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归经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用药提供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脏;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候,可以通过经而获得系统的认识......
目录

理论基础

脏象

中药所谓脏象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系的说。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如志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即可导致失眠多梦志不宁、癫狂痴呆健忘昏迷等症,分选用酸枣仁(养)、远志(宁)、朱砂(镇惊安)等可减轻或消除上述各症,使其归

经络

所谓经络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系的说。它补充了脏象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该说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要有十二奇经。每一经络又各与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可以经络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发不同的症状。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选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即云该药归此。如太阳膀胱表,为一身之藩篱,风寒外客后,可发头项痛、身痛、肢体关节酸楚等症,投用羌活风寒湿止痛)能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即云羌活膀胱

确定依据

药物特性

每种药物具有不同的、色、、味等特性,有些医家(特是古人)有时也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陈皮半夏、荆均味辛,故归;甘入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等。然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往往带面性,即便是将其特性参时也不准确。

研究方式

通过观观察药物为确定药物归经的可靠依据。

药物疗效

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等等。

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脏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大肠小肠膀胱心包三焦等;或不提脏腑之而用经络阴阳属性表述,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并表述,如入少阴、入厥阴肝经等。

临床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理。首先,指导医生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如热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而善清肺热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肝火,即选归肝经而善肝火龙胆草、夏枯草等。其次,指导医生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不要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系和疾病传变规律,选择归它的药与之相配进治疗。如咳嗽喘,治疗时就不能只选用归的药,若为肝火所致,常以归能清化痰的海蛤粉与归肝经能清热凉的表黛同用,使两清,咳喘早愈;若兼脾虚者,又当以归的止咳化痰药与归健脾药同用,使消咳喘早愈。

简介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要对某(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补脾、补等不同。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成了归经理论。

历史

概述

书籍归经是中药的基本理论之一,归经理论,早在《》中已有萌,如《素问·宣明五篇》就有“五味所入,酸入,辛入、苦入、咸入、甘入,是谓五入”的记载。《灵枢·九针论》也有五走,“酸走筋、辛走、苦走、咸走、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论述。这对后世归经说的创立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早期的本草著作,如《农本草》,论述药物功效,大多以治病症为。但也有一些把药物作用与脏腑机能结起来约论述。如“五石脂各随五色五脏”。唐、宋时诸家本草,对药物功效及赃腑功能的论述日期增多,诸如“补”、“益”、“安”……之类的词,比比皆是。北宋的寇宗爽,在论述泽泻的功效时,已有“药归就”的说法。

金元时代

金元时代,随着医的发展,推动了药性理论的研究。著医家张元素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面,作了全面的阐说。金太宗时(相当于南宋宣和5年—端平3年)成了《珍珠囊》(公元1151一1234年)一书,书中最早创药物归经说,对每味药几乎都有“归经”和“”的讨论。认为深切了解药物性味而使各归其,则疗效更著。若归经不明,无的放矢,即难获得确效。

张元素所创的药物归经说,使说对后世临床处用药颇有帮助。李时珍曾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大扬医理,灵素(指《黄帝》)之下,一人而已。”张氏的归经理论,得到了李东垣、王好古的推崇。如王好古所著的,《汤液本草》一书中,论述归经的药物已多达81种之多。

明代

到了明代,有的本草书籍已为药物归经专设了项,如刘文泰编著的《本草品汇要》一书,在其论述每药所设的24个项中,就专列了“走何”一项,用以指出药物的归经。《本草纲》不仅全部继承了以前的归经容,而且对药物的、“入分”、 “入分”论述更详。

清代中期

清代中期,沈金鳌对药物的归经作了较全面的总结,把历代本草书中论述归经称,如“”、“响导”、“”、“入”、“走”、“归”等词,统称为“归经”。在他的《要药分》一书中,每药专列了'归经'一项。由于他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药物的多种性能,因此后世者大多采用了他的这一提法。至此,归经说也就基本趋于完备了。

归经药的功用

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面:

李时珍

(一)归经:指药在中先驱先药入

左金为清泻肝吴茱萸辛热入黄连吴茱萸肝经药,可黄连来清肝火

李时珍白虎汤治阳明热盛,石膏用以诸药入阳明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少阴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各异,《法》在治疗时即注重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二)药至病所 一些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导它药作用于病所。

补中益汤,以升麻柴胡,升提下陷之中气中也以升麻诸药清泻其它川芎药上牛膝药下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之上,惟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

研究方法

归经指中药对人体某部分具有选择性治疗作用的特性。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实验研究的思路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据中药有效成分在体的分布及其作用部位研究中药的归经;二是据药理效应选定某些特异性的药理观察指标研究中药的归经

1.对确定归经的依据进探讨

要有两种法:一是以所治病的脏腑归属确定归经。如能治疗咳嗽气喘肺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能治疗心悸怔忡心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能治疗阳痿遗精系疾病的药物归入等。二是以药物的自然属性确定归经。如以五味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辛入、苦入、甘入、咸入、酸入;以五色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色白入、色赤入、色黄入、色青入、色黑入;以五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燥气,焦,香,腥,腐;以药物的质地、状等特征为依据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质之轻者上入,质之重者下入。如质地重坠之牡蛎、磁石能沉坠入;胡而补等。此种标定法多采用取类比象的法,不足以反映归经理论的普遍规律。

2.药物有效成分代谢分布测定法

法就是通过现代药物动力的技术,观察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体脏器的分布特点,以此来说明中药活性成分在体的分布与中药归经系,从而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在多数情况下,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与其药效有直接系,运用此种法能从一定层次上反映药物的归经

3.微量元素法

不少研究者认为中药的某些作用与微量元素有。提出微量元素“归经”假说,认为中药的微量元素在体的迁移,选择性富集及微量元素物对疾病部位的特异亲是中药归经的重要基础,并从中医”功能面探讨,认为微量元素锌、锰是中药归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常用的21味补助阳药进微量元素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以微量元素Zn、Mn、Fe作为共同的物质基础,实施对神经-分泌-免疫调的控制而呈现整体效应。明类中药富含Zn、Mn、Fe等微量元素,其含量与眼组织中微量元素的浓度相

4.环核苷酸测定法

cAMP、cGMP普遍存在于体组织,且是细胞功能的重要调物质,而且对多种信息尤其是药物的刺激非常灵敏,各脏器组织中的含量水平基本可以反映细胞功能的某一动态平衡状态,许多中药都是通过调环核苷酸含量起作用。用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己水,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动物组织中cAMP、cGMP含量,发现各组织cAMP、cG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的变化与各药物归经

5.受体说研究法

归经与受体说均强调药物选择性作用。不少者认为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受体是归经的物质基础。对于中药来说,其作用来自于某种有效成分的结构、构象符了某种受体的要求,从而结产生作用,表现为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和选择性。而中药所要说明的就是这种限定性和选择性。从受体说来看,药物对作用部位的选择性就是受体对药物的选择性。受体具有饱和性、特异性和可逆性,某些受体的分布可以跨器官、跨系统。中药进入体后,由于受受体性质的限制,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受体,表现为某一种或某几种效应,而非其他效应,这与中医药理论上的归经极其相似。如细辛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β1受体作用,而β1受体要分布在心脏、肠壁组织,因此细辛可治疗心脏疾病,即古人言的归槟榔含有乙酰碱,为心脏受体接受产生抑制作用,为肠受体接受产生兴奋作用,从而验了《本草解》所云槟榔大肠的论述。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青鱼枕

下一篇 寒无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