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球孢子菌病

孢子菌病,又称球孢子菌性肿,是由粗球孢子起的一种疾病。常表现为急性良性无症状或自限性的呼吸器官原发性感染,偶尔播,可在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骼、肝脏脏、膜、大脑或其他组织成局灶性病变。本病亦称圣华金热或溪谷热,是美国西南部的地性流病。易感者通过吸入含真菌孢子的尘埃获得感染。由于临床表现出现较晚,有时要到流区外才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本病是由粗球孢子菌所起的一种局限性或......
目录

概述

本病是由粗球孢子菌所起的一种局限性或播性疾病,后者有时又称球孢子肿。

: 本病流于北美洲西部沙漠地带及西哥北部地区,由中美洲传入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和阿廷等地区,在欧洲的英国意大利利等国曾有个案报道。我国1958年在天津发现1例系美国归国华侨。在流区的自然界土壤中可分离出粗球孢子菌。大多数病例是由呼吸道吸入含有本菌的灰尘而受染,或因外伤后接触本菌污染而发病。实验室工作人员亦有因吸入而受染的报道。动物如牛、驴、马、羊和狗皆可受染。

病因

病原菌粗球孢子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寄生在人体组织。本菌呈双壁球,称为球体,球体成熟时含有或不规则孢子,数可由数个到数百个,呈周边向排列,球体成熟后又释放出孢子,如此环往复地生长繁殖健康搜索。菌体排出体外,在腐物上或培养基上生长延长分支成为菌丝体,分隔明显称为关节菌丝。 发病机制: 大多数病例是由呼吸道吸入含有本菌的灰尘而受染,或因外伤后接触本菌污染而发病。 ;

发病人群和地区:

该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男多于女,青壮年和室外工作者居多数。免疫力下降或受抑制者较容易感染。本病流于美国西南部、西哥北部、巴拿马、委瑞拉和阿廷等国。欧、亚、非洲也有少数报告。

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孢子菌为双相真菌,生活在土壤中,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仅仅吸人单个孢子就可起皮肤试验阳性。人类要通过吸人土壤中的关节孢子或实验室中培养的孢子而感染,少数也可能通过污染物传播。

病机制:

孢子菌菌丝被吸入呼吸道后,在繁殖,产生大量的孢子。早期起中性粒细胞为的急性炎症反应在孢子发育孢子的过程中,组织反应逐渐由急性化脓性炎症过渡到慢性肿。

临床表现

1.发病以青壮年和野外工作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2.原发性皮损多在感染1周~3周时发生下样损害,以后成结,沿淋巴管分布,似孢子丝菌病,有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多数可自愈。

3.继发性皮损好发于、颊和头皮等处,表现为多发性无痛性结,中央部破溃,间或呈状增生。

4.黏膜及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但一般不累及肉、消化道、,重者可致死。

5.真菌镜检可见厚壁孢子,称球体,其中可充满孢子,真菌培养为双相菌。

6.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阳性,试验阳性。

7.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增加,嗜酸性细胞数明显增多,沉持续加快。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可见孢子孢子囊。室温下真菌培养可见菌丝关节孢子

2.检查

(1)IgM(免疫球蛋白M)本病的诊断指标为,急性感染患者大多数可在感染前4周被检测出特异性的IgM,在2个月时消失,提示患者已发生播性感染。

(2)IgG(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在感染后4天至12周升高,在播性感染后持续阳性,病情一旦恢复即消失。

(3)组织病理检查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茵病为慢性肿。有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小脓疡,含有孢子孢子囊。进性播孢子菌病则脓疡成,可见样坏死,在异型巨细胞可见孢子囊。

诊断

本病诊断除典型临床症状外,据:

1.皮肤球孢子菌素试验

一般于感染后2~6周即呈阳性,尤其是有皮损时更易阳性。

2.真菌检查

及皮损处找到球孢子菌可确诊,然而阴性还不能排除本病。

3.病理活检

4.检查

包括沉淀反应及补体结试验等。

并发病症

并发膜炎、骨髓炎、心包炎等。

感染可扩至呼吸道以外组织要为皮肤、关节膜等,可出现膜炎、胸腔积液等并发症。

孢子菌性空洞潜在的并发症有继发细菌或其他真菌感染、空洞破裂、致命性咯血

慢性进性的晚期并发症,临床及X线表现酷似粟粒性结核免疫受损,可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

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除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外健康搜索,还须结孢子菌素皮肤试验、活组织病理检查等多面健康搜索的结果才能确定。

孢子菌病:发生在中年人,男多于女。皮肤及黏膜损伤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局部发生病变,且可很快侵入淋巴和环,器官的病变。口腔黏膜是常见的最先被感染的部位,其次是部,近位淋巴结可肿大。

放线菌病:由放线菌起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病变好发于面颈部及胸部,以向周围组织扩展成瘘管并排出带有硫磺样颗粒的脓液为特征。

原发感染应注意与感冒,气管肺炎气管炎、肺炎等相鉴

继发性感染应注意与结核、肿其它真菌感染梅毒相鉴

治疗

药物治疗的弥孢子菌病常是致命的,如患有膜炎,则预后尤其不好。在确诊后的1个月中,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超过70%,不能确定治疗能否改变这一状况。低危患者的原发性孢子菌病不必进治疗,高补体结滴度表示已发生播,需要治疗。轻、中度非外受累,应当用氟康唑康唑治疗,严重病例最好用两性霉素B静注射,据感染程度连续用药。伴有组织胞浆菌病、艾滋病伴有孢子菌病时要采取维持疗法,以防止复发。不能耐受唑类药物的患者可用两性霉素B静注射。

如用两性霉素B治疗球孢子膜炎,需皮下通道装置从池鞘膜下注射或脑室注射。然而,氟康唑已替代两性霉素B用于治疗大多数的球孢子膜炎,而且可能更有效。球孢子骨髓炎可用外科手术切除受累骼。原发感染者可通过休息、加强养等而很快恢复。变态反应性病变严重者可考虑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但应防止因而起的病菌播。残留的良性部病变,为避免发生反复咯血,可考虑予以手术切除。对继发性感染者应从速进两性霉素B、庐山霉素、氟康唑康唑等治疗,疗程宜长,用量必须足够。

预防

前仍没有任何可以预防孢子菌病的法,建议尽量避免参与环境中产生很多粉尘的活动,如建筑等工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无灰酒

下一篇 器械性食管损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