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指室间隔胚胎时期发育不全,成异常交通,在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病的20%,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畸并存。缺损常在0.1~3cm,位于膜部者则较大,部者则较小,后者又称Roger病。缺损若<0.5cm则分流量较小,多无临床症状。缺损小者心脏大小可正常,缺损大者室较室增大明显。据缺损的位置,可分为五种类型:1.室上嵴上缺损位于......
目录

病因

据缺损的位置,可分为五种类型:

1.室上嵴上缺损

位于室流出道、室上嵴上动脉瓣之下,少数病例动脉不全。

2.室上嵴下缺损

位于室间隔膜部,此型最多见,占60%~70%。

3.隔瓣后缺损

位于室流入道,三尖瓣隔瓣后,约占20%。

4.部缺损

位于尖部,为小梁缺损,收缩期室间隔收缩使缺损变小,所以左向右分流量小。

5.共同

室间隔膜部及部均未发育,或为多个缺损,较少见。

临床表现

室水平产生左至右的分流,分流量多少取决于缺损大小。缺损大者,流量明显增多,回流入房室,使左负荷增加,房室增大,长期流量增多导致动脉压增加,室收缩期负荷也增加,室可增大,最终进入阻塞性动脉高压期,可出现双向或右至左分流。

缺损小者,可无症状。缺损大者,症状出现早且明显,以致影响发育。有促、呼吸困难、多汗、喂养困难、乏力和反复部感染,严重时可发生力衰竭。有明显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发绀。本病易罹患感染性膜炎。

尖搏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界向左下扩大,典型体征为胸骨左缘Ⅲ~Ⅳ肋间有4~5级粗糙收缩期杂音,向前区传导,伴收缩期细震颤。若分流量大时,尖部可有功能性舒张期杂音,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及分裂。有严重的动脉高压时,动脉瓣区有相对性动脉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原间隔缺损的收缩期杂音可减弱或消失。

检查

1.X线检查

中度以上缺损影轻度到中度扩大,左缘向左向下延长,动脉锥隆出,动脉结变小,门充。重度阻塞性动脉高压影扩大反而不显著,动脉粗大,远端突变小,分支呈尾状,野外周纹理稀疏。

2.心脏检查

前区常有轻度隆起。胸骨左缘第3、4肋间能扪及收缩期震颤,并听到Ⅲ~Ⅳ级全收缩期杂音;高位漏斗部缺损则震颤和杂音位于第2肋间,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分流量大者,尖部尚可听到柔和的功能性舒张中期杂音。动脉高压导致分流量减少的病例,收缩期杂音逐步减轻,甚至消失,而动脉瓣区第二音则明显亢进、分裂,并可伴有动脉不全的舒张期杂音。

3.电图检查

缺损小示正常或电轴左偏。缺损较大,随分流量和动脉压力增大而示室高电压、肥大或左右室肥大。严重动脉高压者,则示右肥大或伴劳损。

4.超声动图

可有房、左径增大,室间隔回声连续中断,可明确室间隔各部位的缺损。多普勒超声由缺损室面向缺孔和室面追踪可深测到湍流频谱。

5.导管检查

室水平氧含量高于房0.9%容积以上,偶尔导管可通过缺损到达室。依分流量的多少,动脉室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诊断

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1.房间隔缺损

(1)原发孔缺损与室间隔大缺损不容易鉴,尤其伴有动脉高压者。原发孔缺损的杂音较柔和,常是右室肥大,伴有二尖瓣分裂的可出现左室肥大。电图常有P-R间期延长,向量图面QRS环逆钟向运,最大向量左偏,环的体部移向上向左,有鉴价值。但最可靠的是导管检查,应用超声动图检查也是鉴诊断意义。对室-房缺损的鉴诊断应予注意。

(2)继发孔缺损收缩期吹样杂音较柔软,部位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多半无震颤电图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右室肥大,而无左室肥大,面QRS环多为顺钟向运体部向右向下。

2.动脉狭窄

瓣膜型的动脉狭窄的收缩期杂音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一般不至与室间隔缺损的杂音混淆。

漏斗部型的动脉狭窄,杂音常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易与室间隔缺损的杂音相混淆。但前者X线检查示环不充纹理稀少,右导管检查可发现室与动脉间的收缩期压力阶差,而无左至右分流的表现,可确立前者的诊断。

室间隔缺损与漏斗部型的动脉狭窄可以并存在,成所谓“非典型的法洛四联症”,且可无发绀

3.动脉狭窄

瓣膜型的动脉狭窄的收缩期杂音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并向颈动脉传导,不致与室间隔缺损的杂音混淆。但动脉下狭窄,则杂音位置较低,且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又可能不向颈动脉传导,需与室间隔缺损的杂音相鉴

4.肥厚梗阻型原发性肌病

肥厚梗阻型原发性肌病室流出道梗阻者,可在胸骨左下缘听到收缩期杂音,其位置和性质与室间隔缺损的杂音类似,但此杂音在下蹲时减轻,半数病人在尖部有反流性收缩期杂音搏呈双峰状。

另外,X线示部无充电图示左室肥大和劳损的同时有异常深的Q波,超声动图见室间隔明显增厚、二尖瓣前瓣收缩期前移,导管检查未见左向右分流,而室与流出道间有收缩期压力阶差,选择性室造影示室腔小,肥厚的室间隔凸入腔等有助于肥厚梗阻型原发性肌病的诊断。

5.动脉导管

有两种情况不容易鉴,一是高位室间隔缺损动脉垂和不全者,易与典型动脉导管混淆。前者杂音为双期,后者为连续性;前者动脉结不明显,后者增大。二是动脉导管伴有动脉高压,仅有收缩期震颤和杂音者,与高位室间隔缺损鉴较为困难。前者压较大,杂音位置较高,动脉结显著。较可靠的法是室或逆动脉造影。

6.动脉-动脉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伴有动脉不全杂音与本病高位缺损动脉不全者很容易混淆,超声动图可以区

治疗

1.科治疗

要防治感染性膜炎、部感染和力衰竭。

2.外科治疗

直视下可缺损修补术。缺损小、X线与电图正常者不需手术;若有或无动脉高压,以左向右分流为,手术以4~10岁效果最佳;若症状出现早或有力衰竭,也可在婴幼儿期手术;显著动脉高压,有双向或右向左分流为者,不宜手术。

手术法: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正中胸骨,建立体外环。阻断心脏环后,切室流出道前壁,虽可显各类型室间隔缺损,但对有一定损伤,影响右功能和损伤右束支。前多采用房切途径,这对膜部缺损显更佳。高位缺损,则以动脉途径为宜。对边缘有纤维组织的较小缺损可直接缝,缺损小于lcm者则用涤纶织缝补。

预后

本病为先天性疾病,无有效预防措施,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室间隔缺损不大者预后良好,其自然寿命甚至可达70岁以上;缺损小的甚至有可能在10岁以前自。缺损大者1~2岁时即可发生力衰竭,有动脉高压者预后差。及时地进手术治疗一般可以达到和正常人无异的效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引经报使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