可高达5~6种。一些研究结果统计显示,包括壁在所有部位的坏死性筋膜炎以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型感染者最多见,约占总数的68%;单纯厌氧菌培养出者次之,约占22%;有需氧菌培养出者最少,仅占10%。由此不难看出,厌氧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临床上沟区、下壁坏死性筋膜炎的厌氧菌发现率最高。很多病人之所以厌氧菌培养阴性,可能与标本收取、存放、转递或培养接种条件等环出现问题和(或)不符实验要求有

特发性壁坏死性筋膜炎发病原因不清。研究表明免疫功能失调,特并恶性肿糖尿病、动脉硬化、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等因素与之系密切。其病原菌可能由体其他部位到患处,如来源于牙齿咽喉及扁体等处。

(二)发病机

坏死性筋膜始发生于筋膜和皮下组织,最初皮肤并不受累,随着感染沿筋膜面快速扩和病情的发展,需氧细菌的大量繁殖亦使感染组织中的氧被大量消耗,以及受累区域和邻近有炎性反应的健康组织皮下小动脉、小静纤维蛋白样成,导致组织灌注不良,供氧大幅度的下降,可使PaO2 下降幅度达2.66~3.99kPa。此外,中性粒细胞聚集到病灶部位发挥吞噬入侵细菌的功能时,可增加20倍以上的氧耗量,使局部组织原已降低的PO2进一步下降,甚至降至零,这不但严重影响了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而且更有利于厌氧菌繁殖,导致受侵局部组织病理损害更为加重,从而起大范围的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缺氧、坏死。由于厌氧菌大量繁殖生长和产生肿坏死因子、链激酶、透明质酸酶等,使组织结构进一步被分解破坏;加之筋膜肉间组织较疏松,以及厌氧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一些产菌感染可产生气体,使组织间隙积、压力升高,使感染不易局限,沿皮下筋膜迅速向周围扩展,至胸壁、部等邻近区域。受累皮下组织筋膜相继出现炎性水肿、坏死,炎性细胞、细菌浸润、恶臭脓性、性分泌物覆盖于坏死筋膜肉。

一些大的部手术、严重的外伤部感染可使机体免疫系统受抑制或损害,如细菌和(或)毒素可使脾脏等免疫器官的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P因子(properdin)、调理蛋白(opsonic protein)及补体(complement)的产生水平降低,致使环中的多核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削弱,进一步加重加快了感染的进展。随着大量毒素的吸收、细菌或脓栓进入液,病人迅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中毒休克、DIC,严重者很快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

症状

多在部手术、外伤后1~3天发病,发病时间短者可仅数小时,有时甚至在外伤后10~14天发病。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如诊治不及时,病死率达20%~73%,而新生儿脐炎伴发前壁坏死性筋膜炎者,病死率可高达93.8%,发生于后壁(腹膜后)者也常常致死。

1.局部表现

继发于手术和外伤者,伤及其周围出现疼痛、充水肿,继而出现皮肤青紫、坏死,伴切或伤有恶臭脓液流出或咖啡色渗液;无手术、外伤史者,早期病变部位可仅表现为突发疼痛、局部红肿、触痛并可扪及软组织硬块(结),常误诊为蜂窝织炎。随着管栓塞以及组织的氧耗竭,皮肤迅速出现苍白、继之为紫黑色坏死,皮肤表面常出现大小不一在性,可逐渐融并破溃、表皮落,破溃后即黑色皮层;皮下组织和浅深筋膜性广泛性坏死液化,皮肤浮其上,局部穿刺可抽出恶臭脓性液体并混有体。这一过程通常在感染症状出现36h~4天后发生。

组织前,病变部位异常疼痛,随着皮肤与筋膜间的穿支管栓塞及神经坏死,患处皮肤疼痛减轻并出现感觉缺失或无痛觉。

坏死性筋膜炎的局部临床表现与病原菌的种类相,如肠杆菌、厌氧菌感染的特点是产,故触诊可有捻发音,此时常需与性坏;金色葡萄球菌感染扩展相对缓慢,脓液稠厚,有“局限趋势”;A组链球菌脓液稀薄,呈性,扩展相对迅速,水肿明显;类杆菌脓液有恶臭气味等。

2.全身表现

由于大量毒素、细菌或脓栓进入液,患者常常伴有严重的毒血症、脓毒血症等感染,全身中毒表现严重。

(1)寒战、高热,体温高达39℃~41℃。

(2)烦躁不安、谵妄志淡漠。

(3)压下降、搏细弱、尿少等中毒休克表现。

(4)严重者可有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表现。

检查

1.常规检查

多数病人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白细胞计数升高,甚至>30×109/L,中性粒细胞>0.80,并出现中毒颗粒。

2.细菌检查

取创面分泌物或穿刺抽取脓液进或培养,可发现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和厌氧菌等病原菌

3.病理检查

近年来有者提出局部作小切,取组织活检快速冻切,可见炎性反应和动成,亦可做脓液拭子细菌培养。

4.B超检查

用于早期诊断和导穿刺抽吸脓液培养。可显示:皮肤水肿增厚,筋膜不规则、弥漫增厚,沿筋膜面异常积液、脓腔,皮下气体。

5.X线检查

(1)X线平

X线平显示软组织体较体格检查敏感,可见组织肿胀、增厚和纵隔、腹膜后及其他软组织体影,胸腔积液等。

(2)CT扫描:

CT在发现深部感染、软组织坏死及积范围面优于X线平,但在显示深筋膜液体面比MRI的敏感性低,要用于感染定位和确定病变深度。

CT征象:

①皮肤、皮下组织弥漫水肿增厚,皮下脂肪条索状、网状强化;

筋膜增厚,一般情况下,表浅筋膜均受累,而深筋膜的浅、中、深层受累程度可不同;

③软组织影,多沿筋膜面分布,呈连续性,肉等软组织中一般无孤立积聚;

④局部积液、积脓影,可同时累及多个不同解剖间隙,也可位于皮下脂肪、肉之间或沿肉分布;

⑤早期肉往往不受累及或表现为轻度不均质性,随病情进展和邻近肉受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厚、强化、破坏等;

⑥对比外渗,表现为注射对比后很快在间隙积液中出现高密度影,此系动脉或静壁坏死破裂所致;

⑦颈或其他深静栓或脓毒栓子;

淋巴结反应性肿大等。

(3)MRI

MRI可显示软组织包括皮肤、皮下脂肪、深浅筋膜肉等微小信号改变,可清楚显示疾病的解剖分布,有助于确定最佳活检部位和实施治疗案,并监测治疗反应。在预测坏死或脓肿面,较酸激酶、乳酸氢酶升高或蛋白尿更准确,MRI诊断坏死性筋膜炎敏感性为100%,特异性86%,准确性为94%。但其扫描时间长,不适于危重患者。

MRI征象:

①皮下组织增厚,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可有强化;

②浅、深筋膜增厚、积液,T2加权像呈高信号,多数呈均质性界清状高信号区。如深筋膜T2加权像有巨块信号增加,即可诊断为坏死性筋膜炎;

③钆增强扫描,坏死或脓肿表现为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无强化或中部分无强化,周围有强化环。炎症组织表现为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T1加权像增强扫描,均匀性强化;

④注射钆对比很快在邻近T2加权像高信号区有强化,系统近毛细管网损害,导致对比早期外渗增加所致,此表现为感染具有侵袭性的标志,而典型环状强化显示的脓肿成,则提示感染侵袭性小;

⑤T2加权像显示肉信号轻度弥漫增高,T1加权像增强扫描显示肉不连续弥漫强化,但肉信号强化程度较筋膜改变轻,系水肿所致。脓肿(呈环状肉积液),壁可有强化。

预防

预防本病的键是免过度劳累外伤,积极治疗原发病,止滥用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

治疗

一、药物治疗:大量联应用抗生素

坏死性筋膜炎的致病菌常是混性的,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尚无结果前,应大量联应用抗生素或选用广谱抗生素;以后再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及时调整。常用的广谱抗生素有头孢类、甲硝唑替硝唑等。

二、手术治疗

本病一诊断应立即流。手术应注意:

(1)广泛切:多处切并达深筋膜,将匍匐潜的皮肤完全敞或扩大切,以达到充分流的的。

(2)彻底清创: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直到健康的出组织,这是确保手术效果的键。深入肉间的坏死性筋膜组织,应在尽可能保留正常的神经管前提下予以清除。

(3)破坏厌氧环境:应用过氧化氢(双氧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于清创后反复冲洗术区。

上述措施能使切的氧化还原电位差升高,造成不利于厌养菌繁殖的环境,以利于控制感染的继续蔓延和扩

(4)充分流:放置优锁溶液纱布条或活力碘纱布条流,纱条应疏松放置并抵达深部,切勿填塞过紧或留有无效腔。

三.术后换药

术后勤换药以加速坏死组织落。一般情况下,每天至少用氯己定(洗必太)、过氧化氢(双氧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3次,然后用浸泡过氧化氢(双氧水)的纱布条、流和覆盖伤,直至伤生长,无坏死组织时,改用盐水浸泡的纱布条、流和覆盖伤。换药时需重复作细菌培养,以早期发现继发性感染。当创面感染控制、肉新鲜时,可植皮覆盖创面。

四.加强炎症介质拮抗的应用

近年来发现炎症介质,如内毒素、TNFα、IL-1等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不同水平阻断过度释放的炎症介质、积极补充严重不足的源性抑制物具有积极意义。前常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抗内毒素单抗、IL-1受体拮抗、抗TNFα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细胞因子调等。

五.全身支持疗法

支持治疗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对全身情况较好能进食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对全身症状明显,病情危重的患者,须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紊乱,加强肠、肠外养支持,养热卡至少应为基础代谢热卡的2倍以上。据病情,输注新鲜全浆。

六.高压氧助治疗

在高压氧环境下机体组织的氧分压较高,对坏死性筋膜炎具有下列治疗作用:抑制厌氧菌的生长繁殖;改善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将需氧菌的巯基氧化成为二硫基,致使其代谢发生障碍、生长繁殖受到抑制;高压氧可使管发生明显收缩,进而使其通透性降低、炎症渗出减少,可迅速减轻组织水肿;高压氧下,液中氧浓度增加,PaO2升高,可迅速纠正局部组织、缺氧及代谢障碍,促进肉组织再生,加快侧支环的成和建立,有利于炎症及坏死组织的消除,加快局部疾病的好转。

因此,临床上一旦确定或疑为本病,应在清创和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同时,立刻高压氧治疗。

七.并发症治疗

严重感染时应注意加强功能、保护功能等综治疗,警惕并治疗脓毒血症中毒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并发呼吸和环功能衰竭的患者,要积极进呼吸和环支持。

8.免疫治疗 可用γ-干扰素100万U注,1次/d,共10次。

9.治疗控制原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

鉴别

壁坏死性筋膜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急性蜂窝织炎

是皮下、筋膜下、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其临床特点为:

(1)致病菌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葡萄球菌和厌氧菌。

(2)影像显示皮下组织增厚,脂肪组织密度增高,伴条索状不规则强化,伴或不伴皮下和浅筋膜积液,深部结构正常。

(3)坏死性筋膜炎MRIT2 加权像显示深筋膜多数呈均质性界清状高信号区,而无并发症的感染性蜂窝织炎坏死性筋膜炎T2加权像高信号状区域更小更薄,境界不清。

(4)大多数急性蜂窝织炎病例单纯应用抗生素即可治愈,坏死性筋膜炎应用抗生素则疗效不明显,而多需手术处理,手术时见筋膜苍白坏死呈陈旧棉絮状、韧性差,但肉无坏死或受累不明显,皮下组织广泛损坏或出现坑道样坏死,潜皮缘。

由于急性蜂窝织炎的致病菌、病理和临床特点酷似,尤其是厌氧菌(厌氧性链球菌、肠球菌、拟杆菌、非梭状孢杆菌等)所致的急性蜂窝织炎,病变处蜂窝组织筋膜和皮肤也可发生坏死,亦有扩迅速、不易局限的特点,全身症状剧烈、脓液恶臭、查体亦有捻发音,与坏死性筋膜炎临床表现极其相似。因此,多数情况下,临床上依靠物理查体、影像检查实难鉴。诊断的的是为了确定治疗案,虽然通过观察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或许能得到一部分鉴依据,但其鉴依据的意义和对于确定治疗案价值将大打折扣,因坏死性筋膜炎须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因此,对于怀疑为坏死性筋膜炎有难以排除急性蜂窝织炎诊断者,宜早期手术治疗,并通过手术取组织活检快速冻切检查,以免延误手术,造成不良后果。

2.性坏

是由梭状孢杆菌起的一种急性感染,要发生于组织广泛损伤的病人,发生于壁切者较少,表现为伤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迅速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以广泛性肉坏死为;局部和全身症状均较坏死性筋膜炎严重,病情进展更为迅速;伤分泌物涂革兰染色检查发现大量革兰染色阳性粗大杆菌、白细胞计数减少、X线检查伤群间有体。

3.炎和非坏坏死

多因肉间的组织感染起,其特征是:显著肉受累,疼痛、感觉过敏、全身中毒征象;中存在酸酐磷酸激酶,血尿中存在球蛋白。CT显示,炎受累肉增厚、伴或不伴非均质强化,坏死则表现为强化部分中见低密度区或断裂。MRI的T2加权像显示化脓性炎病变肉纺锤状或边界清的高信号区。坏死性筋膜肉受累是继发性的,由原发筋膜感染蔓延至邻近肉所致,影像改变在筋膜及软组织改变之后。

4.其他疾病

腹膜炎等。

并发症

本病常并发大管侵袭破裂出、动静栓、脓毒栓子成;纵隔炎心包炎、胸膜炎;麻痹、多神经麻痹;胆囊炎、腹膜炎、麻痹急性腺炎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青风藤

下一篇 青钱柳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