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缩窄性心包炎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纤维层和浆膜层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心包增厚和腔受压,最后出现明显的心脏功能减退。产生心包缩窄有不同的原因:特发性,病毒感染,结核性,心包渗出,心包后,放射诱导等。但结核性最具代表性。现代的原因多数是特发性的。射线诱导的心包缩窄常并限制型纤维化和缺性原发性肌病,外部射线可导致量依赖的心包缩窄。缩窄性心包炎继发于急性心包炎,其病因作我国仍以结核性为最常见,其次也......
目录

病因学

缩窄性心包炎继发于急性心包炎,其病因作我国仍以结核性为最常见,其次也见于心包外伤后或类湿关节炎的病人。霉菌或病毒感染未及时得到治疗,也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有许多缩窄性心包炎病人虽心包病理组织检查也不能确定其病因心包和放射治疗也偶可起本病。

在临床上缩窄性心包炎有时可见到由急性心包炎发展而来,但多数病例急性阶段起病隐匿,难于发现,故在就诊时就已成为缩窄性心包炎而失去原有的病理特征,使病因常难确定。在能肯定的病因中,欧美和日本以特发性心包炎为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但现以结核性占首位,其次为化脓性、创伤性;并认为非特异性、尿毒症性、红斑狼疮心包炎也可缩窄性心包炎,肿性、放射性和心脏直视手术缩窄性心包炎者在逐年增多,偶有吸虫、阿米巴等寄生虫感染、心包异物、乳糜性心包炎、固醇性心包炎、透析治疗、移植和抗凝治疗后心包缩窄性心包炎的报道。

病理学

急性心包炎后,随着积液逐渐吸收可有纤维组织增生、心包增厚粘连、壁层与脏层融钙化,使心脏及大部受限。心包增厚可为全面的,也可仅限于心包的局部。心脏大小仍正常,偶可较小;长期缩窄,可萎缩。心包病理显示为透明样变性组织,为非特异性;如有结核性肉组织或干样病变,提示为结核性病因。

病理生理

心包腔是包绕心脏和大部的囊腔,由纤维层和浆膜层组成,纤维层坚韧而有弹性,位于心包外层。浆膜层是光滑的间皮层,位于心包层。心包腔一般只含有少量的浆液,在心脏运动中提供润滑作用。

缩窄性心包炎为慢性进性疾病,心包受各种原因起的炎症浸润时,壁层及脏层心包均受累,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积,心包增厚,壁脏层粘连心包腔消失。心包增厚程度不一,通常为0.3-0.5cm,也可增厚至1cm以上,常以心脏面为著,房及大动脉部次之。在腔静处可成狭窄环造成严重梗阻。在房室交接处也可成重度狭窄,使患者出现类似二尖瓣狭窄症状和体征。由于心脏活动受限,早期可发生失用性萎缩,晚期则发生纤维化。

增厚心包压迫心脏,使心脏舒张受限,右房压及左室终末舒张压升高,腔静心血流受阻,静压升高,量减少,使患者处于高容量及低排量状态。吸时周围静回流增多而已缩窄的心包使室失去适应性扩张的能力,因此静压反而增高,成了吸时颈静更明显扩张的现象,称Kussmaul征。

临床表现

(1)症状:半数患者发病是缓慢的,不自觉地出现症状,没有急性心包炎的发作史。约30%的病人几个月前有急性心包炎病史,过治疗症状缓解后又逐渐加重。患者的病程长短不一,长者达十余年。多数病人在出现症状及明确诊断时,已有1年半至2年的病史。常见的症状呼吸困难腹胀、周围水肿疲劳无力咳嗽。所有的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轻微体力活动即出现促,严重者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呼吸困难的原因多由于胸水或者腹水膈肌升高容量减少所致。虽然压力有所升高,但很少出现间质水肿。因此,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和急性水肿比较少见。腹胀是由肝大腹水脏淤所致。流量减少,体水与钠潴留,产生周围水肿,多表现为水肿。同时可存在心悸疲劳无力食欲不振及上部不适等症状。此外,咳嗽前区隐痛也较常见。

(2)体征:常见体征有颈静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水肿率增快,可见Kussmaul征。患者腹水常较皮下水肿出现得早且明显得多,这与一般力衰竭中所见者相反。产生这种现象的机制尚未肯定,可能与心包的局部缩窄累及的回流以及与静压长期持续升高有心脏体检可发现:尖搏动不明显,浊音界不增大,音减低,通常无杂音,可闻及心包叩击音;后者系一音,发生在第二音后0.09~0.12秒,呈拍击性质,系舒张期充盈流因心包的缩窄而突然受阻并室壁的振动所致。律一般为窦性,有时可有房颤动。搏细弱无力动脉收缩压降低,压变小,可出现奇

辅助检查

电图检查:所有病人均有电图异常,但无特异性电图改变。大多数病人有室复波低电压。约70%的病人出现P波异常,P波增宽或P波有切迹,或二者兼有之。T波低平或倒置。1/3~2/3的病人有房性律失常,房性律失常中75%为房纤颤。

超声动图:可见心包膜明显增厚或粘连,回声增强;左室游壁舒张中晚期运动呈平直外;二尖瓣早期快速动脉瓣提前放;室间隔运动异常及室舒张末径缩小。有人认为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是诊断心包缩窄的下腔静异常扩张。

X线检查:心脏影正常或稍大,或偏小。心脏轮廓不规则、僵直。上纵隔增宽,为上腔静扩大所致。周围野清晰。50%~90%的病人可见胸腔积液,如单侧胸腔积液而无纵隔移位则是缩窄性心包炎的重要征象。心包钙化也是X线改变的据,与临床特征共存即可明确诊断。钙化部位广泛为其特点。大约70%的病人有钙化征象。常见的钙化部位是冠状沟、室的隔面与胸骨面以及除尖以外的左室面。X线断层也有助于明确心包钙化

CT及磁共振:可明确显示心包增厚的程度,阳性率占80%左右。高速CT(UFCT)更为准确。磁共振是诊断缩窄性心包炎的最佳无创性检查,可准确测量心包厚度以及房扩张与室缩小的程度。

导管检查:如无创性检查法未能明确诊断时,可进一步导管检查。房、动脉房在舒张末期压力相等是诊断本病的标志。压在舒张早期迅速下降,但不下降至0,随后快速升高,继而在舒张中、晚期压力呈平高线,称之为“平征”(square root sign),也支持本病的诊断。毛细管压、右房压及中压均升高。

导管检查还可仔细记录到吸后屏房压力线升高。还有助于鉴缩窄性心包炎和限制性肌病心脏压塞的流动力的不同。缩窄性心包炎和心脏压塞,两者虽都有右和室舒张压增高,量和每搏量降低,左室舒张末容量正常或降低,舒张期充盈受限,但两者却有明显不同的流动力特征。心脏压塞时突出表现有:①明显的奇;②吸时右房压跌落明显;③心包腔压力增高;④右房压力线表现X降支优势,Y降支缺如或变小;⑤右和左室压力线形态表现舒张早期下降,舒张晚期呈高原波。如果室收缩压明显升高>60mmHg时,或者休息或运动时左室舒张压比右室舒张压>5mmHg时,多支持限制性肌病。然而,在某些限制性肌病,左室舒张压呈均衡状态,无论在休息或运动中的流动力均难与缩窄性心包炎相鉴

鉴别诊断

依据病人有呼吸困难肿大、腹水、静压升高、压差减小及奇,周围凹陷性水肿等临床表现,加上X线检查,电图及超声动图等法,一般可得出正确诊断。

需要与本病鉴的疾病要有以下几种:

1.力衰竭:既往心脏病病史,心脏增大,常可存在心脏瓣膜杂音,下肢浮肿明显而腹胀相对较轻。应用利尿后静压明显下降,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应用利尿对静压影响不大。

2.硬化成的门静高压症:均可有肿大和(或)腹水。依据临床症状及头部、上肢静压有无升高,易于和缩窄性心包炎进。此外,门静高压症病人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可见食管下段张。

3.原发性肌病:扩张性肌病病人体检可见心脏明显增大,尖搏动向左移位,听诊二尖瓣或三尖瓣可有收缩期杂音电图左室肥厚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或病理性Q波及T波倒置。X线心脏像向两侧扩大,尤以左室明显,搏动减弱,上腔静扩张不明显。右室型和双室型限制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的流动力改变及临床表现颇为相似。但限制性肌病超声动图检查可有膜特征性增厚和反射性增强,室腔缩小及塞等特点可资鉴。少数病人进全面检查后,诊断仍难确定时,可重做心包活体组织检查。左侧第五肋间做一切,切除一块心包病理检查。如实是缩窄性心包炎,即可将原切扩大进心包切除术。

4.三尖瓣狭窄:其具有特征性的杂音及有瓣膜损害(动脉瓣及二尖瓣),颈静无舒张早期凹陷,多普勒超声探及三尖瓣舒张期跨瓣压力阶差。伴三尖瓣不全时可产生收缩期颈静搏动、搏动及全收缩期杂音

疾病治疗

缩窄性心包炎已有显著的临床症状者,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休息而无好转,其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自然预后多不良。大部分病人在保守治疗条件下很难恢复正常活动能力。Somerville W提出:一旦出现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症状及体征。病人在丧失一般活动能力的生存寿命大约为5~15年。当腹水等出现时,病情进展迅速,特是儿童。有的病人最终以环衰竭或功能不全而死亡。因此,一旦确定诊断,外科手术是本的治疗措施,切除缩窄的心包,以使心脏逐步恢复功能。术后功能的恢复依赖于:①选择适当时机手术,在纤维钙化成之前较易剥离,同时损害也较轻;②心包剥离的范围,是否能将双侧室表面的增厚心包完全切除。手术宜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实施。所以术前应进充分、严格的科治疗。结核菌起的缩窄性心包炎,应给予系统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在体温、沉及全身养状况接近正常或比较稳定后实施手术。

手术适应症

缩窄性心包炎预后不良,多数病例在发病后5年死亡,因此确诊后因及早手术治疗。

缩窄性心包充分术前准备,验已基本控制。

慢性渗出性心包炎,心包腔长期大量渗液,压迫心脏及大管产生心包增厚粘连,药物治疗及反复心包穿刺无明显疗效者。

遇有下列情况应考虑在体外环下心包切除术:①心包粘连致密或心包广泛钙化剥离困难;②术中损伤致大出;③须同期手术优点为:可最大限度的显心脏各个部位,对于房室沟及心脏后壁的心包及增厚的脏层心包均易于剥离,剥离时的牵拉和压迫心脏不会产生不良影响。若术中不慎损伤时,此术式也便于缝

术前准备

缩窄性心包炎由于损害严重,收缩力减弱,全身状况差,完善的术前准备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顺利康复非常重要。

1. 调整水及电解质平衡:积极利尿以减轻水肿及减少胸腹水,必要时可反复胸、腔穿刺,排出积液。如有低钾低钠应适量补充。

2. 全身支持疗法:加强养,对低蛋白血证者和贫血结核或化脓性感染起者,术前应予以抗结核和/或抗生素治疗。积极的支持疗法包括给予高蛋白低盐饮食,酌情输浆,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改善全身情况。

3. 控制高容量。

手术前尽可能达到以下要求:①环呼吸功能明显好转;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浮肿、胸水腹水显著改善或减轻;②饮食状况有所进步;③率不超过120次/min,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体温正常及活动能力提高;④每日尿量比较衡定。

手术方法

常用的手术径路有3种:①胸骨正中切;②双侧胸前横切;③左胸前外侧切

1.胸骨正中切 此种手术入路能够充分显示心脏前面及右侧面,易剥离腔静及右缘部位的增厚心包,术后对呼吸功能影响小。对并有病变及呼吸功能较差的病例,多采用此切。其缺点是,神经后的心包部分及尖部分显较差。有者认为神经后的心包不必切除。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区垫高使胸部挺出,胸骨正中劈。如有胸骨后粘连,应边分离粘连,边用胸器撑两侧胸骨。先自尖部位始剥离心包。此外心包粘连轻,心包增厚不明显,易于剥离。用刀逐次划增厚的心包。增厚的心包与外膜之间常常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为正确剥离心包的分界面。切增厚心包后,可见跳动的心脏向外突出。分离一部分心包后,助手轻轻用钳子提起心包,术者以左手轻压在心脏表面,可充分显增厚心包粘连的程度。如粘连较疏松时,可用手指套纱布或生米钳予以钝性分离,分离时的用力部位应在心包面上。遇到条索或条带状粘连时,需用剪刀或手术刀锐性分离。如粘连愈着十分紧密,应放弃原来的分离部位,而在其它位重新切、分离心包,即先易后难。据术中病人功能状态及心包粘连程度决定剥离范围。一般剥离的基本范围:应是尖部位需完全剥;左侧面接近左侧神经处;房室沟及下腔静处的纤维性缩窄环必须松解。剥离的顺序应该是室→室流出道→房室沟缩窄环→下腔静束带。

2.左胸前外侧切 第五肋间隙进胸,右侧需切断结扎胸廓动脉并横断胸骨,左侧达腋中线。此种切的优点是单侧胸,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小,病人状态较差者可以采用。左好。左室及上、下腔静较差。

病人麻醉后取仰卧位,左肩下置一枕垫,左手放在壁下。沿左侧第五肋间隙,左乳腺下,作一弧。切肉进胸。胸廓动脉结扎切断。第五肋软靠近胸骨处断。撑胸廓胸腔。将左神经心包锐性分离,尽量多带些脂肪及软组织,以免伤及神经。在室部位切心包,尽量偏后外侧,选择无钙化区。切下面有时可见到分层,或有心包积液。但大部分情况下,切心包即达表面。在外膜之外找到分层,沿分层进钝性或锐性剥离并逐渐扩大范围。如增厚的壁层与脏层心包间尚有腔隙,可先切除壁层使心脏搏动初步得到改善,再处理纤维增厚的脏层心包。若心包粘连致密或分层不清,应使用剪刀或刀锐性分离,细致确地进解剖。避免强用纯器剥离,以防止创伤破裂。

3.双侧胸前横切 此切优点是手术野暴良好,可兼顾心脏左右两侧,能彻底切除心包,术中有意外发生也便于处理。其缺点是切较长,创伤较大,术后功能影响大。

心包剥离的顺序应沿纵的两侧,向右前及左后分离。应尽量成切除,如发生破裂,可利用已剥心包修补止。右侧的心包应分离至左侧的房室沟,上界至胸腺的下。左侧的心包上界应分离至动脉干,并将其缩窄环切断,以免起严重的术后室压力过高;下界应将膈肌键以外的增厚心包完全游离或切除;后界尽可能将室表现的心包完全游离。在分离室间沟部位时,格外注意勿损伤冠状动脉分支,此处如有钙化应给予留置,在其它部位继续剥离。房表面的增厚心包流动力影响不大,剥离时较易撕破,止困难,不需要强剥离。尽可能切松解房与下腔静附近的环缩窄,房室沟处如存在环缩窄应予切断。术中应注意先完全剥室部位的心包,然后剥离室流出道,以防发生急性水肿。待心包完全剥离之后,再将心包切除。重症病人萎缩明显。在剥离心包后,表面色较淡,剥离范围应适可而止,室表面及要缩窄环解除即可。剥离完毕即可应用洋地黄。手术结束时要彻底止心包切除边缘用电凝止。如有必要可在左置放测压管,有利于术后病情观察。安放两式胸腔流管。

心包机化良好且非常易于剥离者,心包完全剥离最佳。如术中出现律失常,环不稳定或色发白,心脏扩大,收缩无力,剥离操作需适可而止,要部位(左、室面及下腔静缩窄环)剥即可。同时应用地高辛利尿,尽早完全手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必要时给多巴胺等正性力药物。

术后处理

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以免突然增加心脏负担造成急性水肿力衰竭。常规应用快速洋地黄,控制力衰竭。对功能不佳者,需以多巴胺心脏正性力药物维持以改善功能及组织灌注。若上述处理仍未奏效者,应动脉球囊反搏,并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据患者病情可适当延长助呼吸及吸氧时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及良好的体交换,防止低氧血症。加强支持疗法,贫血或渗出较多时应适当输浆蛋白低者可适当补充浆或白蛋白。结核性者术后应继续抗结核治疗,化脓性感染者应继续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播

疗效预后

心包术患者的近期与远期预后均较好,治愈率及好转率可达到85-93%。死亡率近年来已下降至2-5%左右。McCaughan报道了5年、10年及30年的生存率分为84%、71%及52%。

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有:①心包切除不彻底,不仅影响术后功能的恢复,且症状复发,常需再次手术;②慢性缩窄性心包起的纤维外膜炎,若未予剥离可起残余心包缩窄,影响疗效;③长期受压可淀粉样变性炎症或萎缩等均影响功能的恢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相恶

下一篇 相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