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

动脉瓣下狭窄病例,动脉瓣大多正常,呈三瓣型。有的病例瓣稍增厚,或并有轻度不全。少数病人可兼有双瓣型动脉瓣狭窄。呈现高度向性肥厚。膜下供不足可纤维化。有时室间隔肥厚程度较室后壁更为显著,易与阻塞性肥厚性肌病相混淆。动脉瓣下纤维狭窄约有1/3病例伴有其它先天性心脏管畸,常见者有室间隔缺损、动脉弓中断、动脉导管、法乐四联症、房间隔缺损、......
目录

简介

动脉瓣下狭窄病例动脉瓣大多正常,呈三瓣型。有的病例瓣稍增厚或并有轻度不全。少数病人可兼有双瓣型动脉瓣狭窄。呈现高度向性肥厚膜下供不足可纤维化。有时室间隔肥厚程度较室后壁更为显著,易与阻塞性肥厚性肌病相混淆动脉瓣下纤维狭窄约有1/3病例伴有其它先天性心脏管畸,常见者有室间隔缺损、动脉弓中断动脉导管、法乐四联症、房间隔缺损动脉瓣狭窄或室流道狭窄等。

临床表现

动脉瓣下狭窄在先天性动脉狭窄中约占25%,常见的有两种类型:

(1)纤维隔膜型:动脉瓣环下约1cm处有薄膜环状纤维组织,部分或全部环绕室流出道流必需通过隔膜中央或偏向一侧的小孔而进入动脉流梗阻。少数病例纤维隔膜与动脉之间或与二尖瓣前瓣之间有纤维粘连。

(2)动脉瓣下纤维隧道型狭窄:此型较少见,在动脉瓣下狭窄中约占20%。纤维组织呈管道状,从动脉瓣环下1~2.5cm起向下延伸入室流出道的远段。纤维管道一般径约为1cm,长度自1cm到3cm。管道长者往往动脉瓣环狭小,流梗阻程度重。

动脉瓣下纤维狭窄的临床表现:X线、电图、导管检查结果均与动脉瓣膜狭窄相似,但极少听到收缩早期喀喇音。二尖瓣前瓣活动度受纤维狭窄限制的病例在尖区可听到因二尖瓣不全产生的舒张中期杂音。胸部X线摄影动脉一般不呈现狭窄后扩大,动脉钙化征象。少数病例左导管检查时连续记录室流出道和动脉压力线,可能在室流出道记录到收缩压与动脉相同,舒张压与室相同,介于室和动脉之间的第三种压力线。

选择性室造影可显示室流出道局限性很短的环状隔膜型狭窄,或较长的隧道型狭窄。

双维超声动图检查:在室长轴切面可直接显示动脉瓣下动脉瓣环约1cm处的纤维隔膜和其中央部位小孔或在室流出道显示较长的纤维管状狭窄,狭窄段后壁即为二尖瓣前瓣

治疗措施

动脉瓣下狭窄在婴幼儿期不产生重度室排梗阻,临床症状也不严重,因此极少需在婴幼儿期施手术治疗。但进入童年期,梗阻性病变发展较为迅速,由于受狭窄后液湍流的冲击,动脉往往增厚,产生动脉不全,且易并发膜炎。

手术治疗:1956年Brock报道室施式狭窄扩张术。1960年Spencer始在体外环下直视切除狭窄病变。Rostan和Konez于1974年、Konno于1975年各自应用动脉-室成术治疗纤维管道型动脉瓣下狭窄。

手术操作

动脉瓣下纤维隔膜切除术:体外环结低温应用冷心脏停搏液和心脏局部降温。在动脉部作横切,辨认病变与二尖瓣前瓣室间隔的解剖系。左冠瓣基部及与其相邻的无冠瓣与二尖瓣前瓣相连接,右冠瓣靠近室间隔,右冠瓣与无冠瓣交界处为膜部室间隔房室束,用拉钩牵动脉瓣瓣瓣下纤维隔膜。纤维隔膜一般厚度为1~2mm。用镊子牵拉隔膜,用小刀将隔膜从室间隔

接近二尖瓣前瓣处应注意避免切破膜部室间隔。隔膜附着于二尖瓣前瓣处,应充分切除以游离前瓣,使其活动不受限制。在右冠瓣下室间隔部区切除隔膜组织不可太深,以避免损伤传导组织。如果隔膜附着于动脉,应小心地分离切除。全部切除隔膜组织后,分两层缝动脉,最后1、2针缝线留待左侧腔注满液,排出左动脉残留的体后再予结扎。取除动脉阻断钳。跳恢复,体温升高到35℃以上即可停止体外环。

伴有重度动脉不全的病例,在切除动脉瓣下狭窄后需同期施动脉瓣替换术。纤维隧道型狭窄切除术:此型动脉瓣下狭窄往往动脉瓣环小。为了解除室流出道狭窄,大多数病例需同期作动脉瓣替换术。施动脉-成术时应用体外环结心脏冷停搏液和局部降温,保护。建立体外环后,阻断动脉,解剖动脉部前壁脂肪组织,明确冠状动脉的位置,纵向切动脉部前壁,切右缘冠状动脉约7mm,以便于缝动脉时有足够的动脉组织,不影响冠状动脉流。切下缘向下、向左在右冠瓣与左冠瓣交界处切动脉瓣环,并延伸入动脉瓣下室流出道前壁,这样即可显室间隔的左、右侧。从动脉瓣环切下缘在室上嵴部位纵向切增厚的室间隔,并全部切动脉瓣下管状狭窄。

切除动脉瓣,置入直径足够大的人工动脉瓣,将人造动脉瓣的大部分(约60%)缝环缝固定于动脉瓣环上。室间隔动脉态、大小和长度修剪供修补用的梭涤纶织,将织下端缝固定于室间隔的左侧,室一侧的缝线用涤纶小垫加固,织置于室间隔的左侧,由于左室腔压力高,可使织紧贴于室间隔,减少室间隔修补区产生左至右分流的可能性。织中部与人工瓣膜的缝环作缝固定,完成人工瓣膜置换术。织的上部则与动脉边缘连续缝室流出道切则用心包或补连续缝,并将心包的上半部缝并覆盖于已用于缝补动脉涤纶织的表面,操作即告完成。动脉-室间隔术后动脉瓣环直径可增大5~8mm,同时室流出道也可增大50%。

动脉瓣下纤维隧道型狭窄,如动脉瓣环及瓣正常,勿须作动脉瓣膜替换术的病例,可在动脉部和在动脉瓣下约2cm处的室流出道各作一个横切动脉室流出道放入直角钳,室切可在室间隔扪到直角钳。在直角钳的导引下从室侧切室间隔室间隔与左室流出道平,约长2~3cm,切上缘不超越动脉瓣,剥离并切除动脉瓣下纤维管道,用涤纶织缝补室间隔,并扩大室流出道,然后缝动脉室切。有的外科医师张在心脏外作旁路手术,在室与动脉、胸降动脉动脉之间连接一较粗的带有人工生物瓣膜的人造管。人造管的一端与尖部切作对端术,带人工瓣膜的一端与动脉作端侧术。

预防

动脉狭窄程度而异。轻度狭窄,预后良好,可活至老年,但可并发亚急性细菌性膜炎。重度狭窄则随着年龄增大,狭窄加重,及至儿童期多因缺氧、室颤动而死亡。至于因左室衰竭起死亡者少见。婴儿期动脉狭窄严重者,则死于力衰竭。

治疗效果

先天性动脉瓣下狭窄病例极少需在婴幼儿期施手术,因此手术死亡率比瓣膜部狭窄低,一般约为5%。动脉-室成术的手术死亡率较高,约近10%。且术后传导束损伤的并发率较高,有的病例组报道术后各类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可高达50%左右。术后室与动脉收缩压差明显降低,功能改善,恢复到I级者约占80%,术后15年随诊约40%病例晚期死亡。晚期死亡原因有室流出道残留梗阻性病变,狭窄复发,房室传导阻滞动脉瓣或二尖瓣不全等。

并发症状

本病可并发动脉不全且易并发膜炎

1动脉不全

动脉不全病人的左室舒张期在接受液同时又外地接受从动脉反流的液导致室舒张末期容量逐渐增大室随着纤维代偿机制产生离室肥厚,室顺应性增加以逐步适应室慢性容量负荷过重,保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而室舒张末期压力在正常范围,这种代偿机制可以维持很长时间致使病人无症状但随着病程进展室壁肥厚的加重左要在膜下区域随着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退症状出现并很快左室功能减退为不可逆性。

因此这类病人往往因代偿机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无任何症状而未能及时就诊一旦症状出现很快起不可逆性左室功能改变即便手术预后也相对较差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无明确的湿活动病史,一般动脉不全7—10年间反流逐渐增加最初房和室的舒张压并不增高,临床偶有活动后心悸呼吸困难尖搏动强烈和颈动脉搏动增强的体征多数患者于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而无症状,如果一般活动后有显著的症状提示病情进一步恶化病程后期常因肥厚的相对缺而出现绞痛与衰竭晚期患者常有睡眠不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多恶梦率增快面潮红胸痛或伴有阵发性头痛严重力衰竭和绞痛者常于夜间猝死此外患者多汗不能耐热。

2膜炎

感染性膜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膜而起的炎症性疾病,在瓣膜表面成的栓(赘物)中含有病原微生物。

急性细菌性膜炎通常以突然高热(39~40℃)率加快乏力迅速严重的瓣膜损害等为首发症状落下的膜赘生物(栓子)随液流向体其他部位导致这些部位的感染感染瓣膜的基底部和感染性栓子栓塞处有脓液积聚短时间(数天)出现心脏瓣膜穿孔并发生严重的液回流,部分人出现休克脏和其他重要脏器出现严重功能障碍(这种状态称为脓毒综征)动脉感染导致动脉壁变弱可动脉破裂危及生命(尤其是发生在颅或近动脉时)。

亚急性细菌性膜炎患者在出现瓣膜损害或栓塞使医生明确诊断之前症状可以存在数月之久症状包括疲乏轻度发热(37.5~38.5℃)体重下降出汗和红细胞计数降低(贫血)对不明原因发热者如果心脏出现新的杂音或以往杂音的性质发生变化常常会怀疑是否存在膜炎发现脾脏长大皮肤上,可能出现类似微小雀斑一样的小斑点;同样的斑点也可能出现在眼巩膜(白眼仁)上或手指甲床下实际上这些斑点是很小的出区域由从瓣膜上落的极小的栓子所致较大的栓子可以腹痛上肢或下肢动脉的突然阻塞急性梗死以及卒中。

急性和亚急性细菌性膜炎的其他一些症状包括:畏寒关节痛、皮肤苍白跳加快、皮下痛性结意识模糊血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