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有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要理论依据之一。四气(sì qì)1.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温﹑热﹑冷﹑。2.汉儒附会天人相应之说以喜怒乐哀应四时为四气。一、含义: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得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确定依据: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热为......
目录

词语

四气(sì qì)

1.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温﹑热﹑冷﹑。2.汉儒附会天人相应之说以喜怒乐哀应四时为四气

中医

一、含义: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得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用

确定依据: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热为基准。

1、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 一般属于性或凉性,如石膏

2、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

药效

1、治疗作用:四气从本质而言只有热二性,凡凉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清热、泻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药物,即表示具有温里、补助阳,温回阳救逆作用。

2、不良反应:四气对人体作用具有两面性,倘若应用不当即凉性有伤阳之弊,而温热则有伤阴之害。

药性

温热属阳,凉属阴。在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

用药指导

习掌握四气是为了指导临床理用药,具体有:

1、据病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药,治病投热药。如治分高热,投性石膏知母;治亡 阳欲,投性热的附子干姜

2、据病热程度的差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选大热附子,治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热错杂者,则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对于假热或真热假者,则又当分治以热药或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药。

中药

四气最早记载于《农本草·序录》,指药物“有、热、温、凉四气”。但宋代寇宗奭认为“凡称者,即是香、臭之,其、热、温、凉则是药之性。……序例(《农本草·序录》)中‘,恐后人误书,当改为‘性’,于义允”。提出将“”改为“性”,故“四气”又称“四性”。明代李时珍则认为“寇氏言、热、温、凉是性,香、臭、腥、臊是,其说与《礼记》文。但自《素问》以来,只言气味,卒难改易,姑从旧尔”,张仍以“”相称为宜。

中药、热、温、凉四者,或称为“”,或称为“性”,古今兼而有之,同时并存,都是指药物固有的属性。

产生

要有二种说:其一为禀受于天说。如李中梓云:“四时者,春温、夏热、秋凉、冬而已。故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者,于时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其后,缪仲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凡言微者,禀春之以生;言大热者,感长夏之以生;言平者,感秋之以生,平即凉也;言大者,感冬之以生。此物之,得乎天者也”。认为药物的四气禀受于天,是由四时季候的差异而起的。

其二为入知性说。徐大椿云:“入则知其性”。药性温的确定,是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概括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所谓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素问》)。大凡能减轻或消除阳热病的药物,其药性为凉;凡能减轻或消除阴的药物,其药性为温热。同理,温热性质的药物,要用于性病凉性质的药物,要用于热性病。入知性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机体用药后的反应为依据来确定药物的温性质,具有较强的可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二说,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四气的不同涵。禀受于天说揭示了药物的自然之,入知性说揭示了药物的性能,后者是四气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石。

四气内容

农本草》认为,四气要是指、热、温、凉四个面。但该书在每药条下标注四气容时,又涉及到大量的平性药。李时珍在《本草纲》中提出了“五性焉,、热、温、凉、平”,十分明确地将“平”纳入药性的容,颇为后世所推崇。

所谓“平”,徐大椿解释为“中和之性,无偏杂之害”;缪希雍解释为“性禀冲和,无猛悍之”。说明平性药是指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事实上,平性是一个相对属性,绝对的平性是没有的。

此外,性()还有一些其它提法。如《圣济》云:“、热、温、凉、收、、缓、急,同谓之性”。《本草品汇要》云:“性分、热、温、凉、收、、缓、坚、软也”。《药品化义》将性分为、热、温、凉、清、浊、平。但通常所说的的性()要是指、热、温、凉、平五个面。

四气划分

要观点有四:一是五分法。李时珍提出五性分类法,认为“五性焉,、热、温、凉、平”。今人孙启明认为,平性是中药药性分类中不可缺少的容。若以药性为母项,则、热、温、凉、平为五个子项。由于中药传统只接纳“、热、温、凉”四个子项,置“平性”于不顾,这就犯了概念划分不完全的逻错误;二是四分法。《农本草》提出药“有、热、温、凉四气”,后世多遵从之;三是三分法。唐代《唐六书》提出“三性说”,曰“三性,谓、温、平”。孙启明认为,照概念划分的“子项不相容”原则,四气中的各子项必须不相容。然而,与凉、温与热分是同一性质的药性,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温次于热。分属于相容概念,这就犯了子项相容的逻错误。由于中药药性分类只能容纳四气性和热性,再加上平性,建立、热、平三性分类法,完全符的要求;四是二分法。笔者认为,二类分法中同样存在着“概念子项相容”的逻问题。因为绝对的平性药是没有的。就具体药物而言,仍有偏或偏热之不同,分属于、热二性。因此,建议将四气分为“性和热性”二大类更为适宜,简洁。

四气运用

热之分,药性有温凉之异。“疗以热药,疗热以药”(《农本草》)。“治以热,治热以”(《素问》),这是临床用药必须遵的基本原则,决不能废而更其道。其具体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辨证施用。热温凉四气据药物“入”后机体的客观反映来确定的,四气运用指征是疾病的“”,而不是“症”。因此,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明确疾病的阴阳盛衰和温性质,具有针对性地选用性或热性药物,逆病情而治。尤其对假热真热假,当明察秋毫,辨其真假,从其表象而治,“热因热用用”。则属于反治法范畴。

二要温并用。疾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表寒里热、上热下热中阻等热错杂的候更为多见。因此,有是,当用是药,必须药与热药并用,使热并除。诚如何梦瑶所云:“因其人热之夹杂于,不得不用热夹杂之,古人每多如此”。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就是温并用的典范。对于热(阴阳)格拒的病,“药用反”。具体的用法是:用热药治病,少加药;用药治热病,少加热药,同相求,顺其病而无格拒,如白通加猪胆汁汤。

三要择时应用。《素问》云:“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用凉远凉”。即在炎热的季要避免使用热性药,在温暖的季要避免使用温性药,在冷的季要避免使用性药,在清凉的季要避免使用凉性药,这是据四季候变化选择用药的一般规律。进而指出“热无犯热,无犯,从者和,逆者病”,顺从这个规律则相安无事,若违这个规律就必然造成疾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下一篇 四性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