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放线菌病
病因
症状
胸部放线菌病常见于30~60岁男性,在胸壁上可见到特有的板样硬块,呈暗紫色,其中可见到局部软化形成的小脓腔,如破溃后形成小窦口,但临床阳性率低,慢性长期患者可导致恶病质和内脏淀粉样变,也可由胸壁侵及纵隔,食管,脊椎,心肌等周围脏器,预后不良。
检查
1、直接镜检:颗粒压片革兰染色,可见蓝色菌丝团块及棒状体,脓液涂片也可能找到细小短的分枝样菌丝,耐酸染色阴性,注意奴卡菌耐酸染色为阳性,链丝菌有孢子,可鉴别。
2、细菌培养:较困难,颗粒必须多次用无菌盐水洗涤,以除去细菌,然后用消毒玻璃棒压碎,划线接种于脑心浸液血琼脂上,至CO2厌氧菌缸中,37℃才中培养。
组织病理:早期局部有白细胞浸润,形成小脓肿,穿破形成窦道,各窦道可互通,体内筋膜,胸膜,横膈,骨骼等均不能阻止其发展,化脓区附近可有慢性肉芽组织增生,可有淋巴样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浸润,局部组织还可呈玻璃样变性,致硬板样变硬,脓肿内可见“硫磺颗粒”,100~300µm直径,HE染色中央呈均质性,周围有栅栏状短棒样细胞。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检查,可做出诊断。
诊断鉴别
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殊表现,脓液中找到硫磺颗粒,诊断不难。应注意,面颈、胸和腹壁出现板状发硬,应疑及本病。各瘘管窦道排出脓液找到“硫黄颗粒”应深入检查。一些不明原因的瘘管、窦道应进一步查菌。此外还可结合病原学检查和组织病理进一步确诊。
本病应与结核,肿瘤,肝脓肿,腰肌脓肿,骨髓炎,阑尾炎,真菌性足菌肿,葡萄状菌病,奴卡菌病等鉴别,溃疡性皮肤结核: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颈侧,腋下,胸部及腹股沟,皮损早期为黄豆大小的皮下结节,可移动,质硬,无痛,与皮肤粘连,继之出现干酪样坏死,破溃,形成瘘管,愈后留有萎缩性短痕,组织病理检查为结核性肉芽肿性改变。
预防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