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三尖瓣闭锁

三尖瓣锁是一种紫绀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在紫绀先天性心脏病中继法乐四联症和动脉错位后居第三位。病理改变是三尖瓣锁或三尖瓣缺失,卵孔未房间隔缺损,二尖瓣和左室肥大,发育不良。胚胎在正常发育情况下,膜垫融,将房室管平均分成左右两个管并参与成膜部室间隔房间隔第1孔。一般认为胚胎期前后膜垫融部位偏向右侧,室间隔右移造成房室......
目录

病理改变

  胚胎在正常发育情况下,膜垫融,将房室管平均分成左右两个管并参与成膜部室间隔房间隔第1孔。一般认为胚胎期前后膜垫融部位偏向右侧,室间隔右移造成房室分隔不均等,右侧房室管塞则日后三尖瓣锁。

  病理解剖:三尖瓣锁时,房与室不直接沟通,左房则通过二尖瓣与室相连接。见不到三尖瓣瓣膜组织和三尖瓣瓣孔。房底部,原三尖瓣所在部位被组织所替代者最为常见,约占76%,呈现薄膜状组织者占12%,由瓣成膜状组织者占6%,融的瓣室侧可能有索样组织附着。另6%房室被附着于室壁瓣组织所阻塞,Vanpragh称之为Ebstein型。

  Vanpragh将此病分三型:①肉型:占84%,呈现纤维性凹陷。显微镜检查纤维向四周放射。②膜型:占8%,伴有并置,显示透明的纤维组织。③Ebstein型:占8%,房化成一盲端袋位于房下房房壁增厚扩大,房扩大,房之间有卵孔未房间隔缺损,有时呈房。发育差,特室流入道部位。当动脉锁时看不到室,室细小腔径仅数毫米,右室腔下部可能具有未发育的乳头。左室间可能有大小不等的室间隔缺损,缺损大者室腔亦较大。有时在动脉瓣下可见到狭小薄壁的室流出道。少数病例室缺失或在动脉室壁呈现小裂隙。极少数病例左室排列错位,二尖瓣骑跨于移位的室间隔室承相要的排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心脏左侧的发育较好而位于右侧的室则发育不良。

  三尖瓣锁病例,左液均通过二尖瓣,因而二尖瓣比正常者大,瓣膜态正常。但有时具有3个或4个瓣,并可能骑跨在室间隔,有的病例二尖瓣不全,室往往增大和肥厚。动脉动脉的互相解剖系可能正常(Ⅰ型)或呈右旋型错位(Ⅱ型),极少数呈左旋性错位(Ⅲ型)。动脉动脉瓣可能正常,但亦可出现动脉瓣膜狭窄,锁或瓣下流出道狭窄。三尖瓣锁病变差异很大。Vlad据大动脉的解剖互相系分为I、Ⅱ、Ⅲ三型,再动脉通畅情况和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分为八种类型。

  病理生理:三尖瓣锁对流动力产生三种情况:①体环静液回流到房后,必须房间隔缺损或未孔进入房,如缺损小,则体环静压升高肿大和右功能衰竭。②体环静液和液在完全混造成不同程度的动脉氧饱和度降低,流量多者可不出现紫绀或轻度紫绀动脉狭窄者则出现重度紫绀。③发育不良,室腔很小,因此室承担两侧室的排功能,往往扩大和呈现衰竭。约20%的三尖瓣锁病人由于伴有动脉狭窄,临床上呈现紫绀,另一部份病例流量正常或增多则可发生力衰竭或管阻塞性病变。大动脉右旋型错位病例,特动脉粗大而伴有动脉缩窄或发育不良者,则可在出生后早期死于严重力衰竭。管阻塞性病变加重,流量逐渐减少则紫绀也逐渐加重。

症状体征

症状

  三尖瓣锁病人生存期长短与流量有密切系。流量接近正常者,生存期最长可达8年以上;流量很多者,出生后一般仅能生存3个月;流少于正常者则出生后生存期居于前述两种情况之间。Keith等报道三尖瓣锁病人50%可生存到6个月,33%生存到1岁,仅10%可生存至10岁。房间隔通道小的病例,临床上呈现体环静颈静怒张,肿大和周围型水肿。由于量少,大多数病例从新生儿期起即可呈现紫绀,劳累后气急,并可采取蹲踞体位或发生缺氧性昏厥。2岁以上病人常出现杵状指)。流量增多的病例,紫绀程度减轻,但常有气急、呼吸快速,易发作部感染,常呈现力衰竭。   

体征

  胸骨左缘常可听到动脉瓣狭窄或室间隔缺损产生的收缩期吹样杂音,并有动脉导管者可听到连续性机器样杂音。流量增多者可听到舒张中期滚筒样杂音。此外还可能有肿大、水肿颈静怒张和水肿等征象。

辅助检查

  (1)电图检查90%的病例为电轴左偏,动脉错位。动脉增粗者电轴正常或右偏。前导联均显示左室肥大、T波倒置改变。80%病例示P波高或增宽并有切迹。

  (2)X线检查胸部X线表现颇多变异。流减少者影正常或轻度扩大,流量增多者影显著扩大。典型的胸部X线征象为心脏右缘平直,左钝,尖抬高,部凹陷,有时影与法乐四联症相似。动脉错位者影可呈鸡蛋流少的病例纹显著减少,者可见纹增多。

  (3)导管心血管造影术右导管房缺进入房,房压力高于房。压差大小和房缺直径成反比,缺损小,压差大。动脉氧含量减少,左房、左室、动脉动脉氧含量相同。

  (4)选择性房造影显示造影房进入房、室,再进入动脉动脉影下可见未显影的三角区即室窗,位于房、室与膈肌之间。有时造影检查可显示室间隔缺损,室腔及流出道和动脉。此外尚可显示两动脉的互相系及位置,室造影可判定有无二尖瓣不全。

  (5)M型超声动图显示三尖瓣双峰线消失,四腔切面检查未能见到三尖瓣回声反射,房间隔回声中断,并有室间隔上部回声中断。超声动图和多普勒检查并可见到流自右房至房再进入左室。二尖瓣活动幅度增大,右房、左房、左室腔均增大,室小或消失。

诊断

  临床上呈现紫绀气急和乏力等症状,而电图显示电轴左偏和室肥厚,P波高而宽,则应高度怀疑可能有三尖瓣锁。右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超声动图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本病。

诊断

  需与法乐四联症、Ebstein畸动脉错位、室双出室等鉴

并发症

  三尖瓣锁的病人Fontan手术后早期并发症有衰竭,胸腔渗液,肝脏肿大和腹水,大部份在一周消退,但仍有持续胸膜渗液。大多数术后病人紫绀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增强。有报告表明术后病人进导管检查,平均房压力1.87~2.40kPa(14~18mmHg),动脉氧饱和度87~92%。但此手术还存在长期后同种或异种瓣膜功能不全等动力异常。长期房负荷增加,导致房扩大,易发生房性律紊乱等问题,但大多数病例早期有满意效果。

治疗措施

  三尖瓣锁的预后极差,生存期很短,约70%病儿于出生后1年死亡。新生儿病例流量减少呈现重度紫绀房与房间存在压力阶差者,为增加流量可施下列姑息性手术。

  (一)姑息性手术

  1.体环分流术常用的是左侧锁骨动脉-动脉端侧术(Blalock-Taussig分流术)或在锁骨动脉动脉之间联结一段Gortex人造管。也可施动脉-左动脉侧侧术(Potts分流术)或动脉-动脉侧侧术(Waterston分流术)。后两种手术可能产生动脉太大致流量过度增多。

  2.带囊导管房间隔缺损扩大术或式房间隔部份切除术三尖瓣房间相通2/3为卵孔未,1/3为房间隔缺损。右导管检查发现右房压力高于左房压力>0.67kPa(5mmHg),需扩大房之间通道,可用带气囊导管通过房间隔缺损行气囊扩大缺损。此法可在导管检查时进,常用于婴幼儿减轻症状。此外可用法在房间隔造成一个缺损,解除房和腔静高压,缓解衰竭。

  2.上腔静动脉术(Glenn手术)Glenn手术疗效较好,其优点是不加重室负荷,也不产生管病变。但6个月以下的病例手术死亡率较高,且手术造成的左、右动脉连续中断,日后重建手术时操作难度很大。

  4.动脉束扎术流量过多力衰竭,并易产生管阻塞性病变。科治疗难于控制力衰竭者,可施动脉环扎术减少流量,改善力衰竭和防止发生管病变。

  (二)矫治性手术1968年Fontan施房-动脉术同时缝房间隔缺损治疗三尖瓣锁获得成功。Fontan手术的的是将体环静回流入房的液全部动脉,在而无需依靠室排送液。保留解剖畸。手术指征有:①动脉平均压力<2kPa(<15mmHg),②管阻力<4Wood单位/m2,③室喷射指数>0.6,④室舒张末期压力<1.6kPa(<12mmHg)。⑤二尖瓣无明显病变。⑥年龄>2~3岁。⑦窦性律。⑧动脉直径比例≥0.75。

  Fontan手术有下列数种操作法:

  1.房-动脉联结适用于三尖瓣锁大管错位或动脉狭窄,但左、右动脉发育好。手术时动脉部离断,近动脉动脉后转向右侧,与右房。术时需充分游离动脉和左、右动脉,防止术后牵拉,狭窄。用心包房缺时,将左房部隔入右房侧,保直径大小。2岁以直径不能小于2cm,3岁以上应为2.5~3cm。此外有在房与动脉之间安放带瓣外管道,房切应用补房间隔缺损胸前必须检查外导管是否受压,如有压迫,应切除部份胸骨

  2.右房-右室流出道适用于室流出道无狭窄,动脉瓣环和动脉无狭窄或动脉与上腔静间无空隙,不适于右房部与动脉。手术法有右房作“冂”型切房壁翻向右室流出道切,与切下边缘作,前壁用心包覆盖,成通道。此外有房与室之间安放外导管,可在体外环下作室切,切除漏斗腔肥厚肉,室间隔缺损直接缝或补修复。房切,用补房间隔缺损。最后用涤纶织或Gortex外管道房与室漏斗部。

  3.上腔静离断,上腔静远端与右动脉,近端与动脉手术时充分游离上腔静和左右动脉,防止时上腔静动脉狭窄。保留右房部,避免损伤窦房结动脉

  手术时应注意:①尽可能保持房解剖和功能上的完整性。使之术后有效环动力泵和减少房性律失常。②带瓣或无瓣外导管径要足够大,6岁左右为20mm,而较大儿童为22~25mm。导管肝素化前抽预凝,防止跳后渗。③放置管道位置适当,避免胸骨压迫管道。④术毕房测压力,如超过3.3kPa(25mmHg)和右排出量低于2L/m2,应作上腔静和右动脉,减低右房压力。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控制率。

  手术后处理:术后功能监测,早期保持右房压>2.0kPa(15mmHg),如不能维持应输浆。低排出量综征时,则应用多巴胺、异丙基上腺素或硝普钠等药物。术后早期渗较多时,应及时应用新鲜纤维蛋白原。术后右房压力增高,淋巴液回流受限可造成流量增多,可用利尿药和/或洋地黄。术后抗凝2~3个月。

  术后疗效和预后:分流手术:Trusle报告1947~1978年施148例三尖瓣锁分流术效果,其中potts手术52例,Blalock手术46例,Glenn手术22例,Waterston手术9例和其他手术19例,6个月婴儿手术死亡率47.4%,而6个月以上为13.9%。手术生存病例随访95例,其中44例无症状,48例有轻到中度症状,3例有严重活动受限。在这些手术中,发现Glenn手术效果最好。Dick报道大组分流手术后病人能生存10~15年。Fontan手术早期死亡率为20~30%。现有明显改善,手术效果满意。早期并发症有衰竭,胸腔渗液,肝脏肿大和腹水,大部份在1周后消失,仍有持续胸膜渗液。大多数术后病人紫绀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增强。Miller报告术后病人进导管检查,平均房压力1.87~2.40kPa(14~18mmHg),动脉氧饱和度87~92%。但此手术还存在长期后同种或异种瓣膜功能不全等动力异常。长期房负荷增加,导致房扩大,易发生房性律紊乱等问题,但大多数病例早期有满意效果。

预防

  三尖瓣锁是一种复杂紫绀型先天性管畸,预后极差,生存期很短,约70%病儿于出生后1年死亡。前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临床要是诊断时要与其它紫绀型的先天性心脏病进,以求对患儿及时地进正确地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相畏

下一篇 相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